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于1997年猝然去世,时年42岁,留给人们大量的杂文和一些小说。他被誉为大器晚成的真正的文坛外高手。其过人的智慧和对世事的洞察力,连王蒙也殊为感叹。可惜王波并没有得到其在文坛应有的地位,其去世时著名的作家只有刘心武写文纪念过,其他所谓著名的作家们大都漠然置之。倒是在国外,他的名气还可以。试看:唯一两次荣获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唯一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即获得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于1997年入围戛纳电影节,是中国拿到国际电影节中的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不过就算王小波还活在世界上,他也未必在乎中国文坛上有没有他的位置,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如果他知道我们这些读者还在为他的地位与否而耿耿于怀,未免又要哂然一笑了。《黑铁时代》是由王小波的未竟遗稿编成的。从内容上看比较粗糙,毕竟作者还未来得及加修改。不知道王小波对这样出版他的作品是否满意,他自己在谈到卡夫卡的时候曾说,卡夫卡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完美而请朋友在他死后都加以烧毁,这样的作法是应该的。王小波追美,他不愿意自己的未成之作出世。然而卡夫卡之成名即缘于他的朋友在他死后并没有烧毁,而是着力的向社会推出卡夫卡,最后使这位大师享受到了死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巨大荣耀。王小波的朋友也如是做了,使得更多的人看到了王小波。其实很久以前,王小波的部分小说已经以打印稿的方式在首都高校很多学生中流传了。

为什么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是黄金时代、青铜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没有被编入其中,组成时代四部曲哩?

因为“黑铁时代”是王小波的未竟作品。

所谓“时代三部曲”,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是花城出版社推出的一套王小波小说选集的名字。

“黄金时代”中收录的作品都有现实的时代背景作为依托(当代)。“白银时代”中收录的作品,都有点虚拟时空的意味(未来)。“青铜时代”中收录的作品,都是以唐朝为时代背景的(古代)。

“黑铁时代”中的作品,是王小波妻子李银河整理收集的王小波未完成的小片段合集。

扩展资料:

《黑铁时代》的作者王小波给叙事文学带来生动和智慧的革新,而那种健康、诚实、勇敢的精神在轻风般自在穿行的想象力当中燃烧着、闪耀着,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无法抗拒那样的魅力:

唾弃庸常、虚假、病变的生活,转而相信并创造自然而不乏幽默的欢乐。我们不敢说,小波看重文学超过世上的一切,但我们敢说,尽管他嘲讽过许多事情,但他嘲讽的锋芒从未对准过文学本身。

寓言是理解小波的钥匙,当然,也将是他的误解之源。不过我们并不知道,对一个诚实、心性和悟性极高的写作者来说,别人的理解或误解到底有没有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代三部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铁时代

王小波《黑铁时代》隐喻了什么

看到一本书就想到其中有隐喻是我们的教育留给我们的思考方式。王小波自己坦言,小说写完了,怎么看它是读者的事。他写了什么是不要紧的,关键在于读者自己怎么看待小说中的描写。有说法说王小波的小说是黄色小说、科幻小说、奇幻小说、传奇小说,我认为这些说法都是不对的,王小波的小说都是按照自己的文学理想来写的。至于他的文学理想是什么,在他的杂文和小说序言中有过很清晰的描述。在我看来,王小波除了文学理想之外最让人**(随便找个形容词)是他的诚实,他的小说让人想起了自己的选择性的记忆,他坦然的描述了这一切

怎么评价黄小波的《黑铁时代》?

《黑铁时代》是一个比“青铜”、“黄金”、“白银”还要古远的时代,日后那个辛辣的、大智若愚、笔下毫不留情的王小波在这一时期渐渐浮出水面……
在本书中,收入了作家“时代”系列的第四部作品——《黑铁时代》,中篇小说《2010》;还有久为人们传诵的早期手稿——《绿毛水怪》、《歌仙》、《这是真的》、《变形记》……
如果说前两部作品是《时代三部曲》的逻辑演进;那么后者虽显稚嫩,但文笔流畅、意境清新,已显露出作者的文学才华;其于了解作家渐臻成熟的创作过程有不可忽视之价值。
本书是王小波作品系列小说精编之黑铁时代,是最新典藏插图本,称得上是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黑铁时代》是作者在他著名的“时代三部曲”之后带给我们的另一个“美丽的惊喜”。在本书中,作者以他一贯的奇妙绝伦的构思构筑了一篇篇精彩的小说。《绿毛水怪》、《歌仙》、《红拂夜奔》……王小波的故事从古到今,其中的主角有令人匪夷所思的绿毛水怪,有唐朝的大将军李靖,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书的末了以一篇经典的《黑铁时代》结束,让人回味无穷。

王小波的黑铁时代讲的什么

《黑铁时代》是由王小波的未竟遗稿编成的。从内容上看比较粗糙,毕竟作者还未来得及加以修改。不知道王小波对这样出版他的作品是否满意,他自己在谈到卡夫卡的时候曾说,卡夫卡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完美而请朋友在他死后都加以烧毁,这样的作法是应该的。王小波追求完美,他不愿意自己的未成之作出世。然而卡夫卡之成名即缘于他的朋友在他死后并没有烧毁,而是着力的向社会推出卡夫卡,最后使这位大师享受到了死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巨大荣耀。王小波的朋友也如是做了,使得更多的人看到了王小波。其实很久以前,王小波的部分小说已经以打印稿的方式在首都高校很多学生中流传了。 诚如司汤达对1830年出版的《红与黑》所寄与的希望所言,“我将在1880年为人所理解;我所看重的仅仅是在1900年重新印刷;我所想的是……做一个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历史实际上绰绰有余地兑现了这些预言。 我相信在50到100年之后,还会有读者在阅读王小波的作品,因为时间对作家和作品的评判,向来是最无私和公正的。

王小波的杂文具有什么特点

王小波在自己几乎每一篇小说之中都有“王二”这样一个叙述者,王二身上又灌注了作者王小波身上的某些特征,这样就会造成读者对于王二和王小波的等价认同的一种阅读状态。

在《万寿寺》中,王小波写到王二是因为不愿做领导交代的事而进行小说创作,在最初就强调了一切叙述的虚假性,王二的玩世不恭让读者想到王小波的叙事姿态,这样便不再期待从王小波的叙述中获得一种意义,而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虚无感,因为在最初就规定了一种必然走向虚无的结局。

在《黑铁时代》中,王二本身就参与了“黑铁公寓”的管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王小波自己与世俗的合谋。这样,最初的强烈的心理冲击就得到缓和,叙述者变得不再可信,叙述者的话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符号的堆砌,这样荒诞感就诞生了。

扩展资料:

人物经历:

王小波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年仅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