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们只是了解到了一些常识,或是刚刚打破一些被长期洗脑形成的常识,还有更多的理论有待去了解,知识是无限的,想象是无限的,面对广阔的宇宙,人类的认知永远是很少的,与其满足于自我满足的精神暴发户心态,不如切合实际做点实事,放低姿态让更多的人进步,与其怀疑一切停步不前,不如低下高贵的头颅认真继续学习,学习是无止境的,应该是一生的事情,人生是一个不断向自己发问,并不断寻找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同样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看法。

怎么反驳那些众人皆醉我独醒

怎么反驳那些众人皆醉我独醒?比起带有优越感意味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我更愿意用“举目四望皆苍茫”来代替。
然后我就发现,我从未切实有过这种感触。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话总让人觉出一种扑面而来的优越感,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傲,一种怀才不遇的愤慨。所以说实话,除非你真的持有非常深刻的见解、拥有非常优秀的才华,否则这种感觉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狂妄:要不就是你身边的“众人”不“众”,要不就是你夸张了,把自己想得太牛,把问题想得太大。
而狂妄就很好理解了,年轻人嘛,谁没狂过?或是张扬于外,或是深沉于内,谁敢说自己没狂过,没傲过?
但要说“举目四望皆苍茫”这种深沉的悲哀,也就是我认为的真正所谓的“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觉得普通人还真体会不到。
因为这不是狂妄,这是绝望。一种哪怕周围人来人往而依旧如临深渊的惊悚,一种使劲浑身解数却又无能为力的绝望,一种身处闹市却又遗世独立的木然。我觉得当初屈原对酒当歌吟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恐怕就是这种感触罢。
因为哪怕只要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你,都不能算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说实话,如果按照这种严格的定义来说,我觉得没多少人有过这种感受。

现实生活中,那些总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的特征是什么

1、清醒的人是可以自控的,但是他们的自控不是自我压抑。一般人的“理智人”对欲望的“原始人”是不善领导的,要么是压制“原始人”,要么是纵容“原始人”。而清醒的人就如同一个好领导,他可以让“原始人”做必要的事,而且是高高兴兴地做。

2、清醒的人对自己负责。他不会因为一时空虚就随随便便找一个情人,更不会与之结婚,他会考虑这样做对自已是不是真的好;他也不会让父母决定他读什么专业,而当以后发现这专业不适合自己时又去抱怨父母;他了解自己,又能管理自己,所以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该怎样做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所以他比一般人更有能力为自己负责。

3、与人交往时,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并关注别人的内心,他们对人友好而坦诚,因此别人对他们大多也是友好的。

4、他们是勇敢的。所谓勇敢不是说敢动不动就打架、不怕死。因为死不是最可怕的事,成千上万的人敢参军打仗,但是有些事却很少有人敢做。敢打仗的人也大多不敢做。比如,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一些人看来,就是比死都可怕的事。有几个人敢坦然面对自己,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而清醒的人就敢这样做。



5、清醒的人是无为的,这不是说不进取,而是指不强求不可求的东西。他们不会希望事事十全十美,因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他们也不会按自己的理想去改造恋人,因为他知道每个人都有保持自己本性的权力。人只能按自己的本性生活。一个人想改变别人是很难的,所能做到的也是有限的。

他们也可以去追求金钱、地位,去完成事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患得患失。他们知道,真正重要的是心灵。外在成功只是内在完美的一种体现而已。他们不贪财,但是如果做企业家,他们会发最大的财,因为会以轻松的心态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同理,他们不重名却也最容易成名。

为什么人总会有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错觉?

这一类人懂得一些历史,有点学识。对这个世上的事物看有自己的独特看法,经历了世态淡凉,认为把这个世界看透了,对于世人醉生梦死的人生也看惯了,已成为沧然观世的高士。

有些人总是强调一些没有源必要的事,自作聪明,你个人喜欢讲大道理,喜欢想象那是天马行空,是一种浮夸的表现,根本谈不上众人皆醉你独醒,所谓众人皆醉你独醒的类型,是有思想的人, 讲道理的人。

现今社会对某件事,人人都有自我理解与认知,统一想法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好多人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是一种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自我安慰。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人,他们的内心也是最理智的,表面看起来他们很傻,很天真,其实内心比谁都清醒。

世上总有一些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由于视野,格局,阅历不同,认识不同,他们总有生不逢时,格格不入,天下虽大,却容不下自己之感,这就是我们说的,天下皆醉我独醒。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讽刺吗?

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是讽刺,是一种无奈和哀伤。

“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实是一种更可怕的状态。因为从众效应就像一个群体信念黑洞,独自对抗黑洞的孤独感和无力感需要极大的定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中,很多人认识到了群体信念的缺陷却始终不敢言于人前,个体的清醒在集体的狂欢中从来都不会引人注意。

“众人皆醉,为我独醒。”是指道家哲学:

语出自《楚辞·渔夫》。凡是以此为座右铭并且常挂在嘴边的人,多数是自视清高,不善交际之人。

人在酒局中,显得自己那么的睿智难道是智者所为?讷与言而敏与行,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处事方法。生意其实质就是一种内心的博弈。乙方通常要满足一种占便宜的感觉。这也是人的一种本性。不占便宜就是吃亏。所以,通常大多数业务员生意成交于酒桌。

一个人的想法与众人的不一样,结果就他对了,其他人都错了,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他有什么优点!

冷静的思维,超常的逻辑推理与分析,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大放小,独立思考与判断。
为什么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为什么一个人的想法与众人不一样?结果就是他对了,其他人都错了。就是思维,正确的思维,缜密的逻辑推理,这些优点促使他与众不同,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看到这句话请大家来评判一下《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者”》理想主义或者浪漫主义???????????

