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主义吧大部分很偏激,不可取。女权主义是要推广的,这毫无疑问,但是在那个吧里所了解的并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女权主义就是要追求男女平等,让女性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可在那个吧里,看到的只是一群女性在那里愤世嫉俗,甚至反婚、反同、狭义的认为女性就必须是女强人,否则就是甘于现状,就是她们眼里的支持男权的女人。

你怎么看待“女权主义”?

我觉得对女性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妇女解放,性别平权,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本质是追求自由与性别解放,其不仅解放某一单一性别而是试图解开两性各自的性别枷锁。这种解放是为破除陈腐的传统观念并符合现代工业社会发展需要的;女权主义作为一种有很多流派并颇具争议的思潮,可以促使社会进行反思和改革,但也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因为利益无界,因利益而产生冲突是永恒的,所以女权主义注定永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运动,只要基于“女性吃亏论”,女权主义者永远可以找到自己受压迫的理由,个别女性遭遇的不幸永远会被认为是男权造成的,女权主义者经常会说,只有等到人们不再谈论女权主义,等到实现男女平等,女权的目标才算达成。而实际上,只有每个女性的利益都被社会完全满足,女权才算达成自己的目的,而这是永远不可能的。

女权就是女性利益,那么如果女权存在合理性,女权主义的合理性就在于,我们当今社会认为女性利益和男性不等价,女性的利益大于男性的利益,仅此而已;我不排除会有这种时候,因为女性在满足自己利益的同时,偶然的确会产生某些对男性有利的副作用,但是男性利益从来不是女权的出发点,而是女权要掠夺的对象。

如何看待女权主义?

(一)被妖魔化的女权主义
11月19日,12所师范大学学生联名致信校长,要求增加或扩建女厕。这一行动,不禁让人想到19世纪末期的西方女权主义萌芽,女权运动的兴起。中国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分析女权主义在中国一直被妖魔化。
被妖魔化的女权主义是极端的“女权主义”,它不仅要求女性在当今社会得到与男性一致相同的权力地位,甚至还强调女权应该享有优待。当代女性不仅享有与男性相同的权力,并且主张因为男女之间存在客观差异,女性要受到男性的关照、享有优待。女性在职场中享有相同待遇却不用付出相同劳动,在家庭中因为“女权主义”要享有绝对的优待。
此类观点是因为当代女性对女权主义错误的解读所致,她们没有正确认识到后现代女权主义,唯本论及构成论的真正内涵,一味强调女性地位致使女权主义被妖魔化。被妖魔化的女权主义也是引发了社会的厌恶,出现了“反女权主义”的言论,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二)利己主义的“女权主义”
类似ayawawa的情感博主,在微博言论中时常打着女权主义名号,利用当代人依旧保留一部分男女的刻板印象曲解女权主义,迷惑群众以谋取私利。
ayawawa又遭撕了!这回对手是马薇薇。ayawawa——微博上著名的“情感专家”,经常发布一些没有理论支持的恋爱观点,各种秀智商下限的行为所以遭到很多网友的炮轰,但同时她也拥有一众支持者脑残粉。
此类人物表面上发表着“帮助当代女性获得更好待遇”的建议,其实暗夹私货、对一些心智发展并不成熟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恋爱脑”女性灌输“女权主义”,实则是媚男权。这种现象致使一部分女性的思想倒退,严重破坏了女权主义至今为止的努力成果。好在她所引起的探讨声中绝对部分都是批评的声音,对女权主义的宣传起着正面的影响。
(三)真正的女权主义
当代的女权主义其实是一个主张跨越阶级、打破种族界限的社会群体运动,依靠游行、公开演讲、发表言论、提出主张等手段,针对不同的社会女性提出专属的议题。如提议废除苏丹女性割礼、提高中国女性的参政权、提倡意外怀孕女性拥有自主选择是否流产等活动。
香奈儿
(Chanel)
2015春夏女装秀上,模特们手中横幅上的标语暗示了女权主义的主题。对此卡尔?拉格斐本人这样解释:“我认为选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主题来演示会很有趣。我母亲是个女权主义者,我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长大的。我不明白每个人类为何不能是平等的,特别是在我从事的这个行业里。我很认同一句话,'告诉人们什么是不被允许的这件事首先就不该被允许。'成为女权主义者是件很棒的事,我的母亲曾对我说:'男人没那么重要,如果一个女人长得不特别丑,可以同任何她希望的男人生孩子。'”
这些活动具有针对性,能够有效地为目标女性争取到切实地权益。大大消除虚假“女权”的负面影响,使社会可以认识了解到真正的女权主义,为推动女权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使女性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解放当代女性思想,弘扬独立自主,主张消除男女差别对待现象。是继承之前女权主义衣钵,真正的现代女权主义。
综上就是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女权主义的现状,你可以不支持女权主义,但你不能反对女权主义。因为这是女性争取自身权利的正当运动。而只要你赞同女权主义的思想,无论你是男是女,身处什么阶级你都可以加入到女权运动中来,女权主义的发展需要我们大家的参与!

