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 北魏孝昌三年,被萧宝夤部

三峡的作者是谁?

三峡
北魏·郦道元
【原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的作者是谁?

《三峡》的作者: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拓展:

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作品:《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评价:一个忠君爱国的人,为官多年,一直都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但也正是因为他为人的刚毅正直最终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三峡》是谁写的?

《三峡》是北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三峡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

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象。 郦道元的《三峡》只用不到200字的篇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三峡》原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2)阙(quē)处。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5)夜分,不见曦(xī)(6)月。

至于夏水襄(7)陵,沿(8)溯(sù)阻绝。或(9)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12)乘奔御风,不以(13)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14)绿潭,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17)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20)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21)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23)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24)泪沾(25)裳(cháng)(26)。”

语句注释

(1)自:在,从;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空缺。

(3)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8)沿:顺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的时候。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0)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御:驾着,驾驶

(13)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三峡》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创作背景

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从小喜爱游览山川河流,并搜集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从中节选出的,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三峡》赏析

 本文是《水经注》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遮蔽住太阳匿于天空,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

名家点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巍《古文鉴赏辞典》:“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6]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卢正言《毛泽东读过的中国古代散文》:“文章描绘了三峡两岸连绵不断的险峻群山,勾画了峡中四季不同的景色变化,再现了三峡山水的自然美景,显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秀丽,笔依物转,情随景迁,很有特色。”

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三峡的作者是谁 三峡的作者介绍

1、《三峡》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2、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3、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4、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三峡作者是谁?

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 通:缺;重岩 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 同:泝;暮到 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 一作:左山右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三峡选自哪儿作者是谁我国古代的

《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续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给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 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洞肃, 常有高猿长啸”, 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多寥-百五十余字, 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 ”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恳的瀑布, 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 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扩展资料:

《三峡》的名家点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巍《古文鉴赏辞典》:“他的《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学巨著,又同时能带给人们以艺术上的莫大享受。《三峡》正是其中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它仿佛是一轴瑰奇多彩的山水画长卷,令人于赏观之际不胜惊奇,不胜喜悦!”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卢正言《毛泽东读过的中国古代散文》:“文章描绘了三峡两岸连绵不断的险峻群山,勾画了峡中四季不同的景色变化,再现了三峡山水的自然美景,显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秀丽,笔依物转,情随景迁,很有特色。”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严云受《中华艺术文化辞典》:“清人刘熙载以为‘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正揭示了本文所具有的诗情和画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峡

三峡的作者是谁诗句是什么

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古诗: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唐】白居易
朝来又得东川信,欲取春初发梓州.
书报九江闻暂喜,路经三峡想还愁.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送客归京
【唐】白居易
水陆四千里,何时归到秦?
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
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
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入峡次巴东
【唐】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三峡闻猿
【唐】贯休
历历数声猿,寥寥渡白烟.
应栖多月树,况是下霜天.
万里客危坐,千山境悄然.
更深仍不住,使我欲移船.
三峡闻猿
【唐】慕幽
谁向兹来不恨生,声声都是断肠声.
七千里外一家住,十二峰前独自行.
瘴雨晚藏神女庙,蛮烟寒锁夜郎城.
凭君且听哀吟好,会待青云道路平.
上三峡
【唐】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唐】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
【唐】李白
昔游三峡见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疑是天边十二峰,
飞入君家彩屏里.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高咫尺,如千里,
翠屏丹崖灿如绮.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溪花笑日何年发,
江客听猿几岁闻.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
【唐】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瞿塘两崖
【唐】杜甫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悲秋
【唐】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初至犍为作
【唐】岑参
山色轩槛内,滩声枕席间.
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
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
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
闻范秀才自蜀游江湖
【唐】杜牧
蜀道下湘渚,客帆应不迷.
江分三峡响,山并九华齐.
秋泊雁初宿,夜吟猿乍啼.
归时慎行李,莫到石城西.
岘山送张去非游巴东
【唐】孟浩然
岘山南郭外,送别每登临.沙岸江村近,松门山寺深.
一言予有赠,三峡尔将寻.祖席宜城酒,征途云梦林.
蹉跎游子意,眷恋故人心.去矣勿淹滞,巴东猿夜吟.
巫峡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唯言巫峡长.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送人归蜀
【唐】张祜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
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
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送王处士游蜀
【唐】齐己
又挂寒帆向锦川,木兰舟里过残年.
自修姹姹炉中物,拟作飘飘水上仙.
三峡浪喧明月夜,万州山到夕阳天.
来年的有荆南信,回札应缄十色笺.
出峡
【唐】胡皓
巴东三峡尽,旷望九江开.
楚塞云中出,荆门水上来.
鱼龙潜啸雨,凫雁动成雷.
南国秋风晚,客思几悠哉.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
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巫山高
【唐】陈陶
玉峰青云十二枝,金母和云赐瑶姬.
花宫磊砢楚宫外,列仙八面星斗垂.
秀色无双怨三峡,春风几梦襄王猎.
青鸾不在懒吹箫,斑竹题诗寄江妾.
飘飖丝散巴子天,苔裳玉辔红霞幡.
归时白帝掩青琐,琼枝草草遗湘烟.
琴曲歌辞·三峡流泉歌
【唐】李季兰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水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似当时梦中听.
三峡流泉几千里,一时流入深闺里.
巨石奔崖指下生,飞波走浪弦中起.
初疑喷涌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似流泉镇相续.
峡中即事
【唐】廉氏
清秋三峡此中去,鸣鸟孤猿不可闻.
一道水声多乱石,四时天色少晴云.
日暮泛舟溪溆口,那堪夜永思氛氲.
2.词
念奴娇
【宋】曹冠
蜀川三峡,有高唐奇观,神仙幽处.
巨石巉岩临积水,波浪轰天声怒.
十二灵峰,云阶月地,中有巫山女.
须臾变化,阳台朝暮云雨.
堪笑楚国怀襄,分当严父子,胡然无度.
幻梦俱迷,应感逢魑魅,虚言冥遇.
仙女耻求媒,况神清直,岂可轻诬污.
逢君之恶,鄙哉宋玉词赋.
满江红
【宋】何师心
一水飞空,揭起珠帘全幅.
不须人卷,不须人轴.
一点不容飞燕入,些而未许游鱼宿.
向山头、款步听疏音,清如玉.
三峡水,堪人掬.三汲浪,堪龙浴.
更两边潇洒,数竿修竹.
晓倩碧烟为绳束,夜凭新月为钩曲.
问当年、题品是何人,黄山谷.

《三峡》作者郦道元的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县)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中文名:
郦道元
别名:
字:善长
国籍:
中国(北魏)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范阳郡(河北省涿州市)
出生日期:
约公元470年
逝世日期:
公元527年
职业:
科学研究,著书立说,居官从政。
主要成就:
奠定地理,水文等学科研究基础。
代表作品:
《水经注》等

三峡作者简介 三峡作者介绍

1、《三峡》的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

2、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

3、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4、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三峡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