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展(以下简称成就展)正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举行,7月22日,新京报第18届小记者来到成就展参观采访。
据介绍,成就展共包含341个展项,集中展示了中科院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取得的重大创新成果,通过实物展示、沉浸式体验、场景化布置、多媒体呈现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中科院的发展历史、重大成就、精神风貌和厚重文化。
10大板块展示中科院发展历史和成就
大家知道,每个人都会变老,那么,人为什么会变老?在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展区,现场讲解人员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小记者们的好奇心,他们认真观看科普视频并做学习笔记。
小记者们认真观看科普视频。新京报记者 苏季 摄
记者了解到,成就展展览共分为序厅、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重大工程和设施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党建与创新文化 互动交流区10大板块。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展区重点展示的是中科院集中力量开展基础理论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若干领域实现的重要突破。展项主要包括九期一、丹参多酚酸盐、奥雷巴替尼等上市新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重离子精准治癌技术及装置、科技抗疫等最新成果。
在面向经济主战场展区,小记者们对各种形状的种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家拿起放大镜,看看是否可以找到铁皮石斛的种子。现场讲解人员问道。一名小记者踊跃与工作人员互动,并向其他小记者介绍这颗种子的特点:黑色,是特别小的颗粒。
小记者观察各种形状的种子。新京报记者 苏季 摄
悟空号、墨子号系列科学卫星模型,科学实验探索创新系列的科学考察船模型,科学实验探索创新系列的科学考察船模型,集成电路、国产计算机软硬件实物和模型……,青少年科技迷们还可以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展区看到中科院在深空、深海、深蓝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
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展区,展出了包括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模型、地学研究成果集萃沙盘、水稻基因组和农艺性状遗传基础研究进展、以先进光源为代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模型等中科院在宇宙起源、地球演化、生命奥秘、物质微观结构和基础前沿交叉等领域的重大突破及科学装置。
同时,成就展还展示了中科院在两弹一星、天宫一号、港珠澳大桥、中俄原油管道、南水北调工程及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国家重大工程和设施建设中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以及中科院历史发展、党建文化及面向未来的展望。
海斗一号全海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模型。新京报记者 苏季 摄
设有模拟装置,公众可沉浸式体验
为增强科技感和体验感,展览中特别设有供参观者操作的模拟装置,公众可以亲自通过海底操纵杆来探索海底的奥秘,可以通过1:1比例搭建的载人航天空间站科学实验柜电子交互屏进行触摸操作。另外,展览还引入3D技术,使公众可以近距离、沉浸式地感受中科院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参与的主要任务。
同时,为确保传播效果,展览强化了讲解词创作,在科普化的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公众,制定精准参观方案。
为扩充展览内容,还精选科研成果和团队的新闻报道并制作二维码,辅助观众了解展示内容,为公众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据介绍,成就展由中科院主办,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组织实施,并将作为常设展长期对社会开放。展览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大楼二层,公众可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预约免费观展。成就展还将不定期进行内容更新,以动态呈现最新科研成果和重要进展。
小记者们参观世界首套单体最大400万吨/年煤制油示范装置。新京报记者 苏季 摄
新京报记者 苏季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