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置县。前451年秦国筑南郑城。秦末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六年,李通等大破延岑于西城,公孙述败走,光武帝乃将汉中郡迁治南郑。从此,南郑便成为汉中附属郭县,直至今日。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政权将近30年。之后南郑几属梁州、汉中。
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先
楚汉时的刘邦的南郑是现在的哪里?
楚汉时的刘邦的南郑是现在汉中市南郑区。南郑之名始于春秋,因郑人南奔而得名。其地在夏、商时代属梁州,为褒国所有;西周合并于雍州,为周代古邑,是汉水上游地区重镇。进入春秋,为诸侯国争夺地盘时期。公元前750年,褒国被庸国所灭,南郑为庸国所有。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联合巴国、秦国击败庸国,南郑进入秦、巴、楚三国争夺之盛期,先为秦地,后入蜀,战国初归秦。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修筑南郑城,南郑地名始著。从此,南郑历为汉中郡、道、府、县所在地,为陕南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之战,秦夺楚汉中郡地六百里,置汉中郡,辖南郑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
南郑区概况。
汉中市南郑区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区境东与陕西省城固县、西乡县毗连,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南江县、旺苍县接壤,西部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北与陕西省汉台区隔江相望。
南郑区境内气候分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南郑是汉中“双百”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省旅游资源大区,境内的景点有世界级天坑群、南湖、红寺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汉山广场等。
以上内容参考 南郑区政府——政区沿革
三国南政现在是什么地方
南郑县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0ˊ-- 107°22ˊ,北纬 32°24ˊ-- 33°7ˊ之间。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东北距汉中城12公里,距陕西省省会西安390公里(经佛坪、周至县)。有跨省公路汉中~南江路穿城而过;距汉中火车站13公里,距汉中飞机场10公里。
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正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
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
三国时期的汉中是现在的哪里?
三国时的汉中就是现今的汉中地区。汉中,位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的一块狭窄缓冲地,北靠秦岭山脉,南连大巴山脉。过去,这里依凭着几处坚固的关卡和地形凶险的山谷牵制各方,因而在群雄逐鹿的年代,就有“得汉中者可得天下”的说法。尤其在两汉三国时期,汉中的地理位置举足轻重。
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隋书》地理志对古阳平关的军事战略地位描述得十分详尽:“西控川蜀,北通秦陇,且后依景山,前耸定军、卓笔,右踞白马、金牛,左拱云雾、百丈,汉、黑、烬诸水襟带包络于其间,极天下之至险。蜀若得之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将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开扩土地;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汉中最险无如阳平,因而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使古阳平关名扬四海。
建安二十年,曹操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决定抢在刘备之前攻取益州门户——汉中,遂率兵10万,攻阳平关。汉中弹丸之地,怎与曹操大军抗衡?但曹操亲自察看了阳平关的地势和布防之后,却发现情况并不乐观:山势险峻,张鲁命其守将张卫、杨昂、杨任等人依山筑墙扎寨,居高临下,哪里是无法防守,分明是“无法进攻”。曹兵久攻不下,只好诈退,使阳平关守军放松警戒,然后趁机攻取阳平关,张鲁守军自乱,杨昂战死,曹操就此巧夺汉中。
平定汉中后,曹操派夏侯渊、张郃等大将驻兵定军山等隘口,图谋西蜀。此时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率黄忠进兵汉中。夏侯渊的部队十分精锐,老将黄忠也不甘示弱,每每冲锋在前,奋勇杀敌,全军金鼓震天,气势汹汹,撼动山谷,终于夺得了战略要地定军山,并斩杀了魏将夏侯渊,为刘备打开汉中盆地的西大门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诸葛亮把定军山作为北伐曹魏的基地。因为这场战役,定军山闻名于天下。
定军山之战后,魏军大败,刘备遂得汉中,为了名正言顺讨伐曹操,平西将军马超等百来位文员武将上表汉帝,推举刘备为汉中王。史书有载:“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於先主。”在这次“汉中王”大典中,将士和百姓云集,广场上载歌载舞,数百面战鼓齐响,器乐齐鸣,声势浩荡,形成了后来传承千年的“定军战鼓”,刘备还当场宣读了一道他给汉献帝刘协的《奏章》,以表自己的态度和决心。受玺衔冠之后,刘备留英勇善战的魏延镇守汉中,自己率众回成都。人们在刘备称王设坛处立碑纪念,将所在地旧州铺称为“兴刘寨”。
三国演义上的汉中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三国演义中的“汉中” 是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南郑、梁州、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在三国时期,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占据汉中,自立汉中王于沔阳(今勉县)。章武元年(221)称帝,以巴、蜀、汉中、犍为蜀汉国。设汉中郡,隶属益州,郡治南郑,辖南郑县、褒中县、沔阳县、成固县、南乡县。其后,增设黄金县、蒲池县、兴势县(杨晨《三国会要》)。蜀汉武都郡辖有沮县(今略阳县),梓潼郡辖区含今宁强县地。
曹魏黄初二年(221)分安阳县西北设黄金县(后归蜀汉,在今洋县东),在今略阳县及勉县西北部设武都郡沮县,建兴七年(229)为蜀汉占领。魏灭蜀后,“咸熙元年(264),始分益州巴、汉七郡置梁州,治汉中”(《华阳国志·巴志》)。
《寰宇记》引王隐《晋书》载:“魏末克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七郡为梁州,理汉中之沔阳县”,即今四川省长江以北至陕南均属梁州(治所在今勉县旧州铺)辖,其汉中郡领南郑、成固、褒中、南乡、沔阳、蒲池、兴势、黄金8县。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0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
