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汉,是对山东男性的另一称呼。

山东出好汉的说法,很可能是来自于《水浒传》的“宣传”,因此一提起山东人,很多人会想到人高马大、山东大汉之类的字眼。

山东男人的好处,更多地不在于外表,而是骨子里的那种豪放和仗义。在有些地方的人看来,山东男人卤莽,做事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绕弯子,但是智商比较高。其实,这也正是山东男人的可贵之处。

受孔孟的影响较深,山东男人都有着很强的是非观念,嫉恶如仇,讲义气,并且相信别人跟自己一样有着对是非的判断标准,所以,一旦确认自己做事符合正

“山东大汉”是怎么来的?

在宋代之前,无论哪里的“大汉”其实都是不存在的。这个词向来是汉代人对本朝之称,就像班固在《封燕然山铭》所写的“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用来指人的“大汉”要晚至南宋年间才出现,初见于岳珂(岳飞的孙子)的《?H史》,也就是“时姑苏有民家姓唐,一兄一妹,其长皆丈有二尺,里人谓之唐大汉”,但这个词真正变得家喻户晓,要到明清时代的白话小说流行之时了。

小说中的好汉

无论是《广志绎》抑或《坚瓠集》,其书流传都不广。起码比起明清时期兴起的白话小说,只能算是小众读物。对于讲究和追求高雅之作的士大夫来说,此类小说登不上大雅之堂,只是所谓的“小道”作品,但在市井民间,诸多白话小说在问世后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受到了极大的追捧,成为当时极受欢迎的“畅销书”——譬如褚人获所作《隋唐演义》就远比其《坚瓠集》知名度高得多。

《说唐演义全传》则是比《隋唐演义》稍晚出现的隋唐小说,在同类小说中,此书最受民间欢迎。它在“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反隋起义中着力塑造了一群瓦岗寨起义英雄的形象。瓦岗在河南省的滑县,但这些英雄们造反发端是在山东济南,而这次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物及著名的英雄,许多都是山东人。

山东秦琼(叔宝)是他们之中的代表。秦琼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原是隋将张须陀部将,张须陀败死,归附瓦岗,后投唐,骁勇善战以功封左武卫大将军、胡国公。然而在民间传说及戏曲小说中,他主要以瓦岗寨的绿林好汉面目出现。甚至在《说唐》里只被列为第十六条好汉的秦琼,在群众心目中,“山东好汉”以他为第一。在民间有数不清的《响马传》鼓词小说和戏曲剧目,如《秦琼打登州》《秦琼还家》等,都是不见于经传的故事,却经久不衰。而京剧《秦琼卖马》也是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的代表作。

《说唐演义全传》之外,位列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对于民间的影响更大。《水浒传》以北宋宣和年间山东宋江起义为历史基础和故事原型,后又经过民间传说等口头文学的传播、并行修订本的长期演变,最终由文人整理加工创作而成,历时四百多年。其中的故事发生在山东梁山泊(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为东平湖),故地在今山东省梁山县,其中许多著名英雄是山东人。从籍贯上看,水浒一百?八条好汉中山东籍多达38人(天罡12人,地煞26人),多分布于今鲁西的梁山、郓城、聊城等地。现代教育家张天麟(山东济南人)就说,有两个人物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与言行,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好汉。孔子的道德是他们内心的信仰,“梁山泊的好汉”是他们外在的言行。

这些梁山好汉,给人最直观的印象首先在于高大威猛的体形和强悍粗犷的外貌。《水浒传》虽然写了一百多位好汉,但作者花费大量笔墨着力塑造的只有鲁智深、林冲、武松、李逵、燕青等人,他们不但是作者塑造的代表梁山好汉群像整体特征的“上上人物”(金圣叹语),也最符合民众心中理想的武力值逆天的英雄形象。小说对这些好汉一出场就做了这样的描写:“(鲁智深)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6?6?身长八尺,腰阔十围”;“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6?6?”;“(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6?6?”随着《水浒传》(以及《说唐》)在整个汉文化圈的广泛流行,此类给人深刻印象的描绘,令人(山东人及外地人)将“山东”与“大汉”二字联系在一起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现代蜚声中外的考古学家吴金鼎(山东省安丘市万戈庄人)对此曾经直言不讳:“山东人素有好勇之名。作者于以往十余年来,寄迹大江南北,所至不下八九省,到处听人评论,山东人胆量大而好打架。追究这种声名造成的原因,显然有一部分是由侠义小说和响马传一类闲书的误解。”

清代以来,山东人的这种名气越来越大。这从上海的传统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中山东人角色,通常都是警察、体力工人之类“卖拳头朋友”,可见一斑。到了19世纪,连初来乍到的西方人都了解到山东人“好武”的秉性。甚至当代的东邻日本人的观感也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久留岛龙夫写过一本描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幻想小说《苏军在日本登陆》,其中就有苏军在山东半岛登陆被挫败的情节,作者还不忘借书中人物之口说了一句,“山东的兵过去和现在都是强的”。而坂元宇一郎在《面相与中国人》一书里也提及,“(山东)多数的人都有光洁的皮肤,体格健壮魁梧,步伐悠然,有大人物的风范”,“山东人与其说是头脑型的人物,还不如说是以顽健的体格见长”。毫无疑问这正是典型的大众心目中“山东大汉”的形象。

