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缄,封;三,泛指多次。意为在他嘴上多次贴了封条,借以形容说话谨慎,亦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近义词: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作声、讳莫如深。

反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典故:

孔子崇尚周礼,曾专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礼仪 制度。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 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条,在这个铜人的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

三个剪刀一个旗子一张嘴猜一成语

【解释】三个剪刀(缄),旗子(其),嘴巴(口),得此成语。

【读音】 sān jiān qí kǒu

【释义】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近义词】

1、讳莫如深 [ huì mò rú shēn ]用以形容事情隐瞒得很严,唯恐别人知道。莫:没有。

出 处:《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讳莫如深;深则隐。”

2、缄口不言 [ jiān kǒu bù yán ] 缄:封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出 处:《明史·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反义词】

1、夸夸其谈 [ kuā kuā qí tán ] 说话或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

出 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在内咶咶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坐下。”

2、信口雌黄 [ xìn kǒu cí huáng ] 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原作口中雌黄。雌黄:黄色矿物,可做颜料。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后重写。

出 处:南北朝·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

三把剪刀一个红旗一张嘴是什么成语

三把剪刀一个红旗一张嘴是什么成语——三缄其口。

分析:三把剪刀一个红旗一张嘴,简称“三剪旗口”,谐音即成语“三缄其口”。

三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解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结构】动宾式。

【用法】多用于对事情保密的程度。一般作谓语、宾语。

【正音】缄;不能读作“xián”。

【辨形】缄;不能写作“钳”。

【近义词】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声

【反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例句】为了保守国家机密;在各种不宜场合;我们应该~。

三把剪刀一个旗一个嘴是大成语 三把剪刀一个旗一个嘴是三缄其口吗

1、三把剪刀一个旗一个嘴是是三缄其口。解释:三把剪刀的谐音就是三缄旗子的谐音设备“其”嘴巴就是口;把上述合在一起,答案就是三缄其口。

2、三缄其口,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jiān qí kǒu,意思是形容说话谨慎。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出自《太公金匮》。

上面三把剪刀,下面一面旗和一张嘴巴。猜一成语

答案是【三缄其口】剪刀的剪谐音【缄】 旗谐音【其】,嘴巴即【口】

三缄其口_金山词霸

【拼 音】:

sān jiān qí kǒu

【解 释】:

嘴上贴了三次封条.形容言语非常谨慎或不开口.缄:封闭.

【出 处】:

《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示 例】:

为了保守国家机密在各种不宜场合我们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