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中,关羽使用的武器并非是青龙偃月刀,因为偃月刀作为一种兵器的形式,最早出现于唐朝,普遍应用于宋朝。也就是说,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尚无偃月刀这种兵器,因此,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属于作者罗贯中的杜撰。

自唐代偃月刀出现之后,它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用作礼器,在历史上,除了岳飞等少数将领使用过这件武器之外,实际上更多的是把它当做杠铃一样,作为武举考试中的考核科目之一,而山海关上的这把青龙偃月刀正是明代时期为了考核乡试之中的人才而特别设立的,而主考官这样做的目的,则是因为当时关羽的形象已

关羽究竟有没有用过青龙偃月刀?是虚构还是真的用过?

首先说,关羽的真实兵器不可能是青龙偃月刀

青龙偃月刀的描述来自《三国演义》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后来,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一同成为关羽的标签。《三国演义》里面围绕这把刀做了很多的故事,刀挑锦袍、单刀赴会、失刀夺刀等等。在关羽被杀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为父报仇,杀掉了潘璋,夺回青龙偃月刀。

可是,实际上,偃月刀这样的武器最早出现是在唐朝,发展在于宋朝。这样的“武器”的用处是,礼仪用品,在外交、礼葬、加官进爵等大型礼仪活动时使用的礼器,观赏性高。元明开始,偃月刀更多用在戏曲舞台,一来是威武美观,二来是故事性强。偃月刀出现在唐朝,一千年前的汉末时期关羽就创造了这种兵器?那就真的是穿越了。

那么关羽的真实兵器是什么呢?

且看《三国志》的描述——

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重点在一个“刺”字上,作战时候,刀的战法应当是劈、砍、撩、削,既然是刺,那么关羽很可能用的是当时的主流兵刃“矛”。

矛为什么是当时的主流兵刃?因为它的特点是携带轻便,制造便宜,技术简单,无论马战还是步战,最重要的是退可守,进可攻,即便再强的武力,也是需要速度来展现出来的,没有速度,在冷兵器时代只能挨打。

即便是关羽有一件八十多斤的重兵器,闲时用来锻炼一下臂力是没问题的,因为马战决定胜败生死的就是臂力,可是带着上阵作战,实在太吃亏,即便他受得了,赤兔马也吃不消呀。

关羽的大刀在那里、

在山海关的城楼上。

青龙偃月刀为关羽所使用的兵器,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

在关羽被杀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潘璋为父报仇,夺回青龙偃月刀。

现如今有着1700年历史的青龙偃月刀刀锋向东,存放在山海关城楼上,成为镇关之宝。

扩展资料:

青龙偃月刀的来历:

在沈伯俊先生所撰《三国演义辞典》中提到,关羽跟随刘备在涿郡骑兵起兵时,为了得到一把称心如意的兵器,他特意去找了当地手艺高超的兵器制造专家汤铁匠。

汤铁匠先后造出了几把重八十二斤的大刀,结果一试用都不合格。不仅汤铁匠急得满头冒汗,就连关羽也满腹牢骚。

情急之下,汤铁匠摆起香案,对天发誓,求神保佑。经过三天三夜的锻造,又一把大刀就要出炉了。

就在此时,突然天昏地暗,一条青龙落入炼刀炉中。汤铁匠和关羽大惊失色,连忙取刀出来一看,只见那青龙仍附在刀上游动。

关羽拿刀在手舞动了几下,眼前寒光闪闪,耳边冷风嗖嗖。他举刀劈向一旁的铁桩,那铁桩如豆腐般变成了两段。青龙偃月刀这才终于炼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龙偃月刀

山海关的青龙偃月刀是否关羽所用?

实际上关羽并不用青龙偃月刀。那是《三国演义》为了凸显人物而做的艺术塑造。
《三国志》中关羽其实是用长矛的。至于其他人什么丈八蛇矛、宣花大斧、方天画戟也是被艺术创作出来的,因为东汉末年的背景下,这些兵器还是不存在的,那时普遍的兵器为长矛、戈、剑之类。

正史关羽用的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

不是。一般认为关羽用得是长刀一类武器。还是两把。陶弘景兵器专著,古今刀剑录:“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羽惜刀,投之水中。”因为按我国兵器史,大刀使用于隋唐时期(一说明代)。青龙偃月刀,无非是比较“个性化”的一种大刀。三国时期不会有的。我原来看过一本历史之迷的厚书。里面说过关羽武器的“迷”。认为他的青龙偃月刀。实际是我国古代画家的“创作”。是为了画中关羽拿着武器更协调,美观。给他改成了一把。结果倒还成了后来三国故事中他的标配!

