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恶苗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带菌种子,其次是病稻草。种子萌发后,病菌就从秧苗的芽鞘、根和根冠或伤口侵入,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会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带病的秧苗移栽后,引起稻苗发病;同时,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可进行再次侵染,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形成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2、高温为水稻恶苗病发生创造条件。这种病害的病菌喜欢高温,高温对水稻恶苗病病菌繁殖、侵染及发生极为有利。土温在30-35℃时病苗出现最多,25℃时病苗出现少,种子和秧苗有外伤时,有利于病菌侵入。

3、在相同条件下,种子带菌率极高,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粳稻发病明显重于籼稻,不同品种的平均病株率0.07%-2.8%之间。

4、水稻恶苗病病原菌属子囊菌。播前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水稻收割机械化程度极高,收获后秸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病残体上病菌在田间和种子上的积累。

水稻恶苗病致病机理是什么

水稻恶苗病属真菌性病害,从秧苗到抽穗都有发生。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病,发病后秧苗徒长,不能抽穗或抽穗不正常,产量损失很大。主要表现为病谷播后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时病苗比正常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可见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大田发病主要表现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露于叶鞘之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根,分蘖较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还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当湿度大时,枯死植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可见黑色小点,即病菌子囊壳。大田发病较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病轻的不表现症状,但谷粒内部已有菌丝潜伏,常作为传染源传染给下一代。

在传染源上,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恶苗病发生的初传染源。在浸种时,带菌种子上的分生孢子可传染给无病种子;到了秧田,发病较重的会引起苗枯,死苗上又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健苗,引起再传染。带菌秧定植后,菌丝体遇适宜条件可扩展到整株,剌激茎叶徒长。在抽穗扬花期,病菌传播到花器上,侵入颖片和胚乳内,造成秕谷和畸形,在颖片合缝处产生淡红色粉霉。病菌入侵较晚的,谷粒不表现症状,但菌丝已侵入内部使种子带菌,如果收割时病种子不加去除,也会使健康种子带菌。

一般来说,当土温在30-35℃时,病菌较容易侵入伤口,有利于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在育秧模式上,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在栽培措施上,增施氮肥和施用未腐熟有机肥会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在品种的选择上,糯稻比粳稻发病较轻。

水稻恶苗病是什么?

恶苗病又称为徒长病,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随着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近几年因各种原因,恶苗病在部分地区又有回升。

症状

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均可发病。苗期发病与种子带菌有直接关系。重病种多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即死亡;轻病种发芽后,植株细长,叶狭根少,全株淡黄绿色,部分病苗移栽前后死亡。枯死苗上有淡红色或白色霉状物,本田内病株表现为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有不定根,剖开病茎,内有白色丝状菌丝。本田期非徒长型病株也常见到。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地上部茎节长出倒根,病株不抽穗。枯死病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轻病株可抽穗,穗短而小,籽粒不实。稻粒感病,严重者变褐不饱满,或在颖壳上产生红色霉层,轻病者仅谷粒基部或尖端变褐,外观正常,但带病菌。

病原

有性世代为Gibberella fujikuroi(Sawada)Wollenw.,无性世代为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为真菌,属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恶苗病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在25℃的水滴中,经5~6小时即可萌发,子囊壳形成最适温度为26℃,子囊孢子在25~26℃时,经5小时大多可萌发。病菌侵染寄主以35℃最适,在31℃时,诱发徒长最明显。

发病特点

该病以菌丝和分生孢子主要在种子内外越冬,其次是带菌稻草。病菌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而在潮湿的土面或土中存活极少。病谷所长出的幼苗均为感病株,重者枯死,轻者病菌在植株体内半系统扩展(不扩展到花器),刺激植株徒长。在田间病株产生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再侵染。抽穗扬花期,分生孢子传播至花器上,导致种子带菌。

