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一回事吗?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

《孙子兵法》是春秋末孙武所著,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十三篇;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经典谋略之一。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三十六计》源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一个孤本,该孤本是抗日战争期间四川民间用土纸排印印出的,其编撰者到底是谁,至今无人知晓。

所谓“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

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隔岸观火: 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谱员小K骋远ィニ骋远?br />第10计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第11计李代桃僵: 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

第13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欲擒姑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第17计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

第19计釜底抽薪: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干上之象。

第20计混水摸鱼: 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金蝉脱壳: 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巽而止蛊。

第22计关门捉贼: 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远交近攻: 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上火下泽。

第24计假道伐虢: 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困,有言不信。

○第五套〖并战计〗

第25计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第26计指桑骂槐: 大凌小者,警以诱之。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第27计假痴不癫: 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第28计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第29计树上开花: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以为仪也。

第30计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第六套〖败战计〗

第31计美人计: 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第32计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第33计反间计: 疑中之疑。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第34计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第35计连环计: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第36计走为上: 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一回事吗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区别如下:

1、《孙子兵法》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2、《三十六计》内容简介?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故事第一计:瞒天过海

相传,唐太宗曾率军远征辽东。当大军到达海边时,太宗举目远眺,见沧海茫茫、一望无边,大军很难渡过去,不由得心急如焚。

大将薛仁贵见状,心生一计。他请太宗来到海边一座五彩的营帐中歇息,并请文武百官一起陪同太宗饮酒作乐。一时间,笙歌四起,美酒飘香。此情此景竟然使太宗忘记了忧愁,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知不觉陷入了酣睡。

他睡得正香,忽然听到帐外有波涛汹涌之声,急忙揭开帐幕向外张望,这才发现自己与大军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马上要到达彼岸。原来薛仁贵担心太宗因为大海阻隔而放弃东征,便瞒着他指挥大军渡海。因为皇帝贵为“天子”,所以后人便将这个故事称为“瞒天过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瞒天过海百度百科-孙子兵法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是一样的么?

《三十六计》不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完成在明清时期,是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军事思想总结而成;《孙子兵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虽然《三十六计》中部分计谋脱胎于《孙子兵法》,但二者并不是同一本书。
三十六计: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一本书吗?有什么关系?

不是,《孙子兵法》是孙武撰写的,《三十六计》是后人总结而写的。内容方面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孙子兵法》在古代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战略方法,而36计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被许多智者运用在追逐权势利益方面,是36中计谋计策。

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是一本书吗

完全是两本书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三十六计》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颠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三十六计》就是来源于《孙子兵法》吗?这两本书之间有着怎么样的联系呢?

《三十六计》不是来源于《孙子兵法》,这两本书之间的联系:《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事实上而言应当并没有太大的联络,一个是军理经典著作,而另一个是军事技能经典著作。如果一定要说他们俩有一些联络呢,可以说是《三十六计》,归纳了包含《孙子兵法》等在内的古代中国丰富多样的军事思想与方法的一个经典著作。《孙子兵法》,因为他成册的时间也比较早,它成册于春秋末期是由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战略家孙武著作。

这实际上都是孙武把自己的国防斗争经验一个汇总,《孙子兵法》是中国的都是世界上第一个一部军事著作,在军队行业有着一个开天辟地的功效。可是《孙子兵法》不仅牵涉到军事斗争的办法,也包括国家军事策略,及其国防取决于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等等等方面。《三十六计》成册于清初,并且作者不详。《三十六计》通常是将我国古代的军事斗争手法其实就是将斗争的具体做法展开了一些汇总。我们都知道《三十六计》较为偏重于战略战术,但在战略上《三十六计》没有太大的提升。