只不过,这个仿佛毋庸置疑的大众认知,其实偏与今日的事实相悖。论身高,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编制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1991年)》里,当时19-22岁的山东青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仅有171.69厘米,既比不过北京(174.75厘米)与天津(172.51厘米)这两个北方直辖市的学生,也比南方的上海学生(172.78厘米)更矮,这恐怕令人始料未及。论起体格,今天的山东人也不出众,在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编制的《国民体质监测公报》里,无论是2010年,还是2014年的统计,体质(国民体质水平)最棒的都不是山东人(只排第八),而是谁也不会想到的上海人,甚至排位居次席的也同样来自长三角地区(2010年江苏,2014年浙江),即使在北方地区,山东人的国民体质水平也比不上北京居民,这与“五大三粗,身壮如牛”的形象差别,几乎是不可以道里计了。

造成现实与想象之间强烈反差的,主要仍是经济原因。毕竟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收入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关乎居民民生和健康的基本生存条件,从而影响到百姓的营养摄入、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医疗保健和养老保险等诸多可直接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因素。事实上,即使在上海,1992年时市中心的静安区居民的日摄入蛋白质量为89克,比郊区南汇县(63克)要多出1/3。在城乡差异客观存在的现实下,北京、上海市民作为城市化程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而在身高、体质水平上领先就不足为奇了。

山东人为何被称山东大汉?

东方的齐鲁大地自古是礼仪之邦、儒教之源,但神奇的是山东人普遍身材高大,其平均身高远超周边各省。又因为山东人重义气,为人厚道,通常被称为山东大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称,山东地区因靠近中原腹地,历朝历代饱受战争之苦。身材弱小的人难以生存逐渐被淘汰,高大彪悍的基因被世代传承至今。比如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大部分是山东人。

2017年,山东省考古队在济南市发现了十余座汉代古墓,在这些古墓中不仅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玉器和铜钱等几十件陪葬品文物,也发现了几位身材高大的人骨。

这批汉墓的墓主人生活在西汉时期,平均身高都超过了1米8,即使在现代社会也是高人一等,是典型的“山东大汉”。根据考古队的比对考证,在西汉时期,山东人的身高就已经出类拔萃了。

还有个神奇的现象,这些人骨被考古队发现时,都是头朝小、脚朝上的。据考古专家介绍,这些汉代古墓早期就被盗墓贼盗掘一空,墓主人被拉出盗洞洗劫身上全部陪葬品,而后又被塞了回去,手段十分残忍。

其实,山东大汉闻名全国不是从汉朝开始,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以为流芳千古的大圣人——孔子,他虽然是文雅的知识分子,但身高却达到了1米9以上,可谓山东大汉的代表性人物。

那么更早的情况怎样呢?根据山东地区考古发掘的资料,5千年前山东人就高人一等了。

济南市焦家遗址是2017年重要的考古发现,它是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遗存,距今已有5千年。根据考古队发掘的古墓资料,大多数墓主人的身高均超过了1米8,少数甚至达到了1米9几。

根据古墓出土的陪葬品分析,5千年前山东地区农耕发达,山东人普遍以粟为主食,也食用少量的肉类,这与同时期周边地区的饮食结构大同小异。看来,山东大汉的身高优势不在于饮食,而在于自身的基因。

据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专家介绍,焦家遗址是黄河中下游“国宝级”文化遗址,对于研究东夷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考古队发掘工作的进展,众多关于山东人的历史之谜将被一一解开。

“山东大汉”的称谓是针对现在的山东人还是针对明代朱洪武年间移民前的原山东人?

“山东大汉”来源

古今“山东”含义不同:

1·唐代以华山以东的广大地盘皆称“山东”,包括现在的河南、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

2·现今黄河下游泰山一带的山东。事实上,不论哪一个山东,都出“大汉”。

这里的“大汉”除身高马大的形态学特征外,则指骁勇善战和所向披靡,是故“大汉”又为“豪杰”。

历史学家陈寅恪《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

文章指出:“隋末唐初之史乘屡见‘山东豪杰’之语,此‘山东豪杰’者乃一胡汉杂糅,善战斗,务农业,而有组织之集团,常为当时政治上敌对两方争取之对象。”由此可见,所谓“山东豪杰”大多是胡人或胡人后裔。该文指出,北魏时期(公元386~534年),“连川敕勒谋叛,徙配青、徐、齐、兖四州为营户”,这“四州”充当“营户”的地方恰是今天的山东一带。又说,“北魏祖宗本以冀、定、瀛、相、济、青、齐、徐、兖等州安置北边降人,使充营户”,这一带除了现在的山东外,更有河北、河南等地。远在北魏时期,当局就常将北边的犯人押解到中原一带来“住边”。

“北魏常以高车及敕勒或丁零族充任边镇营户,盖此族为诸胡中最善战者。”“总之,冀、定、瀛、相、济、青、齐、徐、兖诸州皆隋末唐初间山东豪杰之出产地,其地实为北魏屯兵营户之所在。由此推测,此集团之骁勇善战,中多胡人姓氏(翟让之‘翟’亦是丁零姓),胡种形貌(如徐世绩之类),及从事农业,而组织力又强(其由镇兵转为农民之历程涉及北朝兵制范围)”。

到了隋末(公元605年以后)唐初(公元618年左右),中原人人高马大且骁勇善战,遂又成了李世民政权的“武力”基础。“山东豪杰”或“山东大汉”之来源完全是300、400年间的胡人内迁、混血的结果。李济对山东、江苏和安徽人做了测量和对比,很有比较价值。由此可见,山东人之高大确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