历史上关羽用的什么武器

历史上关羽用的什么武器  关羽的武器是什么得到的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关羽伏此刀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名噪一时。然而,历史上的关羽没有过青龙偃月刀。但在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中通篇没有一个刀字,其中提到关羽杀颜良更是用了一个刺字,结合当时的历史,很多人得出了关羽实际上用的是矛或槊一类的兵器。

但是最近看到南梁(此时南北朝,距离关羽时代300年)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铁为二刀,铭曰在万人。及羽败,惜刀,投于水。”这是比较可信的。因为这时以短刀作兵器已非常普遍,并成为军中主要武器,三国均大量铸造,从西周的青铜环柄大刀到汉代的铁制环首刀,刀已经取代剑成为了战争主流短兵器,而在先秦剑横行时,也曾出现将短剑形青铜部件装在长木上的武器,长约2米8,成为秦帝国的主要装备之一。那这里的关羽采武都山做的两刀,都是短刀吗?会不会有可能出现将短刀装置于长柄上的?南北朝时就曾出现过左手拿大刀右手拿蛇矛的猛将,《晋书·刘曜载记》:“ 安 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这个时间距离关羽不过100多年。

青龙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种。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中,偃月刀在宋朝开始出现,因重量关系,主要用於练习臂力,非战争中的武器。在中国小说《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为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约相等於现代的49.2公斤),又名冷艳锯。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後世也称青龙偃月刀为关刀。在关羽被杀後,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杀潘璋为父报仇,夺回青龙偃月刀。因此,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徵。

在传说中,天下第一铁匠只选月圆之夜打造青龙偃月刀。快完工时,骤然之间风起云涌,从空中滴下1780滴鲜血。当地术士分析,那是青龙的血。所以,有了“青龙偃月刀”之名,青龙偃月刀要杀1780人之说。

在小说中,对青龙偃月刀的描绘更是登峰造极。譬如《三国演义》的第一回,说到刘关张得到镔铁一千斤,关羽打造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又有一奇名“冷艳锯”。《三国演义》中对于青龙偃月刀的打造过程和刀的样式,仅一笔带过:“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虎牢关三战吕布有诗说道:“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青龙偃月刀与赤兔马一起成为关羽的辨识标记。在乘雪破羌兵时,还安排了一段“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情节是多么的显圣,让关羽的威武形象渐渐地深入人心。

不仅仅如此,《三国演义》围绕青龙偃月刀还另设计了很多精彩的情节,例如:刀挑锦袍、单刀赴会、失刀夺刀等等,青龙偃月刀在小说中出现的时间似乎比关羽还要长。

关羽用其斩杀了不少武将,所以后世也叫青龙偃月刀为关刀。在关羽被杀后,青龙偃月刀被东吴将领潘璋夺走,后来,关羽的儿子关兴为父报仇,杀掉了潘璋,夺回青龙偃月刀。因此,关羽和青龙偃月刀被互相视为象征。

关羽简介

中文名:关羽

别名:云长,长生

出生地:河东郡解良县(今山西运城)

性别:男

民族:汉

去世年月:公元220年

职业:将领

形象特征

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智勇兼具、勇猛善战;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和蔼,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疗毒,《三国演义》记此事发生于襄樊之战时,并由华陀操刀;但《三国志》并未有相关的时间记录,而按华陀的生平,亦不可能为由华陀刮骨。

另一方面,关羽也非常骄矜,而且不甘屈居人下。当时孙权欲为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关羽不但不赞成,还辱骂孙权的使者。他与同僚关系也不是太好。如马超归附时,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诸葛亮回信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及黄忠官拜后将军,关羽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幸得诸葛亮和费诗解说,关羽才接受。麋芳、士仁和潘濬亦与关羽不和,其中麋芳、士仁都怨恨关羽轻视自己。当关羽出征樊城,麋芳驻守的南郡城失火,烧毁了很多武器、军品,关羽责备了他。后来关羽又命令麋芳、士仁准备军粮,二人“不悉相救”,关羽就说待回军时便处罚他们,二人不安,而在后来吕蒙来袭时投降东吴。不过关羽并不是和所有同僚的关系都差,诸葛亮、张飞、廖化和赵累等人都与他交好,又比如费诗的开解他也能听得进。

