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天空仿佛也比往日透明了许多,秋色像落入宣纸上的颜料,渲染出迷人的图画来。枫叶或黄或红,远远的望去,如一团火在漫山遍野地燃烧着,美得让人禁不得要喊起来。尤其在黄昏时,嫣红的落日把它的光泽披在了这秋野的每一棵树杈和叶子上,也铺在了起伏的山坡草地上,更是给秋天增添了些许醉人的色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落日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条。

描述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描写了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的景象。出自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

原文: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此诗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

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野望

描述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天空仿佛也比往日透明了许多,秋色像落入宣纸上的颜料,渲染出迷人的图画来。枫叶或黄或红,远远的望去,如一团火在漫山遍野地燃烧着,美得让人禁不得要喊起来。尤其在黄昏时,嫣红的落日把它的光泽披在了这秋野的每一棵树杈和叶子上,也铺在了起伏的山坡草地上,更是给秋天增添了些许醉人的色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落日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条。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

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野望中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描绘出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野望》

唐代: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我站在东皋向远方眺望,我徘徊不定不知道该去哪个方向,层层的树林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的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们驱赶着牛群返还了家园,猎人带着猎物疾驰过我的身旁。大家彼此互不相识没有话要讲,我长啸高歌,想一辈子就呆在这个地方。

扩展资料

五言律诗《野望》作于王绩归隐之后,诗中描摹了一幅闲逸的山野秋景图,抒发了作者自己淡淡的彷徨和苦闷之情,是王绩的代表作。

诗的大意是这样的:站在薄薄的暮色里,诗人百无聊赖地徘徊远望,眼前的山山树树呈现出一片绚丽的秋色,夕阳余晖下显得萧瑟而又落寞。放牧的人驱赶着羊儿或者牛儿回家,骑马的猎人收获满满地走在归途。

前后左右地看了看,竟然没有一个熟识的人,只好长吟《采薇》里的诗句,打发这寂寥的时光。

东皋,是王绩在家乡隐居的地方。“徙倚”解释为徘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落寞心情。

接下来四句描写了作者立于薄暮中所见的景物,夕阳西下,满眼秋色里晚归的人,互相打着招呼谈笑风声,一切看起来闲适而又和谐。这幅秋景图里,有光有色,有远有近,动静合一,让人迷恋,犹如身临其境。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心情是寂寞孤单的,所以他触目所及的景致,也便蒙上了一层郁闷和失落。

尽管王绩处处效仿陶渊明,寄情山水,嗜酒并作《五斗先生传》,临终又学陶渊明,也为自己写了墓志铭。

但他隐居时的心态和陶渊明却是有差别的,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喜悦之情,王绩完全没有。陶渊明投身田野,沉浸于农耕生活的乐趣,他也没有。王绩的隐居生活是优渥的,田园风光只是他无聊时的一种点缀和寄托。

他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也许《诗经·召南·草虫》中“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的情愫,大概很能概括诗人当时缺少知音无人知心的伤感吧。

王绩这首诗,用词全无华丽之句,其朴素自然让人拍手叫好。诗人站在暮色里,目光所及之景物,一一道来,不加修饰如同白话,却趣味天成。篇末的感慨,也便水到渠成,全无雕琢堆砌词藻之感。

这样自然散发的朴素之美,击破了南朝诗“华靡艳丽”给人留下的脂粉气和庸俗味,如同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迎面走来,让人顿生耳目一新之感,这正是《野望》的魅力所在。

律诗酝酿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定型于初唐沈佺期、宋之问之手,而王绩早于沈、宋六十余年就写出了这首成熟的律诗,足以说明王绩是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仔细分析这首诗的体裁结构,其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全诗呈现一种“情——景——情”的反复之美,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其章法与律诗完全吻合。也正因此,王绩被推为五言律诗的奠基者,他在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