这是人类理智发育不平衡必然会出现的情况。理智发育处于前沿的人,想要把他的思辨、发现成果拿来与众人分享,但由于众人的理智发育局限,而不能理解;因而智者就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比如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布鲁诺在被宗教信徒们烧死时,就会有这样的感慨。哪一个学科的前沿学者,都是孤独的。有这样的感慨的学者有很多。

鲁迅《孤独者》:别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实际上是作茧自缚

人总是孤独的,而身处新旧社会交替之际的知识分子则更加孤独。收录在鲁迅《彷徨》小说集里的《孤独者》便写了这样一位知识分子魏连殳(shū ):他内心的理想与追求在俗世之中不可求、不可得,也被旁人误解、曲解,在接连失去亲友的慰藉之后,他以一种自我放弃的方式来试图报复整个社会,却徒劳痛苦收场。

那么,魏连殳的孤独究竟是怎样的?他的这个孤独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作茧自缚”?

鲁迅在《孤独者》的一开篇写“我”因送殓和魏连殳相识,同时也已写明他的结局:“以送殓终。”这样的开头不仅表达了“我”对魏连殳的追忆和哀叹,也以预告结局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还透露出一种巧合的宿命感。

在旁人眼中,魏连殳是有些古怪的,因为村里只有他外出读过书,有一些新潮的观点和看法,他也会做出一些不符合村民们传统认知的事情,这是村民对他的不理解和狭隘猜测,而他自己也会打破自己坚持的事情,自身既渴求新知新时代又无力斩断传统道德,所以充满着矛盾性。

比如说在魏连殳的祖母去世之时,所有亲眷家属和村民百姓都来了,他们一边按照传统的丧葬仪式筹备着,一边预备着怎么说服归来的魏连殳,防止他要以什么新花样来操办丧事,大家严阵以待,仿佛如临大敌。然而等魏连殳回来了,他却简单地就答应了,其他人反倒觉得更加奇怪。

又如魏连殳起初很关爱孩子,认为孩子是天真善良的,都是环境和大人教坏的,但随后却又逐渐失望,孩子们越发地像那些大人一样势利了。就在此时,魏连殳的堂兄想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他,魏连殳却知道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为的是他那还在山中的一间破屋子。

鲁迅只用短短几句就刻画出了这些愚昧自私者的嘴脸:

在孑然一身之后,又因写了一些议论文章,魏连殳被学校辞退了,邻居朋友都往来得少了,眼见着魏连殳更加孤独了,他却说早已预料到了人们的疏远,也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

“我”却一下子就拆穿了他,是他总把人、把世道想得太坏,所以把自己局限在“亲手造的独头茧”中,备受孤独的煎熬,怀疑一切,哀叹一切。

但为了活着,魏连殳还是自降身份,放下尊严,托人寻求工作,只为了再活几天,因为有人希望他活着。可是,那盼望着魏连殳活着的人之后也不在了,魏连殳在这偌大的人世间已经只剩下孤独,随后他选择了报复——魏连殳做了杜师长的顾问。

魏连殳背叛了先前的自己,放弃了先前的一切信仰,扔下了自己的自尊和坚持,转而做了自己之前所不屑之事,也变成了自己之前所嫌弃、批判之人,他知道现在的自己才是真的失败了。

随着魏连殳境况的好转,以前那些势力的孩子、大人、朋友、邻居又都回来了,围绕在他的身边,鲁迅写出了他们的前后变化,而这些细节叫人恶心又痛心。

第一,先前“我”来看魏连殳,房东瞧不起他,连带对“我”也没有好脸色,只是不耐烦地告诉我他出去了。等到魏连殳“弃暗投明”之后,“我”再去拜见,则称呼“我”为“您”了,称呼魏连殳为“魏大人”。

第二,先前是魏连殳疼爱房东的孩子,主动给他们买口琴,一人一个,穷困潦倒时却被小孩子们给仇视了,以至于有些怕见到他们。直到魏连殳当了顾问,孩子们又凑到他面前去了,甘愿学狗叫或是磕头以换取魏连殳给他们买东西。

第三,因为魏连殳的地位变化,房东一家是最势利的。以前魏连殳有礼貌,称呼房东为老太太,但她确认为这是迂腐的表现,后来叫她“老家伙”,她却觉得有趣了。而那些曾经疏远他的人又赶不及地登门拜访了,大家都十分谄媚。

然而,魏连殳自己也知道,他的牺牲所带来的这种胜利实际上不堪一击,也不值一提,所以死后,他的嘴角也是冰冷的微笑。而他被穿上了不错的军衣军裤,却也始终不合身,鲁迅用这一细节表明了魏连殳的内心志向和真正想法。

魏连殳作为知识分子,在当下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之中,个人无力反抗,不能施展拳脚、实现理想抱负,在这种困境之下,他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孤独,与他人之间无可维系的联系,也使他一步步走向灭亡,这种灭亡是肉体和精神上双重的。甚至,精神上的自我放弃、扭曲报复对他的打击是更加沉重猛烈的。所以鲁迅在《孤独者》中借魏连殳的一封来信,表明心迹,字里行间,都是魏连殳的不甘和痛苦。

相较于魏连殳,“我”则更为看得开些,也更看得远一些,原本就是因为双方有共鸣所以才会走到一起认识、交谈,但随着时间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两个人渐行渐远,就像当初“我”曾经劝过魏连殳,不要作茧自缚一样,因为“我”更加理性,看到现实也更加客观,面对压力和挣扎,懂得如何自处。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本身就是孤独的,但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与人相处,还是取决于我们,纵使现实不如人意,也还是要及时调整自己,陷入内心的阴霾之中,那才是彻底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