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或者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吴敬
儒林外史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儒:读书人.
儒林:指整个读书人群体.
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现代汉语词典>>P,1168.----商务印书馆.1979年.北京.
儒林外史是什么意思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对于士林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含泪的批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通过对种种不和谐、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谬现象的揭露,注入描写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惭、自作聪明、弄巧成拙、欺世盗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说:“我们的骗子们,我们的怪物们!……让大家笑个痛快!笑真伟大,它不夺去生命、田产,可是在它面前,你会低头服罪,像个被绑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有鲜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作者虽然极尽讽刺之能事,却是要挽救被讽刺的这一群,正所谓“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悯人的手笔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林人士的悲剧性命运,进而展开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情画,抨击了制度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圣品。
《儒林外史》历来被评价为古典现实主义巨著,即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很多故事与人物直接来源于生活。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就曾说过:“《儒林外史》所传人物,大多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和庾词隐语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长运用“皮里阳秋”的笔法,也就是“口无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贬”。作者的看法并不是直接拿出来硬塞给读者,而是在具体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义。周进和范进的中举,匡超人的转变,杜少卿的豪举,马二先生的迂腐,这一切都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深刻丰富的思想。作者并没有直接向我们褒贬什么,但每个形象都饱含着巨大力量的褒贬,传达着作者明确的正义观,我们必须从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各种形象的关联、发展上体会和了解。这是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叙事方式。
一句话说来,就是对清朝落后的科举制和腐朽的八股取士的无情鞭挞和强烈批判谢谢
什么是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导读
作者:洪江
中国的白话长篇小说,自《水浒》、《三国演义》等不朽巨著问世以后,在知识分子及市民阶层中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小说铺陈历史,演述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成为明清二代普遍的文化现象,小说家的地位因此而得到奠定。但后世作品,除了不多几部能与《水浒》、《三国》并驾齐驱外,大多数在反映社会的深度上或在人物的刻划上没有很令人满意的成就。直到清代康、乾时,才出现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在小说史上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红楼梦》把笔触瞄准封建豪门大院;而《儒林外史》则把锋芒射向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这在中国小说中是不多见的。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康、乾年间名人吴敬梓。吴敬梓(1701一1754),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於历代显宦之家,十八岁中秀才,乾隆元年(1735)安徽巡抚荐应博学鸿词,他托病不就。生平除著有《儒林外史》外,尚有《文木山房集》。《儒林外史》所表现的正是吴敬梓亲身所历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正如惺园退士所说,它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魃魅魍魉,毕现尺幅;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腑,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卧闹草堂刻本评说:「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由此可见,《儒林外史》以生动形象的笔墨,逼真地反映了社会。正因为如此,考据家们曾经把书中的人物一一与历史上真人真事相比照,推断出书中人物的艺术原形。还有人特地跑到茶馆中去体验现实,名之为「温习《儒林外史》」。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儒林外史》的成功与伟大。
由於吴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又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所以才能把那个时代写深写透。他把民间口语加以提炼,以朴素、幽默、本色的语言,写科举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无不恰到好处,谑而不苛,不堕落暴露小说的恶趣之中。在艺术结构上,它没有贯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阶段地展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这种体制,对清晚期小说有很大影响,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等,均模拟《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用四个字来概括
1、范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奸诈。
2、周进: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制艺。
3、严贡生:六亲不认。
4、王冕:天真质朴。
5、沈琼枝:可爱可敬。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参考资料:
《儒林外史》的书名怎么解释?