历史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份,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用作皆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柏杨版资治通鉴》中,作者柏杨曾评论关羽:

不仅中华人崇拜关羽,就是在朝鲜半岛,也遍地都是关羽庙,受到万家香火。跨国英雄,关羽先生是第一人。然而抛开三国演义这本影响力最大的小说,仅就史书上提供的资料,关羽实在没有资格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他虽然英勇,但事实上不过一个莽汉,既缺谋略,又缺修养,而且心胸狭窄,不识大体。……关羽先生从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突然发动灭国性的攻击,乘人不备,创造了震撼全国的奇迹,但徐晃先生不过二流角色,都无法抵挡,不得不解除樊城之围。吕蒙背后还没有下手,关羽已经在疆场上战败。……关羽最大的错误是他破坏了诸葛亮先生十二年前的隆中对策,如果像隆中对策设计的,跟孙权保持和睦,汉中方面同时出军,局势当可改观。由于关羽一人的冲动,遂使全盘战略,成为虚话。

前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朱大渭:

“关羽并非只有一般名将英勇战斗的作风,以及武艺超群的素质,而且具有指挥大型战役的能力……荆州的失守,主要责任不在关羽,而是蜀国战略方针失误造成的。关羽虽有一定责任,但其忠于职守,以身殉职,应无所非议。”“关羽从小受儒家思想薰陶,因而在处身立事道德规范上,同刘备、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刘备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别看重关羽,深知其德才兼备,后来将留守荆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给他,其原因也在于此。”

知名史家黄仁宇:

关羽刚傲而缺乏处事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比曹操早死一个月。可是千百年之后关公仍被中国人奉为战神,民间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挥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关羽‘义重如山’,至今秘密结社的团体仍有些奉之为师祖。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

关羽确实有令人崇敬之处,那就是特重情义。……民间崇拜关羽虽然有道理,但有些信仰和习俗也很奇怪。比方说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就匪夷所思。关羽并没有当过剃头匠呀!再说东汉时也不剃头。想来想去,也就是他们手上都有一把刀。不过关老爷手上的刀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清代有一剃头铺门前挂一对联云:‘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倒很像关羽的口气。……还把关羽奉为财神,什么民营企业啊,个体户啊,供个关羽当财神,难道他们的钱是靠打架抢来的吗?你说关羽一个武将封个战神不就行了吗?怎么还当起财神了呢?依我看啊,关羽,迟早要被民间推崇为爱神。因为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很执着的。据《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引《蜀记》和《华阳国志》,关羽曾经爱上了一个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为妻。这话说多了以后,曹操便‘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一看,果然国色天香,结果‘因自留之’,害得关羽很是郁闷(羽心不自安)。此事如果属实,曹操就太不厚道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尹韵公:

关羽是一个心机较深、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左右逢源的人,无论在敌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这是他在黑白两道都吃香的缘故了。……正史中的关羽并非如人们所崇拜的那个关公高大完美。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根据心理和社会需要不断改造而成的一个来自于现实而又大大超现实的一个偶像。

禚梦庵《三国人物论集》: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与孙权都已亲自出马……为了战一关羽,魏吴两国几乎动员了倾国人马,上下费尽心机,则关羽之勇猛善战可知了。这次战役,关羽虽败犹荣,但蜀汉克复中原的希望,也随关羽俱逝了。……本来万人之敌的猛将,很少不刚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当,刚猛正是优点。这种刚烈人物,古今中外,代不乏人。即以吾国而论,如楚之项王,汉之关羽,宋之岳飞,近人吴子玉,都是这一类型。这类人物,也同高人义士一样,为历史增加不少光彩。但他们成功最快,失败也最速,只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供人凭吊而已。

子孙后裔

子女

关平 关羽之子,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三国演义》写作义子。

关兴 关羽之子,少已有名声,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关氏 关羽之女,名字没有记载,民间称为关凤,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

关索 据传是关羽之子,但是正史并无记载。其佚闻据说出于南中(今云南)一带传说。

      孙

关樾 关平之子,关羽、关平于麦城兵败被杀,关平之妻赵氏携八岁的儿子关樾,在安乡民家避难,改姓为门。直到西晋灭吴后赵氏才带儿子出来回复关姓。

关统 关兴长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 关兴次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后裔

据裴松之引《蜀记》注《三国志·关羽传》,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关羽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关羽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关羽的武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青龙偃月刀有何传奇之处?

