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建于明朝,传说关城建好之后,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奉命为山海关安上匾额。后来,有人提出大书法家萧显可担此重任,但请他来写并非易事。主事看到当时的情形实在已无人敢试,只好硬着头皮上门了。萧显虽然答应了这事,却同时提出一个条件,何时写好,何时送去;不要催促,不要勉强。完成后,当人们喷喷赞叹的时候,肖先生悄悄在摇头,他并不满意自己的手笔。原来他想用一个月研究前人墨宝,摆布好五字结构;第二个月读古人诗词,涵养气势开阔胸襟;第三个月锻炼臂力,写起来潇洒自如。可惜时间仓促,准备不足,笔力神韵都有欠缺,这不能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 匾额 是谁题写的呢

天下第一关的匾额,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

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天下第一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创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古城的中心,距秦皇岛市区15公里。早在1979年,成为全国首批对游人开放的四大景区之一。

扩展资料:

关城建于公元1381年,由关城、瓮城、罗城、翼城、哨城及星罗棋步的烽火台、墩台共同组成的一座科学、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因其建置独特,所以在明代万里长城的众多险关要隘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以它古老的身世记录了600多年来的沧桑变化,成为历史的见证。历经风雨岁月洗礼的“天下第一关”,凝重而迷人,城楼上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无尽的往事。

置身于岁月的长河中,会发现人们修筑的座座名关,构建的是关隘,凝固的是历史,同样,长城凝结的是智慧,铸就的是沧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海关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

山海关匾额上的字是谁题写的?

山海关是由七座城堡、十大关隘和长城上众多的敌台、墩台组成的古代建筑群,整个关城结构严谨,功能明确。

明长城的东起点老龙头与大海交汇,碧海金沙,天开海岳,气势磅礴,雄关高耸,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与关城相连的角山长城蜿蜒曲折,烽台险峻,风景如画。山海关关城上东城箭楼高高耸立在长城之上,就像一员威武不屈的战将,守卫着整个关城。

在这个箭楼上挂有一块长5.9米、宽1.6米的匾额,上面题写着“天下第一关”5个大字。这5个大字笔力苍劲、古朴,有雄视四海之意,又有艺盖八荒的雄风。这个世上罕见的书法出自何人手笔呢?有人说这5个大字是晋代书法家“书圣”王羲之所写,还有人说是明朝大奸臣严嵩所写。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

王羲之是晋代书法家,而山海关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前后相差900多年。而严嵩是明代中期人,在他当道时,天下第一关已建成100多年,这时“天下第一关”匾额早已悬挂好多年了。真正书写“天下第一关”匾额的,其实是明朝34位书法大家之一,山海关的本地人萧显。

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匾是否为严嵩所写,现在这块是否仍为严写的?

现在的“天下第一关”匾相传是明代成化八年进士、山海关人萧显所题字为楷书。

明代嘉靖年间武英阁大学士严嵩所题。此说见于1933年出版的《榆关抗战史》。书载明代严嵩所题的匾,每字大1.7米见方,一向藏放在关城东南角的魁星楼中。日寇攻破山海关时,将其掠往东京,并公开陈列。

从当年所拍摄的老照片上看,该匾的“第”字,写成“竹”字头。而现存山海关的这块匾,其“第”字,却分明写成了“草”字头。以此推论,巨匾真迹很可能有两块,分别为萧显和严嵩所题。

扩展资料:

萧显题字的故事:

清光绪四年编纂的《临榆县志》。但书中在有关记载的前面,却加上“相传”两字,显得不十分肯定。而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有关萧显题匾的故事却活灵活现,说是他大笔挥毫之后,叫人把巨匾挂上城楼,一看,却发现“下”字少了一点,怎么办?

正当围观者议论纷纷之际,只见萧显抓起一块麻布,揉成一团,沾上墨汁,往上奋力一抛,恰好就打到了点儿上,这一下,匾额就更显得气势不凡了。此说虽然有趣,但一个读书人,能否有如此精准的眼力和非凡的臂力,恐怕,只能是人们想象中的夸张与浪漫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山海关

山海关的文字是谁题的?

大书法家肖显

山海关建于明朝,传说关城建好之后,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奉命为山海关安上匾额。为雄关题匾,应征的高手自然很多,但无论是谁,字写出来,朝那三丈多高的城楼上一挂,不是显得纤弱轻浮,就是笔锋呆板繁琐,怎么也难与雄关虎踞的气势相匹配。后来,有人提出,本地进士,大书法家肖显可担此重任,但此人架子很大,请他来写并非易事。主事看到当时的情形实在已无人敢试,只好硬着头皮上门了。

肖显果然不随和,虽然他终于答应了这事,却同时提出一个条件——何时写好,何时送去;不要催促,不要勉强。主事一想,就五个字,大不了五天半旬的,不催就不催吧,于是答应下来。

不料二十天过去了,还没见一个字的影子,主事有点着急了,偷偷派人去探听,只道是老先生天天在家欣赏名家字画;又是二十天过去了,探听的人说先生成天背诵诗词,因有言在先,主事只好耐着性子等下去;一晃又是一个月,打探的人说老先生早已弃文习武,每天在后院练功。主事再也忍不住了,命人抓来肖显,准备治他的罪,不料正巧圣旨到了,要求三日之内完成匾额,主事一下子急坏了,他只好对肖老先生左赔一个不是,右赔一个不是。肖显见状,长叹一声“蒂不落,瓜亦难熟啊”,叹罢,他让人垒起一个垫台,把八丈长的木匾靠在墙上,叫所有的人都来磨墨,之后,他让人取来那支特制的长柄大笔。只见他在匾前来回踱步,徘徊良久,猛一操笔,饱蘸浓汁,疾步走到匾前,屏声凝神地写起来。一时间,人们觉得老先生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如使棍挥刀般狂舞,落笔提笔,如飞燕掠食,运笔似力拔干钧,把每个人的眼睛都看直了。

不到一刻,“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落到了匾上,顿时,高大的门厅都矮了半截。

当人们喷喷赞叹的时候,肖先生悄悄在摇头,他并不满意自己的手笔。原来他想用一个月研究前人墨宝,摆布好五字结构;第二个月读古人诗词,涵养气势开阔胸襟;第三个月锻炼臂力,写起来潇洒自如。可惜时间仓促,准备不足,笔力神韵都有欠缺,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看到这几个结构端庄,笔锋峻拔的书法作品都不由得从内心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