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非语言交流学家马克·帕克利对人们在车厢中的行为做了多年研究,他认为,人们上了空的公交车后,一般都不会选定第一排座位――这排位子通常到了车厢快满时才有人坐,对此,某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说,这种选择是人类特有的安全感造成的。当你选了第一排座位时,坐在背后的人会让你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你看不见他们在你背后做什么;而如果你坐在了车厢的中后部,看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后脑勺,就会觉得塌实。可见,小阳选座位的方式是符合大众行为规律的,这种无时无刻的自我保护意识还体现在:人们通常愿意找一个看上去顺眼”的人同坐。英国心理学家休斯敦和布尔做的一项研究发现,身体有缺陷的人旁边的座位总是空的。咨询师说,人在陌生环境中,自我防御意识会更强。这个时候,衣着整齐、长得好看的人就容易被人接受。同时,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坐在别人刚刚坐过、尚有余温的座位会很不自在,因为这种余热”被视为一种污染,有些人甚至会站起来,等座位凉了再坐。

从座位选择看懂人的心理

从座位选择看懂人的心理

有很多公司通过应聘者选择座位和会场表现等行为来录用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这种方法简便精准高效,花最少的精力和资金就能挑选出需要的人才。通过人们在某些特定环境中挑选的位置或者对座位的特殊偏好就能够读出人们内心的想法吗?座位又是如何泄露这些秘密的呢?

从座位选择看懂人的心理 篇1

如果你留意过人们在选择座位的表现就会发现,通常人们坐座位都有一定的规律。人们上了空的公交车后一般都不会选第一排座位――这排位子通常到了车厢快满时才有人坐;而在一些令你感到枯燥无趣的会议上,先到的人都往后面坐,似乎主席台的领导都看不到自己才好,最后赶到的同志没得选才会坐到前面。

这些生活中的看似对座位无意识地选择,无一不反应了人们内心的需求,也隐藏了很多心理原因。

A、座位间的物理距离也代表与对方的心理距离

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也相应的不同。若是在公交车上面对面的两排空座位前,第一位乘客多会选择靠窗并与车开动方向一致的位置,第二位则选择与第一个人对角的位置,也就是离他最远的座位,这就是保持安全距离原则,即“不对面原则”。因为第二个人以后,人们的选择多是由人们的心理距离决定的,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很多人都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希望别人侵犯到自己的心理安全范围内,因此会尽量避开与对方较近或对视的位子。还有在大学的教室里,想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大多数会坐在教室前面的位置上,反之,时常逃课或者对本科目不感兴趣的人一定选择坐在后面。而一对热恋中的情侣,即使在很宽敞的沙发上,他们也希望能够向对方再靠近一些,因为在这种亲密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刺激。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环境、社会地位等。所以,不同人的安全距离不同,这种距离的大小,有时可以被理解成主观上想侵犯对方身体领域的程度,或者友好、感兴趣的程度。当两个人的`安全距离存在明显差异,这时候相互接触时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和摩擦产生对抗感,严重时可能让一方觉得被侵犯了而另一方却毫不知情。

有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为0-18英寸。

B、座位的方向意味深长

首先,人们是不愿在陌生环境下选择背对其他人入座的。当你选了第一排座位时,坐在背后的人会让你感到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你看不见他们在你背后做什么。这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进化结果,也是在战争中求得生存的一种潜意识里的自我保护。虽然现在的生活远离战争,但是这种心理仍然存在,特别是一些较为敏感的人,会比较喜欢坐在能够通览全局的靠后的位子,而心理相对健康的人往往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得无所谓。

其次,心理专家认为,选择乘车时的座位人们会先选那些与行车方向相同的靠窗位。因为与其他位子相比更容易看清车外的环境,了解更全面的路况等信息。而坐在与行车方向相反的位子,看到的景物是出现后不断远离自己的,相比较之下对面的那些位子更能让人有安全舒适,也更占优。在餐厅选择座位时,靠窗的位子也都是最早被选走的。坐在窗边既可欣赏风景,又能拥有较为宽敞的空间及环顾全场,观察其他人的表情,难怪如此受欢迎。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餐桌上的坐位能直接反映出社会地位和老幼尊卑。正式或大型宴会圆桌上的座位分别有主宾主陪,副宾副陪。同一桌上,席位的高低以离主人的座位远近而定,右高左低,主宾冲门,主陪在主宾左侧,最不重要的陪人在门边递菜。也就是说整个位置是按照“主陪”的位置确认而来的。小型的请客用餐也须辨别餐桌的上、下位的正确位置,例如窗边的席位、里面的席位、能眺望美景的席位都是“上位”,是留给被邀请的客人的。