大家可以这么说《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军事技能里的汇总,都是中国古代军事的策略一个整体归纳。二者可能会在军事技能内容和形式有一些相似之处,终究《三十六计》是汇总后朝军事方式。因此《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确实是有较大的区别的,就比如说,孙膑兵法可以全方位的软件的解读军事策略,方式及其发展战略这些,而《三十六计》说的仅仅很简单的军事技能方式,这便是二者的关联。孙膑兵法阐述内容就是战略决策,是用兵之道作战的大战略方针。它的存在标志着古时候战略理论的最基本建立;三十六计是谋略,是可用作政冶与国防领域内的计谋,二者各有不同。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不是关联一起?意思差不多?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确实是有关联度的,《三十六计》里面的故事大多是来自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是根据易经中提到的阴阳五行变化,以及古代兵家常用的兵法理论,比如刚柔与奇正,攻防与彼己,以及虚实与主客之间的辩证道理写出来的。

我个人认为《三十六计》是《孙子兵法》的简略版,就算是不懂作战的人,通过36计也能够迅速掌握与对手打仗的技能。《三十六计》里主要介绍了36种计谋,分为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和并环计、败战计、混战计这六部。每部里有六种计谋,一共36个。

前面的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是处在优势时所用的计谋。后面的并环计、败战计、混战计是处在劣势所用的计谋。金蝉脱壳和借刀杀人这两计就是处在恶略环境中使用的计策。瞒天过海和借刀杀人属于处在优势时用的计谋。

《孙子兵法》是孙子所著,它是一本系统又非常完整的军事理论。它跟36计的短平快不同,他它着重军事系统性和指导大场面作战的阵法和两军对垒的要点。

《三十六计》更偏重于计策的实效性,告诉人们如何快速取得成功。孙子兵法想要告诉人们的是军事理论和系统思维体系。

两者有相似之处,但有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对于专门研究军事兵法的人,就应该学习孙子兵法。想短时间解决问题,就看36计。

但要注意一点,千万别以为看了36计就会打仗了。上战场打仗还需要有系统性思维指导,只知道一两个计策不能胜利。

当然,如果再掌握孙子兵法的基础上再看36计效果会更好的,这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大程度上会增加战斗力与时效性。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有什么区别?两者并非同一部兵书

很多人以为《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同一部兵法,实际上《孙子兵法》要比《三十六计》早上千年。《三十六计》最早源于南北朝,直到明清时期才著称书籍。而《孙子兵法》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可以说远早于《三十六计》。这两本兵法策略在内容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三十六计》可以说是积累了此前各个朝代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经验总结出来的兵书,那两者究竟是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一.成书时间与作者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将军孙武,成书于约公元前512年左右,又称《孙武兵法》、《孙武兵书》、《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等;2.《三十六计》的作者不详,语出南北朝时期,成书于明清时期即公元1640年前后。

由此可以看出两本兵书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不能混为一谈。

二.内容概要

1.《孙子兵法》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讲战略运筹,包括第一篇《始计篇》、第二篇《作战篇》、第三篇《谋攻篇》

第二部分,主要讲作战指挥,包括第四篇《军形篇》、第五篇《兵势篇》、第六篇《虚实篇》

第三部分,主要是讲战场机变,包括第七篇《军争篇》、第八篇《九变篇》、第九篇《行军篇》

第四部分,主要是讲军事地理,包括第十篇《地形篇》,第十一篇《九地篇》,

第五部分,主要是讲特殊战法,包括第十二篇《火攻篇》、第十三篇《用间篇》

2.《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即:

第一套,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二套,敌战计,包括无中生有、暗度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

第三套,攻战计,包括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

第四套,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

第五套,并战计,包括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

第六套,败战计,包括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有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三.历史地位及评价

1.《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孙武也被国人尊为“兵圣”),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是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文、俄文、德文等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流传,据统计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也把它列为教材。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用以指导战争。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伟人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2.《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四.总结

《孙子兵法》讲的是“道”,“道”就是战争的规律,高屋建瓴,

而《三十六计》讲的是“术”,“术”就是战争中具体使用的计谋策略。

道中有术,术由道出。

成书时间相差2000多年的两本兵家圣典,你分清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