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诗。作为文学家,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感人至深,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本散曲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特别是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几成千古绝唱,也是全文的主

山坡羊潼关怀古主旨是什么?

《山坡羊·潼关怀古》主旨: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如同发怒一般吼叫着。内接着华山,外连着黄河的,就是这潼关古道。远望着西边的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昔日的千万间宫阙如今都只剩下一片黄土。国家兴起,黎民百姓要受苦受难;国家灭亡,黎民百姓更是受苦受难。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踌蹰”。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创作背景

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因关中旱灾,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几年前他辞官隐居,决意不再涉足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

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山坡羊·潼关怀古》当作于此次应召往关中的途中。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句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揭示了王朝兴衰更替背后不变的现实,即老百姓始终就是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的底层,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赏析

《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诗抚今追昔,先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开始讲起,而后自然引出劳动人民的苦难,全诗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老百姓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全诗先写潼关之气势雄伟,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原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主旨句怎么理解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诗。作为文学家,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感人至深,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的。本散曲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特别是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几成千古绝唱,也是全文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