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因为投资太大,比如液晶面板行业,一条10代LCD线,大约200亿人民币;一条6代AMOLED线,近300亿,投资回报风险大,但是对国家又具有战略投资价值,只能政府建设周期也比较固定,比如大陆的有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周期不长,扎堆投资,容易造成供过于求,亏损的话,生产线荒废,人员解散,又会导致市场紧缺,价格上升,又开始建立新的或者改善原生产线,这就是液晶周期,属于半导体行业。

并且半导体行业是以制程为根本,需求为导向,所以看到的一个循环,需求推动研发,研发推动生产,生产反作用于需求。早年微米时代,随着科技服务产业的成熟,摩尔定律诞生,这是一个自发出现的规律,当年主宰硅谷,材料的微缩真的是非常尽如人意,于是大量科研经费投入研发,试产,直到生产,这需要时间。于是我们看到反作用于市场的时间大概是每两年性能需求提升一倍,这个周期很合理,太慢企业会被淘汰,太快容易试产失败,所以两年比较稳。

半导体景气周期

您好,半导体景气周期是指半导体行业的经济周期,它是指半导体行业的经济活动周期,比如投资、生产、销售等,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半导体行业的经济走势。半导体景气周期的特点是,它的周期性比较强,每个周期的时间长度大约是3-5年,每个周期的高峰和低谷都有明显的区别。半导体景气周期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形势、技术发展、政策变化等。半导体行业的经济周期变化会影响到半导体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投资,因此,了解半导体景气周期对于半导体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韩国2020年半导体出口近千亿美元,半导体为何这么抢手?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和半导体协会周二发布的一份数据资料显示,2020年韩国半导体出口额同比增长5.6%,达992亿美元,创历史第二高,仅次于2018年的1267亿美元。今年半导体出口额有望史上第二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该资料显示,疫情期间非接触经济升温拉动了服务器和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疫情和移动设备需求低迷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晶圆代工订单增加、5G设备芯片需求增加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系统半导体的出口额为303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韩国分析机构预测,今年韩国半导体出口额有望达到1075亿至1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继2018年后将再一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其中,存储芯片和系统半导体的出口额有望分别达到703亿-729亿美元和318亿-330亿美元,同比分增12%和7%。

而得益于我国芯片需求的大爆发,韩国依靠“芯片生意”已赚得盆满钵满。韩国国际贸易协会(KITA)日前表示,中国占韩国半导体总出口的41.57%,为近4年来(201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要知道,受到美国芯片限制令的影响,全球最大晶圆厂台积电失去华为等中国客户后,韩国相关供应商也得以在中国市场分得一杯美羹。以韩国巨头三星为例,据TechWeb 2020年11月消息,中国芯片设计厂商们正显著增加对三星14nm及以上工艺的下单量。

与此同时,三星也强势加码中国市场。去年11月份,三星就已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了全全新的处理器Exynos1080,该处理器采用了目前该司最先进FinFET工艺制造。

半导体抢手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巨大的前景,我们投资股票,其实是投资上市公司,投资上市公司的未来,那么就需要看行业未来有没有前景。有些行业的需求是不断萎缩的,意味着行业整体市场是在缩减的,这样的行业里面,只有少数公司可以通过挤压其他公司的份额来实现增长。

而具有巨大前景的行业,大多数公司都可以分享到未来行业成长的红利,半导体行业就是具有巨大前景的行业,未来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将会为半导体行业带来巨大的需求。

第二,行业的拐点,为什么去年下半年,半导体的业绩那么差,公司估值那么高,反而看好半导体,而不是去跟着主流追逐业绩持续增长的白酒股?因为行业是有周期的,半导体行业属于明显的周期性行业,去年半导体行业整体下滑明显,但是正因为业绩下滑,很多半导体公司去年股价表现也不佳。

当行业出现拐点后,就带来“戴维斯双击”的机会,股价会领先于行业趋势,所以必然会在去年下半年上涨,之后大家就会发现半导体行业见底,出现拐点,需求上升,进入上升趋势,而这个拐点的判断,主要在于5G技术的加速到来。

第三,国产化替代,自2018年以来,全球保护主义升温,美国对我国相关企业进行了打压,将部分企业加入实体清单,对科技产业的关键零部件及技术断供,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是买不来的,是求不来的,只有靠自己投入研发,实现技术国家化,实现自主可控,才不会被人掐脖子。