刘邦时代的汉中是现在哪个位置
就是现在的南郑县,曾经是汉中的经济中心。它的得名与郑国的灭亡有关。西周末年,周幽王为犬戌所灭,关中地区的郑国被追东迁于郑(今河南新郑县),剩下部分郑国的百姓,抵达古褒国附近的汉江北岸,为纪念亡国,故名南郑。
汉中的略阳县得名,亦十分有趣。该地有高山西障,时值过午就不见太阳,故名略阳。
汉中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末,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最终成就了400年的汉室帝业。东汉末年,张鲁自立为玉,占据汉中长达20年。三国时,刘备取汉中称王,建立蜀汉政权,与吴、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六出祁山,驻屯汉中,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却永载史册。宋代大诗人陆游,从此地投笔从戍。明时,白莲教起义爆发,汉中高福兴自称“汉明皇帝”。由此可见,夺汉中者定天下。
三国时期的地名都是现在的哪里?如题 谢谢了
北海——指北海郡,建安十一年由北海国改为北海郡,治所在剧县(今山东昌乐西)。三国魏太和六年改为国,青袭元年复为郡。 西凉——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行政区划名称。是指今天甘肃武威、张掖一带区域的概称。 天水——指天水郡。东汉初年名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县(今甘肃通渭西),永平七年改名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三国魏时又改回原名为天水郡。今天的天水那时名字叫上邽县,那时只是天水郡下面的一个县。 宛——宛县,治所在今天河南南阳,是当时南阳郡的治所所在。 陈留——可以指陈留国,也可以指陈留县。东汉、魏均有陈留王,陈留国是作为陈留王的封地,其治所在陈留县(今开封市陈留镇)。 谯——指谯郡。郡治在谯县,即今天安徽亳州。 平原——指平原郡,郡治在平原县,即今天山东平原县西南。 汝南——指汝南郡,郡治在平舆县(今河南汝南县北)。 邺——指邺县,治所在今河北临漳县香菜营乡邺镇。 吴——指吴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县东北,临古官渡水。 博望——博望县,治所以今河南方城县西南博望镇。建安中刘表使刘备拒夏侯敦于此。 新野——新野县,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县。 武陵——指武陵郡,治所在临沅县(今湖南常德市)。 零陵——指武陵郡,治所在泉陵县(今湖南永州市)。另有零陵县,是零陵郡下的一个县,治所在今广西全州西南。 上庸——指上庸郡,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宝丰镇)。 夷陵——指夷陵郡,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市东南)。 凉州——凉州为汉武帝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魏时移治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 南郡——东汉时的南郡治所在江陵县(今湖北江陵)。三国时归吴所有,治所迁到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西)。西晋时又迁回江陵。 公安——东汉没有公安县,公安县是三国吴时所置,治所在今湖北公安县西。 巴郡——东汉时治所在江州县(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三国时移治今重庆市区。东汉兴平元年刘璋时期曾改名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复名为巴郡。 江陵——东汉时为南郡的治所所在地。 交趾——交趾郡,治所在龙编县(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三国时归东吴所有。 下邳——东汉时为下邳国所在地。三国时改下邳国为郡,郡治在下邳县,即今江苏邳州古邳。 桃源——不知道你所说的桃源是指哪一个行政级别。三国中相传刘、关、张三结义的桃园村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北。 街亭——在今甘肃天水市麦积区街子镇。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师祁山,马谡兵败于此。 小沛——即今江苏沛县。刘备曾屯兵于此。 五丈原——在今陕西眉县西南斜谷口西侧。三国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伐魏,病死于此。 安定——安定郡,治所在临泾县,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另外,东汉还有安定县,治所在今越南河南省南定西北红河南岸。 寿春——寿春县,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南,属九江郡辖下。 筑阳——筑阳县,治所在今湖北谷城县北。三国时属魏国南乡郡管辖。 汉中——汉中郡,东汉时治所在南郑县(今陕西南郑县)。后为张鲁所据,改名汉宁郡。建安二十年复名汉中郡。 阳平——阳平关,又名阳安关、白马城,在今陕西勉县西老沔县。建安二十年曹操攻打汉中,张鲁使其弟张卫拒守于此。二十三年,刘务取汉中,又驻军于此。 定军山——在今陕西勉县东南。建安二十四年黄忠斩夏侯渊于此。山下有诸葛亮墓。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指此处。另外,三国时还有一处祁山,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建安九年袁尚为曹操所败,退保于此。 虎牢关——又名武牢关。在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西。 白马——白马县,在今河南滑县城关镇东。关羽解白马之围即于此。 落凤坡——在今四川德阳东北罗江西南。庞统中流矢于此处。 铁笼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县城南15公里处 定陶——治所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三国各地方都是如今的什么地方
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诸葛亮祭旗处。
九江郡:治寿春。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改淮南郡。
下邳:国名(国与郡级别性质一样,国的行政首脑称相)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
上党郡:治所在壶关,辖晋东南。
上庸郡:汉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东,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阳郡:山东金乡西北。
广陵郡:治所在今扬州西北,当时属于徐州管辖。
小沛:即沛县的别称。
义阳郡:湖北枣阳东南。
子午道:从长安东南的杜陵穿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东汉时曾叫汉阳郡,魏又改为天水。
五原郡:治所为九原,在今内蒙包头西北,吕布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陕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汉时郡、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东北。