此病为高温病害。当土温在30~35℃时,适宜幼苗发病。土温在25℃以下,植株感病后,不表现症状。移栽时,高温或中午阳光猛烈,发病多。伤口是病菌侵染重要途径,种子受机械损伤或秧苗根部受伤,多易发病。一般旱秧比水秧发病重。中午移栽比早晚或雨天移栽发病多;增施氮肥有刺激病情发展趋势。此病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种子田。常发病区可到无病区调种。

(2)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可选用2%福尔马林闷种3小时(事后用清水冲洗)或1%石灰水浸种24小时;其他药剂还有:线菌清每包15克,加清水8千克,浸种6千克,浸24小时;25%溴硝醇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35%恶苗灵200倍液浸种48~72小时;50%多菌灵用种子重量的0.2%浸种48小时或强氯精10克对水3~5千克,浸4~5千克种子,先用清水浸种12小时,再按以上比例浸种72小时。

水稻得了恶苗病与卖种子的有关系吗?

水稻恶苗病又称白秆病,是水稻种植中常见的病害,那么大家知道水稻恶苗病有什么症状吗?知道怎么防治吗?不知道没有关系,接下来就由小编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下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帮助大家更好的种植水稻。

一、水稻恶苗病的症状:

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是引起苗期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的幼苗不久就死亡。轻病种子长出的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剥开病菌,内有白色菌丝,待病茎烂后,表面产生白色或粉红霉层,后期病部散生或群生黑色小点。病珠分蘖少或不分蘖,叶片、叶鞘、节间变细长,一般病珠后期多数枯死,少数不能抽穗,有的虽能抽穗结实,但穗小粒小或籽粒不饱满。

二、水稻恶苗病的发生规律:

水稻恶苗病的病菌随谷粒和稻草越冬。带菌种子和病稻草是该病的初侵染源。浸种时带菌种子可污染无病种子而传染。病菌从秧苗的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徒长,严重的引起苗枯,病苗上产生的病菌传播到健苗,引起再侵染。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土温30-50℃时易发病,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旱育秧较水育秧发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发展,使用未腐熟有机肥发病重。一般晚稻发病重于早稻,籼稻较粳稻发病重,糯稻发病轻。

三、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方法:

(一) 农业防治

1、 建立无病留种田,抗病品种。

2、 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芽要尽可能避免伤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 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4、后期适当的追施点沃叶水溶肥。

(二) 药剂防治

1、 严格把好种子消毒处理关。可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种子2-3次,或用35%恶霉灵胶悬剂200-250倍液浸种3-5天,早晚各搅拌一次,浸种后带药直播或催芽,或用25%咪鲜胺乳油3000倍液浸种72小时。

2、 喷雾防治。发病初期用50%威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

水稻秧苗疯长、不分蘖,这是什么病害?如何防治?

(1)水稻恶苗病。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水稻恶苗病的病菌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次年使用了带病的种子或稻草,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繁殖,从秧苗的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徒长。发病秧苗常枯萎死亡。未枯死的病苗为淡黄绿色,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1/3左右;根部发育不良,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带病的秧苗移栽后,把病菌带到大田,引起稻苗发病。当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循环侵染,危害水稻。病菌易从伤口侵入,受机械损伤的稻种或根部受伤较重的秧苗,都易感染发病。旱育秧发病常比水育秧重。

防治水稻恶苗病重点放在种子的处理上。防治方法有①选用无病的种子留种。这是比较可靠而最有效的方法。②严格消毒种子。用强氯精浸种、50%的多菌灵100克,加水50千克浸种;或35%的恶苗灵120克,加水50千克浸种;或3%的生石灰水浸种48小时。药液浸种必须注意的是,液面一定要高出种子层面15~20厘米,供种子吸收。同时,在浸种过程中,药液面保持静止状态,中途不能搅拌,也不能重复使用,以保证闷死病菌。③不管是在秧田还是大田里,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防止扩大侵染。④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能随便乱扔,也不能堆放在田边地头,不能作种子催芽的覆盖物,不能用来捆扎秧把,可集中高温堆沤,严重的用火烧。⑤育秧田用水稻吨田宝浸种或苗期叶面喷施。