所以想知道这一席人中谁的地位最高身份最重要,看看座位的方向和顺序便一目了然了。

C、通过坐姿识破对方心理

人们传情达意除了通过语言的交流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身体语言,坐姿即属于身体语言的一种。一旦松懈下来时,就会坐稳在椅子上,同时伸出脚显示出悠闲状。一般来讲,深坐的人在精神上会占有优势,至少他希望自己居高临下。而浅坐的人坐在位置上常感不安,显示出一种屈居劣势的状态。有一个比喻非常有趣:狮子因为凶猛强大,所以它可以整天懒散地躺着睡觉,似乎这代表着一种自信。而狮子喜欢捕食瞪羚,于是可怜的瞪羚就整天很神经质地站着时刻准备逃跑。也有人是因为紧张只敢坐在椅子一角上,常常处于将要采取行动的紧急状态里。浅坐的人无意识中会表现出一种服从对方的心理来,所以与领导同处一室切忌松散深坐,但也不要过分拘紧僵硬。根据坐姿礼仪,应至少坐满椅子的2/3,宽座沙发则至少坐1/2。

只要平时我们多花一些心思考虑不为人注意的些细节,就可以了解到别人没有说明的想法,这样不仅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还能有助提升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从座位选择看懂人的心理 篇2

(1)选我旁边的位置

对方选这个位置,说明你俩关系非常亲密,或者双方需要做合作性的活动。如果对方是异性,选你身边的座位,就说明对方对你相当有好感。

(2)选我的对面位置

对方选这个位置,主要说明他是陌生人,或者对方需要做协商讨论。如果双方关系亲密,除了协商意见相反的内容以外,即使是需要做协商讨论也会坐在你身旁的座位。

(3)其他位置

除了陌生人之外,人们通常不会选坐这些位置。如果对对方没有好感,或者对这次会面不积极的人,经常选坐在这些座位上。心理学家库克(J.Cook)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事实。

在实验过程中,相互间需要进行商讨或者协作进行某种事情的参试者基本上选择了

(1)座位,有竞争关系参试者则选择了面对面的

(2)座位,有个别活动目的的参试者选择了

(3)座位。选座位取决于对方的心态或者所面临的具体状况。

今天,让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仔细观察一下,谁坐在谁的身边,来确认每个人的心思吧

;

心理测试:坐车的位置可以测出你的性格

心理测试:坐车的位置可以测出你的性格

问题:当你坐车时你最喜欢坐在下面哪个位置?

A、坐在司机后面

B、坐在前车窗后面

C、坐在车厢中间的窗户旁

D、坐在车厢尾部

E、坐在通道旁

F、坐在车门旁

G、坐在单人座位上

H、站着,即使有空座位

以下是对测试结果的解释:

选择A的人:这样的人在发表意见时,总要滔滔不绝地引用上司说过的话,一般来说,他们缺乏主见,需要经常得到旁人的指点和帮助。

选择B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甘居人下在工作他们事事争先,干起活来有一种拼命精神,渴望自己也能出人头地。

选择C的人:这样的人通常都比较喜欢思考,凡事都经过沉思熟虑。在生活中他们并不过于看重名誉地位,更不愿意自己卷入是非纠纷中去。

选择D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一般比较冷静,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和人生,且十分注意自身的.安全。

选择E的人:这样的人通常喜欢按照自己的思想生活、学习和他们一般都比较自信,很少听得进不同意见。

选择F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不能非常投入地参与某些大事,尽管常常会心血来潮想干些大事,但总是为自己留着一条冠冕堂皇的退路。

选择G的人:这样的人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在常生活中也沉默寡言,尤其是讨厌说废话他们的朋友较少,但一旦认清了朋友,就会长期保持友情。

选择H的人:这样的人喜欢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举动,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而且为了表现自己,他们能够忍受痛苦。

;

心理测试:座位透露你的性格

一个人在选火车座位时的喜好不仅关乎可以看到怎样的风景,也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性格。不信?那我们来做个测试吧。
当你坐火车出差或旅行时,在不需要对号入座时,你会选择什么座位呢?

