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硬的感觉,主要原因是不懂词汇的表达意思,不知道词句背后牵扯的究竟是什么,也不探究是怎样的时代背景造就出来的作品。读英文原著所感受到的生硬感的原因为,词汇量不够、不懂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不能明白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英语并不是你的母语。生硬是随时存在的,建议多通读原文,与上下文作联系。如果只是能草草了解原文大致的意思,仍觉生硬之处,建议找到正确的相应的译文,与其细细作比较,并能找出译文在哪些地方为了一定的流畅性,省略了一些词汇的翻译。

为什么很难读懂英文原版小说?

1、语感问题。国人学英语,别看词汇记得挺多,分数考得挺高,其实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行。原因在于我们习惯死记硬背词汇和语法,但实际操练少之又少,缺乏最基本的语感。2、习惯问题。读小说是泛读,跟精读的区别是不可能逐字逐句地翻译。我们要习惯在充满陌生词汇的小说中获取信息,但不要希望能象读母语小说一样不但能读懂字面的意思还能把作者要传递的思想也理解透彻。准备熬过三到四本小说的“过渡期”,以后就能比较自由阅读了。

为什么外国书籍读起来那么乏味?要如何去读才不会乏味呢?

之所以会觉得外国小说乏味主要是文化的不同。不知道你看的是哪个国家的,但我猜想应该是西方文学。东西方文学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语言的不同,中国文学或者日本文学在叙述语言上倾向于辞藻、断句、还有语言的节奏性。西方文学更注重叙述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因果。这样就会给长期阅读东方文学的人一种文笔过于生硬或者突兀的感觉。 如果不喜欢其实可以不要读,读任何文学作品都需要找到一个你喜欢的元素。

英语一般的人如何读好一本英语小说?

.注重单词的听。这个环节主要是能听,进而想起对应的单词意思,如果学英语的目的是注重口语交流,那么这个环节显得格外重要了,应该引起重视。注重单词的读。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错,文科类的东西很讲究预感,而语感的培养最重要是要从读开始,哪怕你仅仅是读而已,某天某个场合,你会参悟所读的意思,正如小时候我们背古文一样,哪天长大了,你就顿悟了。所以,读这个是学习英语的重点。注重单词的写。写就是写作,特别是应试教育阶段,写是用来体现英语水准的一种能力,选择题运气再怎么不好,也可能有蒙对的时候。写作这个东西,没有一定的能力是不行的。特别是当代,小学到大学,英语中写作一直作为学习英语其中一种重要的技能,不容忽视。

为什么很多译文那么生硬?本来英文原文很生动,但是中文翻译却如此糟糕?

首先,并非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不很多,主要并不是翻译的问题,更多地是文化价值观上的隔膜加之现当代历史上其他错综复杂的原因。比如:中国现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的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为所谓“主旋律”服务的,而少有体现所谓“普世价值”的作品。另则,是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并不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之文学价值的唯一标准——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其文学价值未必就次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其次,翻译工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被学界重视,处于边缘状态,“翻译学”成为显学,也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大量的翻译作品出现,翻译水平参差不齐,难免鱼龙混杂,您的视野和时间也有限,您看到的,可能都是些次品,没有看到好的译品。

再次,您对原文、译文的理解和赏析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存在差异——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既可能是您的理解水平和译文表达水平高于译者,也可能还不及译者。您可以自问:“如果让我来翻译,我对原文的理解乃至我的译文表达将会如何?整体上真能比那些译者更好吗?”

第四,翻译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自然不及“不带镣铐的舞蹈”来得“生动”、“流畅”、“惬意”;更何况,文学翻译往往是“意态由来画不成”。

第五,中国古人云:“言不尽意”——原文本来就是一种“言不尽意”的表达,译文又是一种“二手的‘言不尽意’”的表达,当然就又差了一层。再加上您带有个人文化色彩的“联想”,难免又给您看到的译文蒙上一层灰色。

综上所述,所以,您难免提出“为什么很多译文那么生硬?本来英文原文很生动,但是中文翻译却如此糟糕?”这样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