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河南南阳属于南阳郡。南阳郡属于魏国的荆州,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部分地区,南阳被评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国文化遗址众多的缘故。

南阳市有诸葛亮的隐居地,卧龙岗,南阳武侯祠是诸葛亮的部下建立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堂,现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武侯祠。三国故事中的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都故事都发生在南阳境内。

三国时期的南阳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今天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亮躬耕之地。

南阳卧龙岗景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4公里处。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景留四时。

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其源发端于嵩山之南,绵延数百里,连接南阳古城西北紫山继续南下,至此岗地势隆起,截然而住,回旋如巢,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此建武侯祠,供后人敬仰。

扩展资料:

卧龙岗十景

诸葛草庐:位于祠院后部正中,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新建的一座八角尖顶茅亭。

前额“诸葛草庐”,为1973年郭沫若手书;内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书。后额“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

南阳诸葛庐在唐代已经蜚声中外,而襄阳草亭始建于明代,从体量上看,南阳诸葛庐大于襄阳草庐,文化内涵也丰富于襄阳草庐。另外从平面看,襄阳的为六角,南阳的为八角,八角与诸葛亮的八卦有一定关系。

古柏亭: 位于草庐左侧东部。此处有古柏一株,传为诸葛亮所植。后人因此建亭,并以“古柏”命名。亭为青瓦挑角,石砌围墙,门窗为木棂组饰的方格。门楣横额“古柏亭”为清咸丰四年(1854)秋月,南阳知县钮雷所书。

梁父岩: 小虹桥西,宁远楼之前,叠石成峰,谓之“梁父岩”。康熙年间用前明唐王花园的太湖石建造。

抱膝石: 梁父岩之西,位于宁远楼前左侧,依古柏置石凳,为“抱膝石”。

伴月台: 在草庐右廊西部。为一砖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有台阶22道,四周围以砖墙。传为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处。

老龙洞:老龙洞和伴月台为一联体建筑。伴月台下有一砖券小门,内有一道弯曲的长洞、传说此洞常有巨龙出现而得名。

野云庵: 诸葛亮会客之所,在草庐右侧东部。正面壁饰“松鹤延年”、“六合同春”图案,其树木、花卉、鸟兽皆为砖雕。门额“野云庵”及两侧楹联亦系青砖雕成。

诸葛井:入口右侧卧龙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诸葛井。井口为青石凿成,传为诸葛亮“躬耕”时汲水之处。

躬耕亭:入口左侧,清康熙中知府罗景重修祠宇时建于宁远楼之北。为一纪念性处所,后湮。光绪二十七年(1901),知府傅凤踊又在其前立“汉武侯躬耕处”石刻一通,作为留念。

小虹桥: 草庐之前,有一青砖独券小桥,精巧玲珑,酷似彩虹,故名。传为诸葛亮来往必经之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卧龙岗

三国时期,南阳是在荆州还是在豫州?南阳是在中原吗?

南阳是在豫州,地处河南;

豫州是正宗的中原;

诸葛亮就在南阳种地;

天下九州:青州,并州,豫州,冀州,雍州,凉州,扬州,荆州,幽州。

南阳郡在汉末到三国时期都是荆州辖地。南阳郡始建于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91年),西汉时候汉武帝设立十三刺史部,南阳郡归于荆州,郡治宛县。东汉时光武帝刘秀是起家于南阳,所以南阳成为陪都,地位更加重要。

曹魏代汉之后,南阳郡仍然隶属荆州。

南阳郡是在中原,可是行政上归属荆州。

ps.1汉末时期荆州辖郡:南郡(江陵)江夏郡南阳郡长沙郡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后来一直到三国时期又增设了章陵郡襄阳郡和新城郡(上庸)刺史驻南郡,后来刘表移驻襄阳,三国时期吴国魏国各有荆州,魏国控制南阳襄阳新城和江夏郡的一部分,吴国也有江夏郡,并掌握荆州其余部分。

ps.2关于南阳和襄阳的关系。一开始襄阳是南阳郡下属的一个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析南郡、南阳郡置,治襄阳县。所以诸葛亮躬耕的地方,是南阳郡下属的襄阳县,跟现在的南阳市没有关系。

三国中的南阳指哪里?

三国中的南阳指的是南阳郡,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和湖北省襄樊市的部分地区,南阳被评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国文化遗址众多的缘故。南阳市有诸葛亮的隐居地,卧龙岗,南阳武侯祠是诸葛亮的部下建立的纪念诸葛亮的祠堂,现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武侯祠。三国故事中的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都故事都发生在南阳境内。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那这个南阳到底是在哪个地方?

诸葛亮躬耕的南阳就是现在的南阳市,简称,是河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两汉至三国时期

西汉时期南阳依然是全国重要的冶铁基地,有朝廷管理的工场,亦有私人经营的工场,尤以世代以冶铁为业的孔氏家族较为有名,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大力调整财政政策,任用孔仅为大农丞,负责管理盐铁事务。中央政府在南阳设置工官、铁官,工官制作金、银、铜、漆器,铁官生产各种铁器。这两个部门的生产者,据统计有47547户,足见南阳手工业的兴盛。

现今南阳各地,保留着的冶铁遗址都是历史的见证。汉代南阳商业发达,宛城以南阳郡府所在,与当时的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合称五都。新莽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一,绿林军中的新市兵和平林兵拥刘玄为更始帝,在南阳城南的淯水之滨设坛登基,改元“更始”。

其后,刘秀凭云台二十八将和南阳的财力最终重整天下,奠基洛阳,建立了东汉,南阳达到其历史顶峰—成了东汉王朝三都之一的南都,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第二大都市。当时,南阳的名门望族甚多,并支配当地社会的发展。

汉魏之际,因社会矛盾加剧,南阳发生大规模的动乱。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张曼成在南阳起兵,攻占宛城,杀掉南阳太守,震惊朝廷,朝廷开始全力镇压。起义军的首领张曼、赵弘、韩忠、孙夏先后战死于宛城,黄巾军最后在南阳以失败告终。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宛城作为黄巾起义的一个中心地区,经历激战,遭受严重的破坏。

黄巾之乱失败后,南阳成为军阀争夺的要地。先是刘表坐镇荆州,以南阳为北方门户。次有张绣盘踞南阳,表面上与刘表联合。再有曹操血战宛城,最后接受张绣投降。正是这段时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提出著名的“千古一策”,为刘备占据荆州,进而夺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提供了一套经国方略。曹魏重臣司马懿也曾屯兵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