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

1、正规揖礼:女子右手压左手,男子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手掌上,

儒家如何行礼

分很多种礼的,有平辈间的,也有晚辈给长辈的,有学生给老师的,有官职低的给官职高的。

一般平辈之间的是,双手合实,高举过头,保持在头顶上方位置,九十度鞠躬。

其他的,你去找汉代礼仪,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儒家的“手礼”叫什么礼?

不是特别清楚,你看看这篇文章,哪个比较合适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华夏传统交手礼

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 礼名 动作 适用范围 礼义

拱手礼 胸前拱手,后收,前推 日常礼仪 恭敬,接受,礼让

揖 礼 曲臂,抱手,躬身 常规礼仪 恭敬,给予,接受

一拜礼 臂,拢手,躬身30度 初相见,敬长 恭敬,接受,给予

两拜礼 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 常规大礼 恭敬,接受,报答

三拜礼 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 敬天地祖师国 恭敬,接受,报答

叩首礼 踞坐至地,拜,叩首 特定大礼 恭敬,接受,报答

执手礼 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 行于长幼之间 父慈子孝,师道生尊

交手礼 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 代孔夫子还礼 推让,给予,示之

鞠躬礼 垂手,躬身,可深可浅 通行礼仪 谦恭,接受,礼让

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 诚意正心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10、附手礼

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 行大礼前站姿,升国旗站姿。表示诚意正心。 握手、挥手、摆手、招手、拥抱、起身、鼓掌、点头、躬身、应答、微笑、示请、示让,也是礼仪,属于“仪”、“貌”的范畴。 以上礼仪动作看似复杂,而平常只用朋友间平等对等的拱手礼和敬长的一拜礼。对方怎么行,自己怎么还,很简单。 礼的规则是有来有往,双向对等、有序有位。对方行礼,必须还礼。无论地位多高,辈份多长,都要还礼,否则就是失礼和无礼。应答、点头、躬身,都是还礼。 给天地祖先先师行礼,天地祖先先师不还礼。因为他们一直在对我们“施礼”,我们只是在还礼,报答。 礼仪动作根据礼仪的两个基本价值规则和礼义而生而定。以上只是基本规范。礼仪动作可以有变化。各地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礼仪动作也有差异。有基本定式,又有不同,才能区别,才能适宜。日本、韩国、其它儒教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保留有儒教文化传统,都是儒教文化的支脉。按自己的传统行礼,这样就有别有位了,适宜了。中国大陆地区,礼仪被君权弄到极端,如今业已中断,要回到周礼的本原,结合西方文化的成果,制定礼仪,接通古今中外。各地实行起来还可以有差别。 新礼继承古礼,礼仪动作拉开人的距离,使互敬。同时发展变化,顺应人心,拉近人的距离,增加“执手”礼,使互爱。通两得中合宜。 礼仪动作一改卑下之相,乾德刚毅正大,坤德典雅尊贵。行礼人乾坤合德。

总结

礼的内在规则:施报双向,平等对等,有序有位。 礼的功用是:礼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圣。礼生之敬,可移于工作、学习、待人,敬业、敬事、敬人、受敬,人是一流人。人失去了礼仪、仪式,也就没有了敬,凡事皆不敬,成了二流三流人。祖先的礼仪动作,先使人生敬。握手只能生情,不能生敬。 升人品,提国格,非礼不能。 礼以直道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 施(始)的规则:卑己尊人,行敬让之道。 报的规则:以直道相报,来而有往,投桃报李。可以重报,投我木桃,报以琼瑶。不可以反报,不可以轻报,不可以不报。 知礼者知理,有礼者有理,合礼就是合理。 礼自心生,礼由己发。 “克己”与“由己”相结合。“复礼”与“为仁”相结合。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在现代如何践行儒家的礼?

在现在的社会里讲究的是什么?为人处世要讲诚信,跟别人交往要注意礼貌,在家要孝敬父母。这都是儒家的礼仪规范!在现代社会里,如何践行儒家的礼仪规范呢?

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上大学,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礼貌。掉了铅笔别人给你拾起来,你要说谢谢,这都是幼儿园就教育的事情了。这不是一个小事情,是关系到人与人交往的问题,因为你的不注意,可能会导致你与周围人的关系不大和谐。尤其是弱势你的错,你在找理由辩解,那么,你就会在周围人那里树立起一堵高墙,这堵墙你未必看得见,但您能真实地感受到!

其次就是交往的时候要真诚!不以诚待人,一时可以,很快就会被人发现了。这就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人与人的交往一定要真心实意!我大学里一个舍友,经常找我们借钱,我也借给他钱了,好像是几百元!大二的时候借的,到了大三下半学期才要回来!我们宿舍基本上就不跟他说话,我跟他说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谈还钱的事情。去年还找过我,我直接拒绝了,这样的人,不交往也罢!

第三个就是孝顺!孝顺孝顺,以顺为孝。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可以更好的跟家人相处。要是你没事就跟你爸妈犟嘴,你觉得是你痛快了?还是你的父母痛快了?还是你们都痛快了?应该是你们都不痛快了吧?顺着父母说,你又不会丢失任何东西,你说是不是?你顺着他们,他们还高兴!这也说明,你已经长大了,不需要通过否定父母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古代的老莱娱亲就是这样的!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都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只是有时我们没有发现而已,当然,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希望我们的同事关系和谐,家庭幸福,父母健康,万事如意!

儒家礼制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天下杂文-礼制政事--儒家礼治思想的内容

礼治是指统治者依照"礼"所确定的社会等级次序关系和名分规定来治理国家。儒家否认社会是公平的,"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他们认为人有智愚之别,应有贵贱上下之分,而贵贱上下决定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行为。如何维持这个不公平社会的秩序呢?这就要适用"礼","礼"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首要准则,社会中人们的各种关系都要依靠"礼"来理顺,处理各种事情和判断是非也都要以"礼"为准则。安于现状,老老实实依"礼"而为,即为沐浴圣化之顺民,如稍有"非分之想",则为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就会受到"刑"乃至族规家法严厉的惩罚。

儒家的礼治理论在最开始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直到汉朝时大儒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儒学才从诸子百家的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董仲舒推崇"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即先用"礼"对民众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刑是"礼"的补充,是实现"礼"的工具。儒家礼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调宗法伦理观念。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宗法伦理思想,这是"礼"的核心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关系是皇权统治中的大伦。在宗法制度中,君臣、上下、长幼、贵贱都有明确的界限和等级秩序。礼治就是借"亲亲"、"尊尊"之规则,来维护以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和以君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不然,就是大逆不道。向臣民灌输宗法伦理观念有助于臣民接受家长式的统治,使他们安于现状,老老实实做忠君、尊父、顺夫的顺民,而不敢、不想、也不愿改变现有的不平等的社会秩序,从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达到天下长治久安的目的。

2.宣扬"性善论"。《三字经》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性善论"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依靠道德来对权力进行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沐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

3.主张贤人治国。礼治的理想政治模式是"贤人政治",所谓贤人就是统治者,皇帝为真龙、为真命天子,是上天派下来的圣人,其责任是确立"道"和"替天行道",即实施礼治。雷霆雨露皆为天恩,统治者的话就是金口玉言,天子是不会错的,臣民要听从天子和贤人的教诲,徇礼守法,安居乐业。

概言之,儒家的礼治思想就是: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在社会上的贵贱和在家族中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差异是天生的、是生来就注定的,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必须符合他们的身份和政治、社会地位,不得有丝毫的僭越。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礼",不同的行为规范。人人要徇礼守法,遵循固有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社会规范,便可维持理想的社会秩序,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