《儒林外史》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讽刺艺术使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因其题材性质和艺术表现之特异,流传并不广,鲁迅也不免为之感慨“伟大也要有人懂”。因此,加强对吴敬梓与其《儒林外史》的研究就更有其特殊意义了。陈美林教授多年从事这一课题研究,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小说评点的形式与理论,是一部运用新的审美意识,采取传统的批评形式写成的《儒林外史》研究著作。
该书以目前所见及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底本,以数种后出本为校本、参校本,在保存卧本原貌前提下对其讹误文字参酌去取,予以订正;根据文意对全书进行重新标点和分段,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文本,也使“批评”建立在相当坚实的基础上。
《儒林外史》虽是用纯熟之近古白话写成,但因所写为明清时期的生活,又与文士阶层密切相关,涉及许多历史事件和政治、文化教育制度,如不具备一定文史知识则不易深入理解作品。已有的各种整理本在文字注释上做了一定的工作,该书的注释则更为完备精详。如第一回和第三回注释分别达135条和101条,全部注释文字达十余万。这些注释不仅对阅读《儒林外史》,同时对阅读其他的明清小说同样有所帮助。
该书针对作品具体的情节、细节、情境、人物语言、举止、性情等进行精细的夹批。这对理解此书“旨微语婉”、“婉而多讽”的艺术描写极有助益。这些夹批随文生发,慧眼独到,鞭辟入里,深得作者之心。其中有的揭示人物思想心理,如第三回写范进喜极而疯醒后,邻居请他回家打发报录人,范进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夹批:“虽疯不敢忘、不愿忘、不会忘,功名侵蚀人心之深刻,由此可以觇之。”有的夹批则揭示书中描写的寓意,如第三十七回写祭泰伯祠时迟衡山说:“马先生是浙江人,请马纯上先生三献。”夹批对何为主祭、亚献、引赞、三献分别用苏、浙、皖的文人作代表进行解释,并道:“文木老人于此细枝末节处亦下功夫。”也说明批者对作者的创作用心亦体察入微。
回评是小说评点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可分为回前和回后评,该书采用回后评,能在读者对本回内容有了具体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其得到综合概括和理性指导。本书的每回回评首先从情节线索和结构安排的角度揭示本回与上回或前几回内容之联系,再分析本回的情节脉络和结构层次,还简要点出与后回过接关系,这对于帮助读者理清这部小说不以某一两个主要人物和某一情节主线来贯串全书的特殊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回评对每回的思想意旨、人物形象、艺术特征等都有简明扼要又精辟深刻的分析评论,有时还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指出书中所写的依据和思想来源,既能抓住各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进行评论,又能指出人物性格的多层面因素,还揭示出人物随着环境变化而思想性格发生变化的过程。
儒林外史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一批认为“学而优则仕”的学子。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就是为了要考取功名;还有一些贪官污吏,为了搜刮民脂,不惜牺牲百姓,还高谈“三年清知府,十万百花银”等等。
小说从元末明初写起,一直写到明万历四十四年,前后历时约二百四十八年。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
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后世影响
《儒林外史》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以《儒林外史》为发端的一大批谴责小说出现,如《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形成了一股批判封建社会的潮流,这股潮流一直影响到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四字成语分析
成语:一丝不苟
读音:yī sī bù gǒu
解释: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成语故事
这句成语见于《儒林外史》第四回:“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淹淹一息
拼音 yān yān yī xī
释义 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同“奄奄一息”.
出处 《儒林外史》第十五回:“马二先生大惊,急上楼进房内去看,已是淹淹一息,头也抬不起来.”
动人心魄
dòng rén xīn pò
[释义] 魄:迷信者指依附人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
[语出]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4回:“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动人心魄.”
[近义] 令人震惊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使人感动与震惊
[例句] 那秦淮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凄清委婉,~.(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
再三再四
汉语拼音 zài sān zài sì
成语释义 重复好几次.
成语出处 《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再三再四拉他丛,他又跪下告了坐,方敢在底下一个凳子上坐了.”
不可限量
bù kě xiàn liàng
[释义] 限量:限定止境、数量.形容前程远大.
[语出]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6回:“鲍文卿向知府着实赞这季少爷将来不可限量.”
[近义] 前途无量
[例句] 当下吃完了酒,鲍文卿辞了回来,向向知府着实称赞这季少爷好个相貌,将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
求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虽然它一般被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与人们平常所说长篇小说的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说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翻译儒林外史
这需要翻译么。。。这么明显的意思,《儒林外史》已经是很白话的了。
翻译:一般新媳妇进了男家门,三天之内就要下厨做一道菜,以图求个利好,这道菜一定是鱼,因为取“富贵有余”的意思(“鱼”和“余”谐音,就像我们现在过年吃鱼,也求“年年有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