关羽的武器并不是青龙偃月刀,在三国时期还没有人使用这种兵器,青龙偃月刀是唐朝时期用来训练士兵指挥用的道具而已,关于青龙偃月刀的神话传说也是不少的,传说这把刀是利用青龙之血锻造的。

关云长是“万人敌”、“熊虎之将”、“勇冠三军”在民间形象里面,他身高九尺、丹凤眼、卧蝉眉、面如重枣、手持一把青龙偃月刀、胯下骑着赤兔马,威风凛凛,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时,所用的都是青龙偃月刀。

但是将分成以下几点讲解关羽所用兵器和青龙刀的传说:

首先——关羽真正的兵器,关羽的兵器在正史中从来没有提及过,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史料来分析出来,关羽的兵器,如下: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从这个“刺”死颜良于万军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应该是一种类似于枪一类的武器,关羽当时用的可能是矛、戈之类的武器;

其次——青龙偃月刀的传说,传说这把刀在锻造之时,铸造师傅说要想要这把刀锋利无比,恐怕要用血肉来锻造最好,以血铸刀,突然天上一道青龙投入炉火之中,随即划进宝刀,随后锻造出了青龙偃月刀;

最后——青龙偃月刀功绩,关羽用青龙偃月刀共计杀人一千七百五十人,其中割下头颅者达到了四百五十人,最后败走麦城之后宝刀被东吴夺走,但是在夷陵之战又被关羽之子关兴给夺了回来,继续效力。

三国关羽用的兵器是矛还是青龙偃月刀?有何历史依据?

斩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会鲁肃是关公(羽)一生中三件颇为得意的大事,我们对对关羽的胆识和武艺称赞备至,这也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故事。的确关公的武艺是十分高强的,但对关羽用什么兵器有些人有异议,认为他用的不是青龙偃月刀。

他们认为长柄的大刀三国时代还没有,直至宋代以后才出现‘也有人提出,《三国志·蜀志·关羽传》中写关公杀颜良,是“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既然用“刺”字,则关公用的是矛而不是刀。这些论点到底能不能站不住脚呢。

首先,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用刀就不能刺么?“刺”的意思是“杀”,“刺良于万众之中,即“杀良于万众之中”,“刺”‘杀”两字是相通的,我们现在看报章,有时亦会见“某某被刺”的字眼,亦即指“某某被杀”也。汉·许滇《说文解字》里对‘刺””作这样的解释:“刺,直伤也,从刀从束。”晋·郭屯璞《尔稚‘释诂篇》里讲:“刺,杀也。”因此,刀除了可斩杀对手外,亦可象矛一样刺死对手,单凭一个“刺”字就肯定关羽用的武器是矛而不是刀未免太简单了,何况,在“刺良于万众之中”紧按着的就是‘斩其首还”,用矛又安能斩首呢?

明·戚继光《练兵实纪》中有这么一段:“古者义勇武安王,即今天下庙中关王也,生前曾独马单刀,于万众中斩颜良。”明·王沂在《三才图会》(又名《三才图说》)中也说:“关王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属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由此看来,关羽所用确为偃月刀,且锋利无比。现河南省洛阳城南七公里处的关林拜殿里,仍陈列着关羽所用的青龙偃月刀,但那是后人所造的。当然,对偃月刀是否如此厉害,前人也有不同看法,如明·茅元仪《武备志》里这样写道.“刀见于《武经》者堆八种,今所用唯四种:偃月刀、短刀、长刀、钩镰刀也。偃月刀以之操习示雄,实不可施于阵也。”但不管怎样,明代学者亦相信关公所用的武器是偃月刀顺带提及的是,《三国演义》和某些戏剧中,将关公单刀会鲁肃的单刀当大刀来理解,那是不恰当的。单刀指的是佩刀,而不是青龙偃月刀。现在,又让我们来看看长柄大刀又始于何时?三国时代究竟有没有大刀?

