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微1987年生,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高二第一次写了20万字的长篇小说,2004年获得全国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05年获全国第七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曾出版个人散文集《怅然年华》等。对于文字,张怡微觉得它本身不能温暖人,文字所包容的细琐情感汇在一起,却能给很多人力量,文学是一种内在的需求,它从来没有泯灭,觉得历史性的文学作品会有静默的力量。

张怡微作为80后作家,他们夺目的光彩,他们蓬勃的朝气,他们饱满的才情,他们初露端倪的王者气象,足以遮蔽那些嘈杂的指责之声,也足以用自己的实力与成绩为80后昭雪与翻案,他们出场之初,一举手一投足,一眨眼一微笑,都明显地带有鲜明的个人化印记,一个人一个身段,一个人一个面孔一个人一个腔调,尽管在臃肿、虚假、苍老与迟暮的中国文坛上,他们目前还处于边缘的位置,但书籍市场上,他们却当仁不让,已成了搅起阵阵龙卷风的真正的主角,韩寒、林静宜、刘卫东、李傻傻、金瑞锋等人,不但其作品引领着出版业的潮流,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青少年心中的偶像。

书评 | 从恋父情结中破茧成蝶——张怡微《细民盛宴》导读

《细民盛宴》是80后海派作家张怡微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以主人公袁佳乔第一人称视角,描摹了主人公自我、父母、继父、继父之子、继母和其他家族成员在一场场魔幻又荒唐的家宴中市井世情。

小说表面以写主人公佳乔与继父、继母与继母之子的相处故事为线,实写袁佳乔对父亲深沉的爱。

父亲是一个色盲厨师和普通的海员,早年母亲因不堪忍受父亲而执意离婚,从此袁佳乔就与母亲和继父共同生活。尽管母亲做出极大的努力融入佳乔的世界,继父也尽职尽责提供她富足的生活,甚至比生父更尊重她, 然而佳乔心底最隐秘的愿望,是获得父亲对自己的爱。

她怀念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想念父亲为她做的白花花的罗宋汤。她对父亲说:“没有人比我更爱你了。”

然而这个强烈的爱却混杂着早年原生家庭破碎所滞留的恨意,混杂着她对父亲低微身份隐隐的鄙视,还有对完美家庭理想可望不可即的绝望。 她尽可能地接近父亲,补偿母亲离开遗留的憾恨,然而父亲却对她不冷不热,时而粗暴,甚至说:“你长得还是没有你妈妈好看。”所有的讨喜努力都付之东流。

一场场流动的盛宴,从家族的葬礼到父亲的婚礼,再到自己的新婚盛宴,桌上食物规格尽管不同, 但在“吃”所构建的社会网络中,亲情是不变的头号主题,团圆为人们心安理得地坐在一起提供了有情有义的借口,人们在推杯换盏中交换或真或假的情意,重建或松或紧的亲密关系。 桌下藏匿着不为人知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琳琅的菜品充斥着虚伪的客套亲昵,台面上的盈盈笑意遮挡了明枪暗箭和似海人心。

那就像张怡微曾说,市井小说落脚点不在人的情感,而是“不让人升华的真相”,善恶只是最浅显的外衣。 盛宴成了佳乔硬着头皮上的难关,清新独立的她与集体主义式团团圆圆的氛围格格不入,她把宴会的风气看成细民的精怪愚蠢,耻与为伍。 在父亲的婚礼上,她一个人吃光了桌上所有的凉菜,心灰意冷,心酸非常。佳肴里还暗藏着佳乔独自的爱恨和酸苦。

建立在两性结合繁衍基础上所形成的家属亲缘网络,把所有沾亲带故的人们拴在一起,为子辈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成长空间 。在家族成员面对外部威胁时,家族可以提供温暖和勇气。然而,并不是每个家族成员都是正人君子,不是每个家庭都美满和谐,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破碎的家庭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太过沉重。家庭成了囚笼,书里形容:“拆不散,合不来。”

佳乔不是典型的精致的上海女孩。她热爱文学,太过敏感软弱,有太多自己的故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心中未能实现的热望成了持久的伤痛,让她无法安然宁静,遏制扭曲了她的成长。

她常一个人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步,就像一个环绕了一圈一圈的蚊香,在燃烧中耗尽自己,始终在原地打转,走不出去。她强烈地渴望一个“和风细雨”的家庭,挣脱原生家庭带给她的束缚。 既要成为自己,又要保持关系,这是一个人的生存动力。 她爱上一个和父亲极其相似的小茂。

移情是人际关系的底色,她把对父亲的爱移植到了小茂身上,认为他可以代替父亲守候她。 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是完形心理学流派提出的概念,核心是想要实现完整的心理图形而未果。有始有终的初恋,走向婚姻或分道扬镳,都是一个结果或者目标。无果而终的爱情则是不完整的,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失落。 袁佳乔想要得到父亲的爱的愿望则未能实现,于是她如何努力,就算是疯狂的、错的,也要去完成它。袁佳乔没有得到自己的意志的表达,不断得到的挫败加强了她的痛苦和不安。

心灵成长的第一定律是自己的意志得到完整的实现,在佳乔这里,她的“自我”却迟迟不能实现。 结果证明,小茂和父亲一样软弱,佳乔仍然没有得到渴望已久的幸福和安宁,他不可能是她的归宿。

然而来自破碎家庭的人,则不相信亲密关系的持久性。 成长中的痛感延伸至今,稳定关系是可望不可即的,因为亲生父母是最强有力的反面证明。 尽管佳乔挣扎着想重拾乐园,但最终事与愿违,心灵创伤使她过于敏感警惕,承诺在她眼中呈现扭曲脆弱的面向。最终她也重蹈覆辙,遭遇稳定关系的打击。她说:“我也曾埋怨过父母的轻率,然而如今在自己身上也重演了。”令人唏嘘不已。

在最后的悲剧中,佳乔小产了,也终于在这时,一条生命的死亡换来另一条生命的重生,尽管这代价惨重。佳乔要实现自己的成长,必须摆脱父亲对她的影响。经历了家族破裂、爱情破碎之后,佳乔最终放弃对父亲的执念,接纳了现实,真正跳出童年时代的阴影。 她以觉醒的目光重新打量自己的人生,终于长大成人,独自掌握自己命运。

许多在传媒和商业力量裹挟下过早成名成功的80后作家尽管表现出轻盈的创造力和才华,但仍不可避免地陷入创作地自我复制,处于“写作状态的悬浮”。然而作家张怡微表现出了与同代作家不同的笔力。她就像早慧的儿童,从破碎的家庭里把人们拎出来好好看看,用力写出每个人的不易;她翻来覆去地写,进行多角度观察,希望得出不同的认知角度,细致反思原生家庭的影响。

文中多处对细节的把握值得人回味,呈现出别有风貌的海派风光,尽显时代的风气底色,是世俗生活的点染。张怡微仿佛并不着急的赶路,她是心中有你的写作者,对人有无尽的兴趣,看人不急于去判断,而单纯地落在情感上,这是自觉的、不做作的、难能可贵的体让。

你有没有因为某个情节或某句话就决定读某个作品的时候?

你的大脑里只有一种感觉“倒是我是疯子,还是他是疯子。”《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有许多小故事构成,讲的是一群精神病患者对待这个世界的看法,如何以自己的眼光和世界来互动。书里像量子泡沫、四维生命、时空尽头、黑洞蒸发、玛雅文明、时间悖论等描述和理解虽然在科学物理的角度来看不正确,但是当你读到这些情节时,你会被带入进去,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想像,甚至觉得这些精神病患者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正确的,而我们才是处于一种懵懂无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