这意味着,未来我国在半导体行业中,需要全面实现国产化替代,必然给国产半导体公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半导体行业主要由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环节构成,在制造方面,很多芯片公司、光刻胶材料、半导体设备及封测公司未来都将迎来全面国产化替代的机会。

半导体行业是做什么的

1、半导体行业主要是做集成电路、消费电子、通信系统、光伏发电、照明应用、大功率电源转换等领域。如二极管就是采用半导体制作的器件。无论从科技或是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半导体的重要性都是非常巨大的。
2、今日大部分的电子产品,如计算机、移动电话或是数字录音机当中的核心单元都和半导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砷化镓等,而硅更是各种半导体材料中,在商业应用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半导体公司通常是指借助顶尖团队和丰富的模拟射频、微波、毫米波和光子半导体产品,帮助通信基础设施公司解决网络容量、信号覆盖、能源效率和现场可靠性等领域内的复杂挑战。例如Macom。
MACOM是世界领先通信基础设施的首选合作伙伴,MACOM是半导体行业的支柱型企业,在60多年的蓬勃发展历程中,敢于采用大胆的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真正的竞争优势并为投资者带来卓越的价值。
MACOM通过为光学、无线和卫星网络提供突破性半导体技术,来满足社会对信息,从而实现全面连通且更加安全的世界。如今,MACOM推动着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人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方便地沟通、交易、旅行、获取信息和参与娱乐活动。MACOM技术提高了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和覆盖率,让光纤网络得以向企业、家庭和数据中心传输以往无法想象的巨大通信量。

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

半导体设备,即在芯片制造和封测流程中应用到的设备,广义上也包括生产半导体原材料所需的机器设备。在整个芯片制造和封测过程中,会经过上千道加工工序,涉及到的设备种类大体有九大类,细分又可以划出百种不同的机台,占比较大市场份额的主要有: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离子注入机、测试机、分选机等。

半导体行业周期性带来新动能

从全球半导体发展情况来看,受宏观经济变化及技术革新影响,半导体行业存在周期性。2017-2019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来到了下滑周期。2019年,全球固态存储及智能手机、PC需求增长放缓,全球贸易摩擦升温,导致全球半导体需求市场下滑,全年销售额为4121亿美元,同比下降12.1%。进入2020年,有5G商用化、数据中心、物联网、智慧城市、汽车电子等一系列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做驱动,将给予半导体行业新的动能。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约600亿美元

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呈波动态势,2019年为597.5亿美元,比2018年的645.3亿美元的历史高点下降了7.4%。2020年一季度,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155.7亿美元,比2019年第四季度减少13%,但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增长了13%。半导体设备总市值虽仅几百亿美元,但其是半导体制造的基石,支撑着全球上万亿的电子软硬件大生态,设备对整个半导体行业有着放大和支撑作用,确立了整个半导体产业可达到的硬性尺寸标准边际值。


前道设备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从半导体的制造流程来看,前道流程较多,涉及的设备种类也较多。在一个新晶圆投资建设中,设备投资一般占70-80%。而按工艺流程分类,在新晶圆的设备投资中,晶圆加工的前道设备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约80%;封测设备占据约18%的比重。

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及大陆地区

近些年,在全球半导体设备消费市场中,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这三大市场一直排在前三位。其中,中国大陆最具发展潜力,从前些年的第三,到最近一年的第二,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具体来看,2019年,中国台湾是半导体设备的最大市场,销售额增长了68%,达到171.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比重为28.65%。中国大陆则以134.5亿美元的销售额保持其第二大设备市场的地位,占比为22.51%。排名第三的是韩国,销售额为99.7亿美元,同比下降44%,占比为16.69%。

2020年一季度,排名前三的仍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韩国,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5.82%、22.48%、21.58%。

日美荷品牌占领前位

目前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集中度较高,以美国、荷兰、日本为代表的TOP10企业垄断了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90%以上的份额。美国著名设备公司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泰瑞达、科天半导体合计占据整个设备市场40%以上份额,而且均处于薄膜、刻蚀、前后道检测三大细分领域的绝对龙头地位。技术领先和近半的市场占有率,任何半导体制造企业都很难完全脱离美国半导体设备供应体系。

未来规模预计超千亿

从整体来看,尽管受疫情的影响,半导体行业及半导体设备行业依然逆势增长。存储器支出回升、先进制程投资及中国大陆积极推动半导体投资的背景下,预计2020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将持续保持增长,市场规模预计达到632亿美元,同比增长6%;2021年预计达到700亿美元;2025年将超千亿美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半导体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

半导体格局生变,芯片价格为何总是暴涨暴跌之间徘徊?

