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隐士、儒者、书法家,胡昭在书法上,师承刘德升并推陈出新,将行书书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世人并称"钟胡"。

三国时期司马懿的老师是谁?

司马懿的老师在史书中记载的最著名的是胡昭,当时古代是有政府太学教育和独立游学方式,司马懿向胡昭学习就是进行的游学,这种教育是通过学生自己寻找隐士和名儒,接受他们的教育。胡昭是当时著名的隐士和儒者,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司马懿现存的书法作品不多,但是也有很高水平,应该是与胡昭的教育有关。司马懿与胡昭也有很深的感情,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长子名“师”,次子名“昭”是很耐人寻味的,司马懿对胡遵、胡奋父子非常器重,提拔重用。晋朝建立后,晋武帝首次设立书学教育,有专门的书博士,书法的范例就是以胡昭和钟繇的书法为基础。

司马懿的师傅是谁?他们二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分三国。从此你争我夺,成就刘备,曹操,孙权的大名。刘备帐下五虎上将之首关羽更是被后人称之为武圣,不但武艺超群,而且最重情义,曾经过五关斩六将。虽然身在曹营,无不想念刘备。也因为如此,后世有一个成语是专门用来形容关羽在曹营之时的状态的。这个成语或许大家都非常的清楚,“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手里面掌握着皇帝的实权,而当时的汉献帝实乃曹操所立傀儡。根本没有实权,连皇后应该立谁,汉献帝都作不了主。最终曹操称魏王,自封丞相。

当年曹操老酒论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唯操与使君耳”这个使君指的是刘备。没有想到曹操之言竟然说中了,公元208年,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于赤壁,也是曹操此败奠定了天下三分的雏形。若此战曹操不败,或许天下之主或许就是曹操了。

曹操兵败之后,刘备势力逐渐大了起来。公元219年刘备大败曹操于汉中。公元220年,曹操因为不听华佗之言,不肯医治头疼之症,于公元220年3月15号去世。在他去世之前,立曹丕为太子,将大事交于曹丕。而辅佐之能臣就有司马懿。在曹丕篡汉称帝之后,诸葛亮开始了北伐。

公元228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领蜀汉军士进行了长达6年之长的北伐。前面一、二次可以说是曹真的功劳,而后面几次诸葛亮没有攻入曹魏主要是由于司马懿的坚守力拒诸葛亮。

公元234年,在司马懿坚守不出的战略之下,耗死了当世大贤诸葛亮。论谋略,比阵法,司马懿虽然略逊于诸葛亮。但有一样,司马懿却强于诸葛亮。那就是临场对敌的心态。而且当时司马懿身边有着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而诸葛亮身边除了魏延姜维之外几乎没人能独挡一面。而且诸葛亮已经耗不起了,想立马与司马懿一决雌雄。而最终大败。身死五丈原。

其实诸葛亮败得并不亏,要知道司马懿是千年难遇的狼顾之相,谋定而后动,没有把握的仗他是从来都不打的,而且城俯极深,可以说是集智慧与谋略于一身,最可怕的是此人可以把对方的心理分析得丝毫不差。

都知道司马懿厉害,但是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如此厉害。那么司马懿的师父到底是谁呢?此人是三国名士胡昭。他终生没有露脸于天下,只是归隐山林因此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大名。胡昭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这样一位大贤教出来的弟子,能差到哪里去呢?

胡昭在陆浑山开馆教学,由于在士人的朋友圈之中口碑甚好一时间很多人都来向他学习。当然这其中最出色的就是司马懿。胡昭见司马懿智谋多,胸有雄才大略,而且从来都不夸夸其谈,丝毫没有腐儒之气,料定将来必定会有一番大的作为。于是胡昭将生平之所学尽数传授于司马懿。学成之后司马懿下山帮助曹魏粉碎了诸葛亮的北伐。这还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胡昭的字也是孔明!这难道应证了诸葛亮错用马谡的典故。北伐失败错还是在诸葛亮呼?

崔琰是司马懿的老师吗

司马朗与崔琰是好朋友,不是司马懿的老师。司马懿的老师是胡昭。

青年时期的司马懿却幸运地遇到了两位影响他一生的人,他们不仅是贵人,更是那个时代绝对公认的高人。一个是崔琰,另一个是胡昭。

崔琰简介:字季佳,冀州清河国东武城人,在三国历史上,崔琰是个难得的文武全才,他年轻时好击剑,尚武事,但也喜欢学问,后来师从学术大师郑玄。当年,黄巾民变正盛,郑老师领着帮学生到山东半岛上的不其山避难,同时继续讲学。这地方离崂山不远,郑玄字康成,此地后来便有了著名的康成书院,崔琰就是那个时候的学生。郑老师授徒生活很苦,“时谷籴县乏”。

胡昭简介:银川人(今河南省禹州市),生于161年,死于250年,比诸葛亮大20岁,比诸葛亮晚16岁,享年89岁。胡昭长期隐居山中,从未当官。关于胡昭活动的记载很少,但仅从一些史料和古籍的零散记载来看,胡昭的才智并不亚于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