据宋·曾公亮等《武经总要》曾介绍宋代和宋代以前的刀多种,并配有图形,其中装上长杆的刀就有掉刀、屈刀、戟刀、偃月刀、眉尖刀、凤咀刀、笔刀等。而经史学家们考证为汉人采掇旧说假托为奖太公所著的《六韬》里,亦介绍过一种名叫大橹刀的,其。“重八斤,柄长六尺”。由此看来,在汉代以前已有长柄大刀,到关羽所处的三国时代有长柄大刀也就不稀奇了。晋代的陈安“七尺大刀奋如湍,丈八蛇矛左右盘,那七尺长的大刀有无长柄我们无从考证,但戈、矛、枪、戟等都安有长柄,古人难道就不会将刀安上长柄这样愚笨?

曹操的儿子曹植写过一篇《宝刀赋》,在赋的序里他这样写道:“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王自仗之.”这五枚宝刀,就是曹操在《百辟刀令》中所说的五枚百辟刀,太子曹丕所得的就是以龙为识记的青龙刀。这亦说明关羽所用的为青龙刀可有史为其作证。

不但我国古代有青龙刀,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古时也有青龙刀。1979年8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一则消息,称日本近年曾在六世纪前半期(相当于我国南北朝的梁代)的古坟中出土的一把铁刀上,发现刻有龙、虎的纹样。可见日本古代亦有青龙刀。据日本《本朝兵器考》一书载,日本古代的大刀名称很多,计有长刀、头椎大刀、生大刀、龙雀刀...等,不下数十种。日本十三世纪出版的《平家物语》亦有很多地方写到长柄大刀,并将使用长柄大刀的有关情节着意渲染。

历史上,关羽用的是什么兵器?他用的武器真的是青龙偃月刀吗?

青龙偃月刀即大关刀,是明朝才有的,三国里根本没有 在三国演义里面,张飞用的是丈八蛇矛,关羽用的是青龙掩月刀。其实在历史上应该都是用长枪的吧。马上其他的兵器不好用,用枪可以把其他的武将打下马,但是其他的武器不好用。

三国时期马上使用的长武器只有矛和戟,长柄刀是后来才出现的武器。甚至三国时武将骑马的时候是没有马蹬的,完全靠腿力夹住是没有办法动不动大战三百回合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关羽的兵器是剑的一种,类似的观点在学术界炒得很热乎。很多学者根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对关公杀敌的动作的描写,进而得出结论,关公使用的不是大刀,而是宝剑。毕竟,凡是提到杀敌,基本上都是以“刺”为关键词,从来没有提到过大刀砍死谁。

如果从历史上看,宋代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关羽是使用剑的。如,唐人郎君胄《壮缪侯庙别友人》诗中有“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过,众所周知,用剑这样的东西做兵器,往往都不是用来上马杀敌的,因为马战时这个武器几乎够不着人。

在古代,剑多半是贵族佩戴,象征身份的礼仪性兵器,真正起到的作用顶多是防身等,很难说一位大将,拿着剑上战场。关羽之所以能够战场上杀敌无数,肯定有特殊的兵器,那么这个兵器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这个兵器应该有青龙偃月刀类似的功效,可以战场杀敌,其次这个兵器应该是当时的先进兵器。这个东西多半是汉代流行的“斩马剑”。汉代为了抵御匈奴的铁骑,在大型的双刃剑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加了一个长柄,可以短距离刺杀敌人,也可以斩马腿,所以又名斩马剑。



到隋唐时代,后人根据斩马剑的基本功能,从美学上进行了再创作,进而创造了青龙偃月刀之类的兵器,可以用于骑兵马战。汉代的时候,斩马剑在军中流行,知识分子中,对这个兵器并非那么的灵通。再者,到了元明时代,关羽青龙偃月刀类似的兵器的由来则更加模糊了,所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就误将斩马剑当成了后世才有的青龙偃月刀。

真实的关羽用的兵器是什么?

真实的关羽用的兵器是什么?

