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球员是职业球员,教练是职业教练,然而,裁判并不是职业裁判。球员从小练到大,每天训练和比赛,所以是职业球员。CBA裁判都是高校和各地体育协会的老师、官员,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当裁判只是个业余爱好或兼职罢了,怎么可能执法水平高,又怎么可能对比赛高度负责呢?CBA养不起职业化的裁判。

cba裁判为什么瞎吹

原因是中国篮协已经收回了裁判的管理权,是中国篮协决定新赛季把CBA的执法规则和尺度,跟FIBA国际篮联完全统一的,让中国球员适应FIBA的吹罚。

而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让中国球员通过自己的联赛,随时随地地适应国际篮联的规则,理由是中国篮协受到了欧洲杯和女篮世界杯表现的巨大震撼,再考虑到中国男篮在亚洲杯的表现非常差。

一方面高水平的篮球摆在你面前,另一方面中国女篮打的这么好,最后一个方面你自己又那么烂又不争气,三方作用之下,篮协决定你不争气我就帮你争气,重拳出击,从联赛里就鼓励对抗。

以后再也没有明星哨,没有体毛哨,别想通过罚球刷数据了,你能不能扛得住这样的对抗,就决定你是不是这个联赛里的明星球员,没能力那就没戏。

CBA新赛季

2022-2023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于2022年10月10日开赛。随着赛季的进行,关于联赛点球规则的讨论甚嚣尘上,一些球迷对裁判的判罚感到不解。因此官方篮球协会对新赛季的规则进行了说明,并说明了改变规则的目的、裁判规则变更的落实情况以及新规则的推广。

同时,篮协还表示,上赛季,国际篮联对134场CBA比赛进行了专业监测和评估,发现与国际篮联裁判理念存在诸多不符,如轻微接触犯规、明显遗漏和违例等。由于身体使用正确率不高,新赛季将根据FIBA的标准,优化CBA新的比赛规则。

CBA中不合格的裁判到底有多少?为什么拙劣的职业水准却听之任之?

多年前我自己也对中国篮球裁判也有很多的偏见和看法,但当时对于这个行业不甚了解,自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今,自己也算是和这个行业稍微沾点边、入了门,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先说结论吧。第一,中国篮球现在的普及水平,还没有达到大部分观众能够完全理解规则精神的地步。很多时候,并不是裁判吹的不好,而是“观众觉得裁判吹的不好”

第二,不可否认的是,CBA裁判的业务能力距离国际顶级水平还有差距。产生差距的原因,在于人才规模太小、人才培养渠道太单一。

首先说的一点是,题目中提到了“职业水准”,实际上在最近几年之前,中国是不存在专职裁判的。目前的CBA,也是在新政改革之后,才有了专职裁判,而且在所有联赛注册教练员中所占比例非常少(联赛共计68名裁判员,仅有闫军、段铸、叶楠、郭楠、段晓鹏、刘森老师等6名专职裁判)

大部分CBA的裁判员,以及技术代表,都在地方或者高校有工作关系。裁判,相当于是一个副业。

武汉大学的骄傲——曾洪涛博士,现任FIBA技术小组成员、CBA技术代表,平时就在武汉大学任教。CBA明哨闫军指导,在转职成为职业裁判之前,也是成都体院的副教授。

说到这儿,其实中国裁判群体的一个特点就已经显露出来了,那就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系统的职业化培养渠道。

一般来说,裁判员都是出身学院派或者体院派。裁判员的起点,是各个高校的篮协组织筛选人才,经过资格证书考核、本地篮协和体育局认证成为本省篮协注册裁判员,当其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才有机会被选派吹罚高水平赛事。

大部分裁判员,都是从大学(最早也是高中)才开始正儿八经接触这个行当,有悟性、有资历又愿意在这个方面下功夫的人成长的快一些,可能读研究生的时候能拿到一级裁判员证书。毕业之后,对这个行业还有想法、想坚持下去的,才有可能说进一步发展深造。

而体院派出身的裁判员和学院派出身的裁判员又有区别,体院派裁判员大部分都是体育生背景,对于篮球、规则的认识理解和学院派是有差异的,有点“武将文臣”的感觉。

导致裁判员从业人口少的原因,还有一个很大的方面,那就是群众基础太窄了。

很多篮球爱好者可能打了十几年球也不一定看过一眼看球规则;有些人天天喷裁判,可能对裁判、对规则根本都不了解;有些人觉得当裁判没意思;有些人想当裁判又觉得太神秘、没有门路…

其实大家可以自己想想如果是你,有没有这个兴趣和毅力去坚持这样一份副业。有很多在校大学生不理解篮协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一开始以为是来打球或者训练篮球技术的,来了之后发现是背诵篮球规则、培养篮球裁判,就没兴趣了,跑了。

以上再加上种种原因,导致中国篮球裁判的人才基础就那么大一点儿,比运动员还少的可怜。顶级裁判员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