你对女权主义是怎么理解的?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女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主张女性并非天生地低贱于男性,只有当她们缺乏足够的教育时才会显露出这一点。她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应被视为有理性的生命,并还继而设想了建立基于理性之上的社会秩序。废除婚姻制度。

女性婚后应以家庭为主,女性的潜能主要是在家庭的领域里发展,不需要外出工作。但是男女的权利是相同的,那些特别优秀的特殊女性,应该不受任何阻碍,自由发挥他们的才能,甚至和男性一较长短。

扩展资料

女权主义的流派

女性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然而事实上女性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由于历史背景、某些国家里面女性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女性主义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而产生了不同的路线,因此也就存在着各种的女性主义。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区分四个派别。三个层面是:生理、心理层面,政治经济层面和语言文化层面。根据不同层面,衍生出四种女性主义流派:自由主义流派和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较早期的流派,以后出现了激进主义流派和解构主义流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女权主义

如何评价网络上的女权风气?

女权,其实是指“平权”,核心意义是要求得到“平等的机会”。我们不仇恨男人,我们想要推翻的,是同时压迫着普通男人和女性群体的,以封建宗族家长制为代表的“父权”。我们不是绝对平均主义者,我们希望,一个人可以不因其性别而被设定其“该有的特质”,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别,远大于两性的群体差别。

你如何看待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应该是为了捍卫女性权利,主张女性拥有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或者工作的权利。而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女权人士脑子想的却是女权高于人权,女人比男人有优势,男人都该死。这种不叫女权,这和法西斯的种族优劣伦有毛线区别。国外的女权人士是为了争取女性的正常权益,中国的女权人士大部分是为了不劳而获以及YY。

大家如何看待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
、妇女解放(女性解放) 、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genital

mutilation,见女性割礼)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媒体和社会观念中的父权(男权制)(Patriarchy)思想残余问题等。而如强奸、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怎么理解“女权主义”?

封建制度下男权社会持续至今,女子被灌输“无才便是德”,一定意义上阻碍了女性在事业上的发挥。女权主义最大的成功表现形式是女人同样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样拥有择业就业的权利,同样拥有选择的权利等。

所以我们今天教室里可以有男女同学,办公室可以有男女同事,本身就是女权的体现。是女权让女性的这些权利包括选择离婚的权利变得和男性一样。所谓女权,实质上是平权。

女权不是要求女性或女性的能力或女性的地位高于男性,而是要求与男性平等,仅此而已。所以不要认为女权的鼻祖或者是最终角色是灭绝师太,我们不是要求女性比人强,也不是以贬低男性 屠戮男性为终极目标。这一点跟网络名词“直女癌”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理解了女权主义的实质以后就会明白女性不能不劳而获,也不能时时刻刻成为女汉子。推崇女权,跟女性本身的温柔贤惠气质并不矛盾。在正确理解之后有利于促进女性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处理好夫妻关系、家庭关系。

如何评价当下的女权?

真正的女权主义应该是:改造传统习俗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打造公正平等的男女性别环境,获得话语权,打破性别隔阂,正视差异,男女平等享有“第一性”的社会性别地位。
当下,我国女性在经济地位上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就,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数量不断扩大,但是在提升女性自身价值、摆脱“第二性”并与男性共享“第一性”的社会主体地位、强化男性在家庭中的责任等方面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