A. 靠窗的位置

B. 靠过道的位置

C. 靠门的位置

D. 中间的位置
先不要看下面分析!!!
选择A:你是一个喜欢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独处的人,内心表现欲很强,但有时候又可以把这种欲望隐藏起来。你在做事时略显冲动,热情来了会先行动后思考。

选择B:你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人,谨慎小心是你的风格,喜欢自由自在,不愿受到过多的约束。

选择C:你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但你也讲究生活品质,不会只有事业而没有生活,不会为金钱疲于奔命。

选择D:你是一个喜欢顺其自然的人,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悠闲自在,虽然也有对事物的好奇心,但一旦感觉对自己不利,就会十分理智地远离。

公交车上并排的两个座位,人们往往喜欢坐靠走廊的那个,空出靠窗的座位,这是什么心理?

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为广义的“幽闭恐惧症”,也叫“密室恐惧症”,是指对处于密闭环境(如电梯、公交车等)的恐惧和焦虑状态。而人们之所以会对密闭环境感到恐惧是为适应生存长期进化产生的本能:首先,人们可能遭遇一些不利环境——对自己有威胁或令自己感到窘迫,会本能地寻找出口,寻求逃脱或逃避,而密闭环境意味着缺乏出口,因而人们在这种不利的密闭环境中可能更难以生存。然后,人类再次遭遇这种不利的密闭环境时,明知要赶快离开却又无法离开,于是产生了恐惧和焦虑。最后,人类将这种恐惧和焦虑泛化到所有的密闭环境,从而产生了幽闭恐惧症。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幽闭恐惧症,它可以说已经“刻”在了人类的基因中,只是程度不同;并且大部分人的幽闭恐惧症不会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大的影响。尽管如此,人们的潜意识还是会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密闭空间(如:家里),同时避免不熟悉的密闭空间。
试想,如果坐在靠窗的位置,旁边的人就和前后的座椅以及车厢壁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四方密闭环境,令你更难离开,所以本能地想要避免。虽然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车辆发生事故时靠窗的乘客会因为来不及逃生而有更高的死亡率,但长期进化产生的本能会在无意识中促使你避免密闭空间。

为什么有的人坐火车喜欢坐在靠窗的位置?

我想大多数人都比较喜欢坐在窗边的位置,就比如我,每次坐高铁、火车还有飞机,买票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靠窗的位置。也不能说不靠窗的位置就不好,只能说靠窗的位置更舒适一些,更何况票价也是一样的嘛。

要说这为什么喜欢坐靠窗的位置,原因很简单,就是可以更直接地看到外面的风景。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供大家参考。

一、寻找舒适的自我空间范围

当我们身边又可依靠物品时,我们的心理会更加安全舒适。尤其是当我们处于公共场所区域这种比较拥挤的环境下,很难和其他人保持比较舒适的距离。这时选择贴墙或者是其他可依靠物坐,可以确保我们一侧是墙或者是可依靠物,不至于与陌生人有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们处于相对比较舒适的空间位置。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边界效应”的心理影响

——什么是边界效应呢?

“边界效应”由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指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而区域开敞的中间地带是最后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边界效应”往往表达出人的三个交往的心理需求,分别是人有交往的心理需求、人在需要交往同时需要个人空间领域、人在交往时需要与他人保持人际距离

边界是个半开放的空间,人可以在其中进行观察的同时隐藏自己——保留自己的空间领域,减少暴露。边界是一个比较好的观察点,首先你可以全面观测,其次才是重点的个别观察。而且站在边界比站在中心要更容易离开区域

总之

⭐交往边界的宽窄大小因人而异,无所谓好坏,只遵循自我契合的原则,适合自己的交往边界,让生活舒适、放松,让自身体验交往的快乐。

而为了贴合外在条件或迎合他人的喜欢强行改变自己的交往边界,或扩大或窄化,都会给自己的生理心理带来痛苦和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疫情带来的恐惧似乎已在日常生活中日渐消淡,在这个夏天,走出门去,坐在你喜欢的窗边,约上让自己心情愉悦的人,体验人际交往的快乐吧

上学选座位的心理

上课自选的座位确实能看出一个人的某种或某些心理以及性格特点。

尤其是在大学,因为一般来说,高中及以下多是按身高排,然后固定下来,最后可能还有大组轮换等等,这样可以节省出很多学习时间以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喜欢学习的,想要认真学习的,乐于发言的,或者说想要加所谓的课堂表现分的(有些课程课堂表现就是拉开层次的主要依据),这类学生喜欢靠前的位置,或者靠近过道的,讲得更清楚,或者方便上台发言等。

不太喜欢发言的,就更多地坐在后排角落(靠墙的那一侧)。想要开开小差的,则更多是是坐在后排中间,不容易被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