目前,大量芯片的价格还是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芯片价格的涨跌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现象。那么芯片价格为何总是暴涨暴跌之间徘徊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因为半导体的生产和供销都是会有所不同的,尤其是与消费电子领域是完全不同的,目前汽车芯片的供应依旧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样也能说明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整个芯片市场的结构分化是在改变的,甚至是加剧变化中。总体而言,汽车的制造对关键零部件控制会更加重要,因为关于汽车制造商的预计也会有所改变,甚者也会出现继续改善芯片短缺问题的现象,但是其他汽车制造商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所以这对整个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不仅是汽车芯片缺货,在工业领域也非常缺乏芯片,因为使用的工业控制芯片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而如今工业领域也面临短缺芯片的问题,这就会导致生产设备的交货期延长。而供应短缺也限制了芯片制造商的扩张,供应多种汽车芯片的汽车零部件也会受到限制,不仅仅是一些小的供应商,包括巨头也是面临相同的局面。特别是,一些对关键零部件控制更强的汽车制造商,因为他们所预计的工作无法进行,那么就会一直继续处于芯片短缺的问题,而其他汽车制造商也会出现相同的问题,甚至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值得关注的是,芯片的供应向汽车行业的短期转移仍是有限的,所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芯片的转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同时也会给我们的汽车生产带来更加严重的问题。

关于芯片需求的原因过于复杂,因此芯片价格的涨跌是正常的,但是半导体行业也有自身的周期性,所以不必着急。

看好半导体行业未来发展,怎样才能分享半导体行业发展的红利呢?

原标题:2019年中国半导体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市场+产业链优势加速国产化进程

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缺芯少屏”一直是我国制造业的软肋,去年发生的中兴事件直接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半导体行业知识普及课。

芯片属于半导体行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通讯到计算机,生活应用广泛。在全球制造业领域,半导体制造却由于高门槛而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即使如制造业大国的我国,每年也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且金额不断增长。

目前,全球半导体行业主要由美国、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领导。由于是后进国家,我国每年在半导体行业投下大量资金,而且经费不断上升,但依旧扮演着新进追赶者的角色,与国际领先技术依然存在代差。

虽然道阻且长,但产业升级,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半导体行业是必须跨过的坎。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在芯片设计、封测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未来我国将持续投入,在国家大基金的护航下,国内半导体行业有望进一步发展。

预测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嵌入到从汽车等各类产品中,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半导体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0566亿元,同比增长7.5%。到了2016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突破1.5万亿元。截止至2017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6860亿元,同比增长11.4%。伴随着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等产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持续增长,初步测算2018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接近1.9万亿元左右。预测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达到了21225亿元,同比增长12.1%。

2014-2019年中国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对于国外领先的技术,我国的半导体行业相对优势有哪些?未来在哪些领域可以有所突破?

@李泽铭-Alan(红蚁资本基金经理,拥有近10年专业投资经验,擅长在恶劣投资环境有效管理风险并逆市突围):

半导体行业大致可分为上游的原材料采购加工、中游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和封测,以及下游各种消费产品。其中的芯片制造是核心的环节,前端的芯片设计和后端的封装测试,中国已经具备世界领先的水平,华为和长电科技分别为该两个领域的代表企业。

中国凭借早期的人口红利,包揽了世界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代工。封装测试的技术门槛并不特别高,所拼的是成本,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累积深厚,也具有规模效应,临近下游(各电子消费品的生产都集中在中国),众多优势在将来也难以被其他区域所超越。

唯独晶圆制造是中国较为逊色一项,中芯国际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虽已堪称国内第一,但普遍认为与龙头台积电的技术差距10年以上。晶圆制造在众多环节里所要求的技术门槛最高,需长时期的人才和资金投入,难以短期内一蹴而就。台积电为保持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100亿美元。因此,晶圆制造是无止境的追赶战,但中国企业不能缺席,唯有以战养战,集中资源(合并优质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创造更多收入,支撑长期的研发投放。

