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第一次提出了“五族共和”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中华民国坚持平等和自由“五族共和”。五族共和是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政治口号。这一原则强调了在中国的五大族群和谐相处。以五色旗作为国旗,分别代表汉族;满族;蒙古族;信仰伊斯兰的诸多民族;藏族。其中”回族“泛指新疆境内说突厥语系语言的诸多穆斯林民族,包括维吾尔,哈萨克族等。

在民国时中国统计有多少个民族

在民国时中国统计有56个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因为有了这些民族,中国才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56个民族包括汉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有:阿昌族、白 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鲜族、达斡尔族、傣族、德昂族、侗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 、俄罗斯族、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锡伯族 、瑶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壮族。

民国时期是怎样划分民族的?当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相信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人人都会唱上两句。在大家的印象里,中国当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56个民族

但是,56个民族的划分其实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在新中国之前的民国时期,中国对民族的划分并非是56个民族,而是五个民族。

武昌起义成功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短短两个月内,全国15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成立后的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以五色旗(红、白、黄、蓝、黑)为国旗。而这个五色旗中的五种颜色,代表的就是五族。

五色旗

五族共和,指的是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和藏族(黑)五个民族。当时的临时政府认为,中国是由这这五个民族共同构成的,他们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强调中国五大族群和谐共处,共建共和国。

为什么当时的革命者会将中国分为这五大民族呢?原因也很简单,是为了团结中国边疆地区。事实上,中国当时的民族不止五个,但这些民族大部分都位于传统汉地,并不具备多大影响力。

五族共和

而位于内外蒙古的蒙古族,位于西北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当时将其统称为缠回,五族共和中的“回族”,主要指的也是缠回),位于西藏的藏族,和刚刚被推翻的清朝统治者满族,在中国,尤其在边疆地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为了团结这些地区和民族,提出了五族共和之说。

其实,最先提出五族概念的并非是革命者,而是由清末的立宪派。清末立宪派一直希望“化除满汉畛域”,“五族共和”,“五族大同”。因此,立宪派们纷纷宣传五族共和思想。

北洋军军帽的五色徽章

而清末革命党最先提出的“驱除鞑虏”的口号和排满思想比较狭隘,因为如果真的按照这个口号来实行的话,意味着除了传统汉地,中国的东北、新疆等边疆地区将有可能失去,这当然不可能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接受。

因此,革命党也逐渐接受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正式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并将五色旗定为国旗。

而且,中华民国是清朝的唯一合法继承者,也理所应当的继承了清朝的所有遗产,清朝的疆域自然也是中华民国的领土范围。在清朝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中,也明确了这一点。清廷退位,诏书中写道,

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五族共和的概念,也因此深入人心。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五族之说其实主要指北洋军阀时期。到了常凯申的国民政府时期,五族之说逐渐被淡化,常凯申更在抗战期间所著《中国之命运》中认为,中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如其他满族、蒙古、回族、藏族等,是与汉族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因此,常凯申认为:“我五族在实质上本是整个的一体”。

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被民国承认的,只有5个民族。但是根据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研究》,发现其实是5个不同语系,共包含了64个民族。可见当时对于民族的划分是比较粗略的,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只是根据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划分。

我国由于民族的众多,导致出现了很多的内乱。在清朝末期就意识到了民族的重要性,在那时候提出了“五族大同”。这五族主要是以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为主。毕竟由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和自己的意识,同时也有属于各自民族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很容易产生冲突,这也是我国内乱不止的一个主要原因。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他认为全国人民应该统一看待,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全国的省份都是平等的。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冲突,从而实现一定的和平。不过想要把持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打破,可谓是十分的艰难,特别是在初期,那就是举步维艰。

而且那时候孙中山的思想也并不是,彻底的平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可以说那时候每个人都对于政府的满足都充满了排外的情绪。孙中山同志也不例外,他认为应该推翻清朝满族的统治,虽然不是歧视满族,针对满族。但是也可以看出孙中山同志的,驱满排满的情绪。

不过虽然在初期,民族大同的理念,十分难以进行,但是在后来面对各国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还是统一对外的。可以说,对列强的战争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可见如今实现民族大一统是十分的不容易的,当时由于年代的混乱,所以对于民族方面并没有一个细致的划分和调查。而在如今迎来了平和的年代下,才能够进行一个,仔细的甄别。

民国是怎样划分民族的?五十六个民族从什么时候兴起的?

民国时期,全国整体上被划分为五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的说法是在建国后经过全国考察后确定下来的。当然,从民国起我国的民族数量自然是不止五个的,到现在为止自然也是不止五十六个的,实际上真正的民族数量超过数百。但问题是很多民族之间十分的类似,外人不了解的话就会直接把这些民族统称为某一个民族。但是在这些民族内部是互相不承认的,所以严格划分的话,真正的民族数量多大数百。但区分得这么仔细,站在整个国家的层面来考虑就很没有必要了,不但没有必要,还给政策的施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最终被定为五十六个民族。

民国时期对民族的划分很有意思,我国当然不止五个民族,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但是民国对民族的划分基本上是处于统治的角度来考虑。民国时期,政府把内部的和汉族水乳交融的那些民族都忽视了,因为这些民族不可能再脱离统治,转而把那些边疆地区的民族拿出来单独说。

民国时期的旗帜五色旗就是代表着这五个民族: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其中汉族和满族自然是不能省略的,毕竟是我国人口构成的主体,而其他被民国拿出来说的三个民族就都是边疆地区的民族了。其意义很明显,就是明确表示“你们是民国的”,是一种身份的确立,否则如果不这么称谓的话,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至于现代的五十六个民族,虽然说还有很多民族没有被“承认”,但是这些民族和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民族肯定有着高度的重合,只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同,而且人数一定是非常稀少的。现在偶尔碰到一些人他们说出自己的民族,而你表示没有听说过后,也不需要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