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长江中、下游两岸区域内往往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段,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是由北上的暖空气和冷空气交汇形成的降雨过程。这时,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时期,故称“梅雨”。

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

梅雨天气有什么特点

一、梅雨的特点

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每年大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6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梅雨主要出现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

二、中国梅雨时期特点是什么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早梅雨

造成早梅雨的基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跳提早发生,使得我国东半部主要的降雨带突然从南岭以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像1971年的梅雨5月26日就开始了,比正常的梅雨提前半个多月。这一年天气的转折变化是从热带地区先开始的。

在5月下旬短短十天内,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台风,这些台风发生在副热带高压的南侧,并向西北方向移动。它的这种活动,就好象副热带高压受到一个往北的推动力那样,使这个高压向北拾升上来,在这个变化期间,高空西风急流北移,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也就因而突然开始。需要说明的是,副热带高压的提早北跳,并不都是热台风活动所引起的,其他的原因也可造成它的北跳提前发生。只要出现副高提前移到华南沿海稳定的局面,都会造成“早梅雨”。

迟梅雨

迟梅雨:有的年份,初夏南支西风急流强而稳定。6月份,在对流层的中部,从我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面的西北太平洋上,一直维持着一支强劲的西风,它的存在,抑制了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北抬,使得长江中下游的雨带久久不能建立。这样,就造成了梅雨姗姗来迟。如1982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开始,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这一年在6月20日以前,西风急流偏南,副热带高压也偏南。到20日前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伸展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高压脊曾经一度加强,北抬到华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曾经出现过三、五天的阴雨天气。但是,这个变化还不是季节性的转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主体尚未北移,特别是南支西风还停留在北纬30度附近。在西风急流影响下,一股股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不久也南退了。直到7月上旬后期,东亚上空的西风急流突然向北撤退,使副高在我国东部沿海及日本上空明显北跳,梅雨才开始到来。

特长梅雨

特长梅雨:特长梅雨的主要原因是“出梅”特别迟,如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结束。是什么原因使得梅雨久久不能结束呢?这一年,整个北半球的大气运动特征有许多异常之处,从亚洲及西北太平洋这个区域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1954年6、7月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很多。尤其是7月份,对流层中部东亚沿海地区副高的脊线位置基本上沿着北纬18度,比常年平均偏南约八百公里。

梅雨季节的特征是什么?

特征: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季节:

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扩展资料

成因:

梅雨的形成是气旋或锋面在当地长期停滞的结果。每年五、六月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加强,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就乘势扩张到我国南岭一带,与北来的、较冷的温带气团接触,形成锋面,在锋面上,不断产生气旋或低槽,这些气旋或低槽向东移动时,常常被我国沿海的高压挡住去路,因而行动迟缓,先后在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南部长期滞留,使各地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

分布: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雨期

梅雨季节的由来 梅雨季节的特点

梅雨季节的由来

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会带来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梅雨的形成条件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梅雨季节的特点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梅雨季节是几月份到几月份结束

梅雨季节一般是在每年的5-7月份,而不同地区,梅雨季时间早晚不同。我国台湾地区大约是在5月中旬进入梅雨季,6月中旬出梅;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进入梅雨季,7月上旬出梅,历时差不多20天。

什么是梅雨,伏旱现象

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这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多阴雨天气,日照短,相对湿度大,雨量充沛,常有大雨到暴雨。

梅雨是一种大型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大气环流相对稳定而成,在梅雨期,在50°N以北的较高纬地区常有阻塞高压维持,致使冷空气不能大规模南下,而在较低纬区。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于20—25°N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恰是西太平洋副高输送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小股冷空气交汇区域,这一带常有切变线,西南低涡活动,地面上则有准静止锋和锋面气旋活动,造成长期的阴雨天气及一次次的大—暴雨过程,在卫星云图上常稳定着一条梅雨锋云带。

不过,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是不同的。早晚可相差40多天,有时则会出现“少梅”或“空梅”现象,有时则会出现“丰梅”现象。如1954年和1991年都是梅雨期特长而降水特别多,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而1994年出现少梅、江淮地区异常干旱。这种梅雨期的异常情况,往往与全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这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梅雨”。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是多阴雨天气,日照短,相对湿度大,雨量充沛,常有大雨到暴雨。

梅雨是一种大型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大气环流相对稳定而成,在梅雨期,在50°N以北的较高纬地区常有阻塞高压维持,致使冷空气不能大规模南下,而在较低纬区。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于20—25°N左右。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恰是西太平洋副高输送的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小股冷空气交汇区域,这一带常有切变线,西南低涡活动,地面上则有准静止锋和锋面

不过,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是不同的。早晚可相差40多天,有时则会出现“少梅”或“空梅”现象,有时则会出现“丰梅”现象。如1954年和1991年都是梅雨期特长而降水特别多,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而1994年出现少梅、江淮地区异常干旱。这种梅雨期的异常情况,往往与全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旧历最热的仲夏季节叫“伏天”。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横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