@张峻恺博士(通讯博士):

半导体行业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半导体周期”,每当“半导体周期”进入企业扩大生产导致价格猛跌,行业亏损的时候,新的应用需求又会爆炸性地增长导致下一个周期高峰会远远的超过上一个。企业必须先承受周期中的亏损,在亏损中不仅不能减少投资,还要增加投资兴建新一代的生产线,然后才能迎来下一轮更大的产量和利润。

中国的国家体制正好能满足半导体行业逆周期投资的趋势,能持续地以国家资本作为强力后盾,企业为主体,不断地持续投入资本、人才、技术。中国已经成功地在通信、液晶屏等半导体领域实现后来居上。麦肯锡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物联网用户数将达到20亿左右,相比于8亿个人用户增加了3倍的芯片使用量,而根据国家的规划,2020年前国家要求芯片国产化要达到40%,目前国产化的基点是7%,还有33%的国产化增涨红利空间。

@走在桥水的猫(中科院医学博士后,对各行业有着深入的研究能力和实战经验。旗下团队中有不少从事券商、公私募的研究员,以及在一线产业核心成员):

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受下游终端应用领域的拉动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对半导体的需求在不断提升。

我国半导体在高端芯片部分对外依存度很高,在产业规模和企业规模与国外差距也较大,需要正视这种差距,以自己的优势为突破口。

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优势和产业链优势。具体来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具备了靠近客户、靠近终端应用的优势。而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经过近几年内生及外延式发展,趋向完整和成熟,为国产替代奠定了基础。中国每年2000亿以上的芯片进口,再加上贸易摩擦事件促使国内终端厂商对国产IC的替代需求迫切,会加速国产化的进程。

可以从几个方面看突破:

1、突破零自制:如存储芯片、高端功率器件。

2、产业链中较薄弱的环节:如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

3、中低端芯片的加速国产替代:如模拟芯片。

4、新兴热点应用中有机会赶超的领域:如AI芯片、物联网相关芯片。

美国视中国半导体为对手,围追堵截数年,国产芯片是如何做到逆势增长的?

国产芯片之所以能够做到逆势增长,是因为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芯片行业的研究力度,再加上所有科技公司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终实现芯片产业的增长。

芯片是非常重要的科技产品,尤其是对于一个大国家而言。芯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每年都需要向国外进口大量的芯片,但是国内芯片的发展进度曾经一度受到了限制。因此这也成为了我们为数不多的短板,欧美国家正是因为把握住了这一短板,对我们展开了各方面的围堵工作。



美国视中国半导体为对手,围追堵截数年。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军事以及各个方面,在全世界当中都有着主导位置。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因此美国总是将中国视为对手,尤其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对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展开了围追堵截,时间长达数年之久。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围剿,我们也可以发现国内的芯片制造水平居然有所上升。



因为国家加大了研发的力度。

之所以在西方欧美国家的围剿之下,我国的芯片产业链能够呈现大幅度的增加。归根结底,因为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芯片的研发力度。在很早之前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芯片的重要性。因此总是会想方设法的提高芯片的研究以及技术,但是很可惜的是。芯片要想在短时间之内有所提升,完全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我们也并没有就此放弃,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当中,每年都会在芯片方面的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除此之外,在这背后也离不开很多科技人员以及科技公司的努力。无论是个人或者公司,都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什么是半导体产业?

半导体行业隶属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硬件产业,以半导体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个产业。

半导体在集成电路、消费电子、通信系统、光伏发电、照明、大功率电源转换等领域都有应用,如二极管就是采用半导体制作的器件。

无论从科技或是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半导体的重要性都是非常巨大的。大部分的电子产品,如计算机、移动电话或是数字录音机当中的核心单元都和半导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砷化镓等,硅是各种半导体材料应用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

在中国发展史

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于20世纪二十年代。1929年10月,中国国民党政府军政部在南京建立“电信机械修造总厂”,主要生产军用无线电收发报机,以后又组建了“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达研究所”等研究生产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十分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

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电讯总局,接管了官僚资本遗留下来的11个无线电企业,并与原革命根据地的无线电器材修配厂合并,恢复了生产。

1950年10月,中国政务院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电信工业局。1963年,中国国家决定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专属中国国防工业序列。这标志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成了独立的工业部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电子信息产业,百度百科—半导体,百度百科—半导体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