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金良守:“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法捷耶夫:“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n

16位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16位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前不久,人民教育出版社新出的语文教材中,删减了一些鲁迅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争议。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社新版)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不见了,只保留其《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与此同时,增加了梁实秋等人的作品。这一调整,引发读者广泛争论。有人直言“鲁迅作品是鸡肋”,更激怒一些热爱鲁迅作品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术界、教育界都在议论此事。

那么,名人是怎样评价鲁迅的呢?

***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郁达夫在鲁迅病逝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郁达夫评价鲁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

郭沫若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茅盾说,要冒郑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叶圣陶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说,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老舍说,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蔡元培说,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鲁迅病逝后)

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在小说方面,……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

瞿秋白说,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叛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

冯雪峰也曾说过,鲁迅的文学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学所培植的,但他的思想和作品又无不浸润着中国民族的长久传统,他用民主革命的理性光辉,去照亮中国的传统文化。

林贤治说,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与我们可以因它而深刻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意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的追随者的精神的火花。

钱理群说,在四五十年代占据支配地位的 *** 对鲁迅的经典评价中,可以看出一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趋向,即注重鲁迅结论的正确,不注重鲁迅在得出正确结论之前探索的曲折与痛苦;注重鲁迅行动的坚决、勇敢,不注重鲁迅在坚决、勇敢行为之前的犹豫与彷徨;注重鲁迅对民族的忠诚与热忱,不注重鲁迅对民族的失望,对民族弱点的憎恨,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与斗争。

法捷耶夫在《论鲁迅》中说:“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美国女作家史特莱沫在她的回忆录《鲁迅具有“天才”的稀有品格》中,写道:“在他的一生的最后的几个月里,他的夫人和朋友曾劝他出国,但他总是不肯离开中国。他说,他不能在中国这种危急的历史关头离开。他知道他自己病已很深,可是他不能离开他所爱的这片国土。他说中国需要每一个人。我们回答他说,除非他出去休息一年,否则他是不能帮助中国了。但是他希望能够好起来,而他这人是很执拗的。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执笔的战斗者,他是天才,但这天才太执拗了。也许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他情愿死在自己的国土上。”

何满子说,不论当代人对鲁迅作了多么高的评价,未来的历史家对鲁迅的评价将比今人高得多。

何满子说,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归根究底是由于其能创造文化的文明。一切震慑人群的事功都只是暂时的,战争杀伐,王朝兴废,乃至制度更迭,受惠或受害只限于一时,数十年或数百年,只是无限时序中的一瞬,而文化和文明的伟大创造则是历久不衰乃至是永恒的。谁记得神圣罗马皇帝?但人们永远讴歌但丁的《神曲》;谁记得詹姆斯一世或伊利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亚却永远是英国人的骄傲;谁记得魏玛大公和维也纳神圣同盟的各国帝王们?但歌德却光辉奕世。一些英雄攫取了权力,主宰了世界,即使他们干的尽是好事,蒙益的也只是同代人或延泽若干年,何况这类角色的负作用往往甚于其所产生的正面功勋;有些所谓业迹还都是同伙人或党羽以及盲从者们鼓吹出来的虚美之辞,还须经过后世的考验。惟有文化和文明的创造者,即罗曼·罗兰所说的“以心而伟大的英雄”才是推进文明延泽永世的。尤其因为,那些以事功享名的人物不是一个人的能耐,都必须众人的参与,而且他们在建成事功后必十百倍地取得报偿;只有“以心而伟大的英雄” 才是独立的创造,他们只有奉献,没有夺取,终生如鲁迅所说的吃草挤奶。因此,历时越久,未来的人更能认知其伟大。因此,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完)

(注:以上摘自百度、搜狗等网站里名人评价鲁迅的部分言论。恕未能一一核实,仅供大家参考)。

名人对鲁迅的赞誉

1、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2、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3、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扩展资料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鲁迅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中性评价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王蒙(共和国前任文化部长,当代著名作家):“我们的作家都像鲁迅一样就太好了么?完全不见得。文坛上有一个鲁迅那是非常伟大的事。如果有五十个鲁迅呢?我的天!”
夏志清(美籍华人,著名文学史家):“大体上来说,鲁迅为其时代所摆布,而不能算是他那个时代的导师和讽刺家。”
负面评价
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
蒋梦麟(北京大学前任校长,现代教育家):“我所知道他的早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都只为了好玩,舞文弄墨,对旧礼教和社会现状挖苦讽刺一番,以逞一己之快。”
王朔(当代作家):“我从来没有觉得鲁迅的小说写的好,他的小说写的过于沉闷。鲁迅那种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发轫期尚未完全脱离文言文影响的白话文字也有些疙疙瘩瘩,读起来总有些含混。”
苏雪林(现代作家):“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人格的卑污,尤出人意外,简直连起码的‘人’的资格还够不着。但他的党羽和左派文人竟将他夸张成为空前绝后的圣人,好像孔子、释迦、基督都比他不上。青年信以为真,读其书而慕其人,受他的病态心理的陶冶,卑污人格的感化,个个都变成鲁迅,那还了得?”

中外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最好是一些外国名人的评价

毛泽东: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蔡元培: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鲁迅病逝后)
李敖在接受访谈时曾说:
我觉得鲁迅在大陆过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大家觉得鲁迅杂文犀利,其实不好.……我觉得鲁迅被过分高估了.连他弟弟周作人也这样讲,他说鲁迅可能本人不愿意这样被高估.高估不在鲁迅,而是证明你高估他的人,你的水平出了问题

王朔:各界人士对他的颂扬,有时到了妨碍我们自由呼吸的地步.我不相信他如此完美,没有这样的人,既然大家载来越严厉地互相对待,他也不该例外.他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

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

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在小说方面,……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别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1.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2.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3.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4.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5.郭沫若说: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众取。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李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

6.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日录,大概就没人政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还不是对普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7.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