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原本是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后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是一种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仅《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经学著作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

孔子认为社会历经发展要经历三种形态包括哪三种?

孔子认为的社会三种形态分别是社会原有形态和社会当下形态以及社会未来形态。

孔夫子的思想在现世得到了重用,如今,国外都有孔子学校,来教导本国的小朋友学习儒家文化,但是,在春秋前期,孔子思想是不受统治者青睐的。究其原因,无非是当时的统治者目光比较短浅,他们不明白孔子的一番良苦用心,也不明白这番良苦用心背后能带来的巨大利益。

孔子思想在春秋前期不得重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思想中带着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那个时候虽然有天意之说,统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信天意,但是,天意终究是天意,他的存在阻碍了孔子思想成为当时的正统思想。

扩展资料:

孔子的主要思想:

一、孝。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道是仁的基础。孝不仅仅是赡养老人,最重要的是对父母和长辈的敬重之心,是态度问题,如果只赡养而不尊敬,那就和饲养牲口无异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反而对别人很尊敬,那就不正常了,所以看一个人的品行怎么样,首先就是看他有没有孝心。

二、悌。悌指的是对兄弟姐妹的敬爱之情,是对孝道的补充。除了父母,和你关系最亲近的就是兄弟姐妹了,对兄弟姐妹不友好,对别人肯定也不会友好,即使表面上友好,那也是有所企图的,不是真的。

三、忠。中心为忠,为人真诚、诚恳、忠厚,这叫忠。这是一种为人必备品格,不是我们很多人误会的忠君思想,不但对君主要忠,对亲人、朋友,任何人都要忠诚,具备这种品格,你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以下不属于儒家的三种形态是 A政治形态 B学术形态 C民间形态 D经济形态 2.以下关于独化

1 D 首先在政治上,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后来的科举取士,在学术上,历代学者编书立作的,民间就更不用说了。。。

2 D 独化由中国魏晋时代的哲学家郭象所提出,是郭象注解《庄子》的核心观念,“独”指个体,一切万事万物的个体,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状态。“化”就是形容这种活动的变化。 “独化”就是一个绝对的个体活动变化郭象不但肯定万事万物有其个体性,而且他所言的个体性乃一绝对个体,具有完全自足的价值。认为“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这样就完全否定了“造物主”观念,也完全否定了“有生于无”的观点,所以应该是否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 c

4 D 道家思想认为的圣王应该醒悟和无为,大智若愚

5 A 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颖悟,就如放下土豆啊立地成佛

楼主,这是尔雅通识的题?

儒家的形而上学观念是什么

《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儒家道德观有哪些表现形态?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甚至于诸子百家都没有把“道德”二字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在这个时期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就是怎样做一个人,做一个什么样人的观念。因此,出现在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只有君子、善人、仁人、大人、至人、圣人、真人、小人、恶人、坏人等这些具体的典型人物。

同情恻隐之心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关系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同情恻隐之心,去同情恻隐别人,别人也才会在你困难时同情你,帮助你,根据这种对等原则,才可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如果是没有这种同情恻隐之心,从不关心别人,别人又怎么会来关心你呢?羞耻憎恶之心是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羞耻憎恶之心,羞耻于去伤人害人做坏事,你才会选择一种最好的行为方式去与别人交往,才不至于引起别人的误解而导致交往不成或事情办不成。

如果是没有这种羞耻憎恶之心,就会胡作非为,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破裂。谦让之心是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谦让之心,才会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如果是没有这种谦让之心,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视社会行为规范不顾,视国家法律法规不顾,只会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是非辨别之心是开启智慧的开端,因为你只有具备了这种是非辨别之心,才能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能分清善恶,才不至于舍善追恶,舍本逐末。若是没有这种是非辨别之心,你就会没有智慧,你就会轻易相信别人而上当受骗。

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理论。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至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儒家的最高理想。

(三)儒家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

“天下为公”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理想。“天下为公”意思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使百姓得到幸福。

“天下为公”的道德伦理思想,是孔子以来无数志士仁人追求的崇高理想,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追求的崇高理想。孔子是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最受推崇的伟大思想家,其影响已远超出中华民族的范围。因此,“天下为公”的思想也具有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无疑也是在继承了包括“天下为公”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之上提出来的。所以,我们公务员一定要树立“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

我们公务员要深刻理解天下为公的思想,要牢记这些警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树立远大理想,并打造良好道德。

中国儒学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是什么?

中国儒学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是:

1、先秦儒学: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孔子提出“克已护复礼”,即恢复西周的封建礼制。儒家经典《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理论就是对内圣外王的阐述。内圣就是仁学体系,外王就是礼法体系。这是儒家的伦理政治的社会最高理想。

2、两汉儒学:

两汉时期儒家主张帝国大一统,强调封建君臣礼制,正好符合了汉帝国的需要,因而儒家在汉初众多的思想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汉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这也是历史的客观原因。当时的儒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公孙弘等。

3、宋明儒学:

在东汉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千年的发展,儒释道,三家,不断斗争和融合,最终创新出了儒家新的形态,叫理学。理学主要是程朱理学,开创于北宋的周敦颐、邵雍等,中间经过张载、程颐、程颢的发展,最终完成于南宋的朱熹。

4、近代儒学:

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批判继承的发展,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