(2)水稻赤枯病。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俗称红僵苗、铁锈病。近年来该病在各地发生加重,一般受害田减产1~2成。

该病一般在秧苗移栽后10~15天开始发生,病程短的1个月左右,长的达2个月。症状为秧苗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生长不良,僵苗不发,甚至发生死苗。病株地上部分矮小,分蘖减少或不分蘖。开始时叶色浓绿,以后下部叶片沿中脉出现赤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致使整张叶片干枯、变焦,远望像“火烧田”。稻根开始为深褐色,后变黑、腐烂发臭。

引发赤枯病的原因:一是施用生肥过多,稻苗根系中毒;二是土壤严重缺少磷、钾、锌,稻株营养失调;三是长期深水灌溉,耕层糊烂,根不下扎,土壤缺氧;四是土壤瘠薄,冷、板、瘦,致使水稻根系发育不良。

防治措施:①见病后立即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每亩用30~45毫升,对水15~20千克,同时每亩施硫酸锌1千克,降解有毒物质,增强根系活力,促进秧苗转化恢复正常。②增施磷钾锌肥。缺磷的每亩施过磷酸钙25千克,缺钾的每亩施氯化钾或硫酸钾10千克,缺锌的每亩施硫酸锌1千克。提倡基施磷钾锌肥,因为赤枯病大多数发生在苗期,基施效果好。也可以在见病后追施。③排水露田,透气增氧。如果稻田浮泥深,冒气泡,有臭味,应及时排水,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秧苗新根发生。④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施用。⑤大力推行秸秆还田。

(3)缺锌。水稻秧苗移栽后迟迟不发棵,甚至不返青,或返青后不分蘖以至萎缩,群众一般称之为“坐兜”。“坐兜”田大多出现于低洼阴湿地块和冷、烂、瘦田,但有时肥田也发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缺锌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水稻“坐兜”症状表现为稻株基部叶子的叶尖干枯,在叶片的中段出现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不规则斑块,并从老叶逐渐向上部邻近叶片发展。病情严重时,老叶上的锈斑扩大成片,呈条状,出叶速度显著减慢,新出叶叶片变小,褪绿发白,植株矮缩,叶色褪淡。

容易出现缺锌症状的土壤主要有:比较肥沃的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或大量施用绿肥的石灰性水稻土容易发生缺锌现象;强烈淋溶的酸性土壤,尤其以沙质土中含锌量较少,易出现缺锌现象;以前不显缺锌的不平地块,在近几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中进行大面积土地平整时,丧失表土较多的土壤和温度较低的冷浸田也易发生缺锌现象;通过多年的增磷补钾后,有效磷含量高的土壤,大量施用氮肥会使作物需锌量增加,易引起缺锌。

缺锌可导致作物产量及品质的下降,必须及时补锌。但土壤中锌含量过多也会导致农作物中毒。因此,对缺锌田块补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施用量和浓度,否则,会矫枉过正,适得其反。

正确的施锌方法是:在确诊为秧苗缺锌“坐兜”时,用0.1%~0.3%的硫酸锌溶液,对发病稻苗连续喷2~3次,每次间隔7天;也可每亩用硫酸锌1~1.5千克,拌干细土后均匀撒于田面,并人工耕田1次。

(4)药害。水稻胺苯磺隆药害的症状表现为:受害较轻的,水稻植株矮化,叶色发黄,分蘖减少;药害严重田块水稻根系发黑,且有恶臭,前期无新根产生,后期少量新根伸出后平展,不下扎,且生根部位上移,叶片从先出叶开始死亡,先是发黄,再是变黑枯,心叶叶色淡黄、僵滞。解决办法有:①叶面喷施通用型水稻吨田宝,促进水稻分生新鲜的侧根,降解有毒物质,增强根系活力,恢复水稻的生机,促进秧苗转化。②增施磷钾锌肥。③排水露田,透气增氧。营造适合于水稻恢复生长的养分、氧气和水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