长沙郡:当时治所在临湘,即今湖南临湘。
乌林:孙刘破曹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南,长江北岸的乌林矶。
巴东郡:汉末刘璋设,治鱼复,即今四川奉节东。
巴郡:原来的巴郡在刘璋时被一分为三,分巴东、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阆中(今阆中),巴郡治江州(今重庆)
左冯翊: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三辅,即把京师附近地区归三个地方官分别管理。左冯翊、右扶风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区名。魏改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
右扶风:见上条。魏改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右北平:治平刚,在今辽宁凌源西南。公孙瓒曾领此郡。
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时称郡有时改国,治所均在今平原县西南。
东平国:治无盐,即今山东东平。
东郡:辖鲁西和豫东北,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
东莞郡:汉末设,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东海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陶谦时为徐州治所在郯,后迁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北海郡:有时称国,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卢龙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
白马:在今河北滑县,当时在黄河南岸,与北岸黎阳津相对。
白帝城:在四川奉节白帝山上,是东汉处公孙述建,他自以为是白帝,故命名。
汉中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
永昌郡:辖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韦,即今云南保山东北。
弘农郡:治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灵宝北。辖黄河以南,宜阳以西。
辽东郡:治襄平,即今辽阳。
辽西郡:治阳乐,即今辽宁义县西。
西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处,在今甘肃天水西南。
西河郡:汉时西河郡辖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地区。治兹氏,即今汾阳。
扬州: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吴后改西陵,晋又改夷陵。
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当时在黄河以南。从延津东北至滑县的渡口,也统称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
会稽郡:治三阴,即今绍兴,辖浙江的钱塘江以南和福建。后吴又增设临海、建安等郡,辖地缩小。
交州:东汉交州治番禺,即今广州,辖今两广及越南北部。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广州治番禺,交州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交州辖今越南北部和两广的雷州半岛和钦州地区。
齐郡:治临淄(在今山东临淄)。
朱崖郡:孙吴时设置,治徐闻,在今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西,称海南岛为朱崖洲。
并州:东汉和魏治晋阳,辖今山西大部以及内蒙、河北各一部。
米仓道:从汉中沿着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汉时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辖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国时魏吴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梦西南),吴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也就是虎牢关,演义里把一个关两个称呼误以为两个关。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北。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白马河与汉水交接处,蜀汉的阳平关在在汉阳平关南,今宁强西北。
阴平郡:曹操时设立,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后被蜀汉占有。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赵国:即邯郸郡,治邯郸。
苍梧郡:治光信(今广西梧州),辖梧州及湖南、广东一部分。
赤壁:一般认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说武汉以南的赤矶山。苏东坡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误作赤壁,又被称为东坡赤壁。
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今苏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内。
庐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庐陵郡:孙策时设置,治庐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国:治相县,在今安徽,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陆口:即蒲沂口,蒲矶口,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陇西。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陈国:献帝时改陈郡,治陈县,即今淮阳。
陈留郡:治陈留,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
昭陵郡:吴开始设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阳。晋为避司马昭讳改邵陵郡。
青州:辖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临淄。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在汉中东北。
武昌:原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孙权时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西。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辖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