我想大家这个是非常清楚的,关羽用的是一把青龙偃月刀 ,但是历史上就并非是真实的,因为在宋代的时候,青龙偃月刀才被发明出来 ,所以说在三国时期,关于是不可能用青龙偃月刀的,这只是后人给他刻画的一个形象,更让他符合他凶猛的一些特征 。

在后世的刻画中 ,关于手持青龙偃月刀,纵横天下,所向披靡,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等等一系列故事都为关于说你了一个非常好的形象 ,其实关于他所用的武器,并非是青龙偃月刀 ,

我想大家对《三国演义》是非常的熟悉吧,三国原因是属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时期,三国时候三个国家互相争斗,然后被统一的故事 ,这些故事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虽然大家观看以后他的感受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忠孝义 ,

《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个个有鲜明的个性 ,比如说 刘备心系百姓,带领百姓以及所跟随他的人匡复汉室 ,诸葛孔明神机妙算,为刘备打下了三分天下的 基础 ,单枪匹马,千里走单骑的关羽让人敬佩 ,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问题 ,三国时期关羽用的兵器是什么呢 ?


根据相关的历史记载 ,关羽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关于并不是使用的青龙偃月刀 ,而是使用的一种长矛 ,其实不管是关羽还是张飞,吕布这些人都是 使用的长矛,

因为长毛这种武器有很好的突出作用,对于敌方的英雄有很大的效果 ,无论关于使用的哪一种武器他的形象永远是忠孝 的形象,对于我们的后世的影响是非常的大的,现在有不少的地方也有关工的寺庙和一些画像在流传 ,这也说明了关羽的形象是非常的好的,

对于我们现在也有很大的影响 。其实看《三国演义》以后,提到蜀国就有点悲伤。原本非常富饶的蜀国,在和吴国的对抗中,失去了大量的人才,从富有变到贫穷,从失败到成功 ,天下三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终三国归一 。

关羽使用的是青龙偃月刀吗?这把刀真的有八十二斤吗?

谢邀,关羽使用的是青龙偃月刀。人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古代没有机器,都是靠人力。所以遗传和后天锻炼使得力气很大是存在的,现在都有人拿得起三百多斤的东西,一般人可能都移不动,不要说搬起来了。82斤现在舞得动的人还是有的,我见过一百斤的大米被搬运工托在手上推上去堆高,可能堆很高。那些经常干重活的一般力气都不小!



青龙堰月刀肯定能用于实战。这个观点是毫无疑问的。唯一能质疑的就是刀的重量。我估计实际使用中,几百斤的刀的可能性不大,100斤都十分勉强了。因为这不是举重比赛。但我认为几十斤还是可能的,尽管现代人去拎个几十斤的东西,挥舞起来很有难度。但我们不能以现代的眼光看过去人的力量。而且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有个把天生神力的人那肯定是存在的,否则何来世界冠军这一说法呢。



所以有时我们不能以常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像项羽,吕布,关羽,张飞这样一生勇武,力大无比的人还是有的。就像非洲黑人跑个万米比赛,我们普通人400米冲刺一圈,也跟不上人家一圈的平均速度,就是这个道理。个体实力的差异还是有的。所以青龙偃月刀用于实战那是很正常的,还是有人能举起,大力挥舞这个重量的。



小时候,我去过关林的关帝庙,庙里摆放着一把仿制的青龙偃月刀,印象里一个成年人要想把它拿起来,也得双手使力气。所以那个时候,大概以为关羽或者过去的武将都是蛮力过人。后来大一点,又意识到,古代武将都是要骑马的,马儿要驮着两百斤的武将(全身披挂就是个很大的分量),然后再拖一根上百斤的兵器,大致跑不了多久,马掌马腿马腰就要报废了不可。好在传说中他屁股下做的是赤兔宝马,大概承载能力要强一些,即使那把刀没个上百斤,几十斤肯定是有的。毕竟打仗也要靠兵器,武艺反倒不一定靠得住。只要有点蛮力,一把大铁锤也能把对方连人带马打的稀烂。现在想来,也许关羽还真不是武艺多高强,你看书里但凡交手都是一两个回合就结束了,或许当真是刀太重,对手没有料到,结果被泰山压顶砸下来也是更有可能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