芒砀山:在河南永城东北,分芒山和砀山,演义中张飞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汉昌邑郡或国、山阳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山阳郡和献帝被废后居的山阳县不是一个概念。
昌黎郡:魏始设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金城郡: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汉的金城县是指今兰州,不在金城郡辖内。
京城:今江苏镇江,209-211年孙权从吴移治此。东晋开始改叫京口。
兖州:辖今山东西南和河北东部,治昌邑。
河内郡:辖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东郡:辖今晋西南地区,治蒲坂,关羽为河东人。
河间郡:有时是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首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战后硫备曾驻军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长江口。
定襄郡:治今内蒙和林格儿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房陵郡:东汉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
建业:今南京。
建宁郡:原叫益州郡,刘备时改,治昧县(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孙吴时分会稽设置,浙江、福建由此开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瓯。
始兴郡:孙吴分桂阳郡设置,治曲江,在今广东韶关南。
始安郡:孙吴分零陵郡设置,治始安,在今广西桂林。
沓中: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城阳郡:治莒县,即今山东莒县。
荆州: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原治汉寿,在今湖南常德,刘表治襄阳,后吴魏各有一部分,吴治江陵,魏治襄阳。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各一部分。
南阳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
荥阳郡:曹魏时始设置,讨董卓时尚未有荥阳郡,更无荥阳太守的称呼。
赵郡: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治邯郸。
临川郡:孙吴在今江西抚州一带分豫章郡设临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东南。
临渝:又称渝关,即今山海关。
幽州:辖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称广川国,治信都县,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济阴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济南郡:治东平陵,即今山东章丘西,晋移历城(今济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北。
桂阳郡:治彬县,即今湖南彬州,辖今湘南粤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汉水入长江处,也称汉口、沔口、鲁口。孙吴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孙权在赤壁之战前驻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吴,只是把柴桑作为临时指挥部。
逍遥津:在今安徽合肥东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东,曹魏时移彭城。
胶东郡:有时是国,治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
益州:辖今四川、陕南、甘肃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贵大部。本来治雒(今广汉北),刘焉时移绵竹(今德阳东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晋宁东,益州郡和益州是两个概念。蜀汉改为建宁郡。
凉州:辖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各一部分。原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琅邪国:治开阳,即今山东诸城,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刘备称帝前分广汉郡设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清河国:治甘陵,在今山东临清东。
涿郡:治涿县,即今河北涿县。
淮阳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阳。
淮南国:治寿春(今安徽寿县),辖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渔阳郡:治渔阳,在今北京密云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刘备始设置。
梁国:治雒阳(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建安末废。曹魏时又改博陵县为博陆县。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荫:在今四川广元西南,蜀汉改汉寿。
健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颖川郡:辖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禹县)。
鲁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县,在今敦煌西。
渭桥:汉时在长安附近有渭桥,中渭桥在今咸阳东十公里处,东渭桥在灞水入渭水处,西渭桥在今咸阳南。
零陵郡:辖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当时的零陵县在今广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辖地北到松潘,南至宜宾。
雍州:东汉末始设置,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阳郡:汉末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就在今江西鄱阳。
谯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国设谯郡,治谯县,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谯县人。
黎阳津:在今河南浚县东,是古黄河北岸的重要渡口,与南岸白马津相对。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孙吴划分了几个郡,辖地缩小。
冀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东、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辽宁辽阳。
襄阳郡:治襄阳,即今河南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