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被人称做评剧皇后。她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什么人,只要给她指出缺点,她都非常高兴;

2、吴晗在清华大学时,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因没有钱,就赶写出一篇《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事》换取10元稿酬,买这部书。但他对自己写的这篇文章不太满意,在与老师的信中说,在暑假中仓促草成,本不想发表,因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一时凑不齐钱,所以只能送与本校周刊,拿到10块钱。这件事吴晗深引

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有哪些?

1、中国-思想家-许衡

许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一年夏天,许衡与很多人一起逃难。在经过河阳时,由于长途跋涉,加之天气炎热,所有人都感到饥渴难耐。

这时,有人突然发现道路附近刚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梨树上结满了清甜的梨子。于是,大家都你争我抢地爬上树去摘梨来吃,唯独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于树下不为所动。

众人觉得奇怪,有人便问许衡:“你为何不去摘个梨来解解渴呢?”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问的人不禁笑了,说:“现在时局如此之乱,大家都各自逃难,眼前的这棵梨树的主人早就不在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许衡说;“梨树失去了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许衡始终没有摘梨。

混乱的局势中,平日约束、规范众人行为的制度在饥渴面前失去了效用。许衡因心中有“主”则能无动于衷。在许衡心目中的这个“主”就是自律。有了自律,才能在没有纪律约束的情况下亦能牢牢把握住自己。

2、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

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3、明代-大学士-徐溥

少年时代的徐溥性格沉稳,举止老成,他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一次塾师发现他常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本本看,以为是小孩子的玩物,等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他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由此对他十分赞赏。

徐溥还效仿古人,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分别贮藏黑豆和黄豆。每当心中产生一个善念,或是说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黄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他就不断地深刻反省并激励自己。渐渐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厉,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黄豆越积越多,相较之下黑豆渐渐显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来为官,一直都还保留着这一习惯。

凭着这种持久的约束和激励,他不断地修炼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后来终于成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名臣。徐溥对自己行为的高标准约束显示了他强烈的自律意识,即使是在个人独处时,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它能让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的时候仍然能够不被外物所左右,而是丝毫不放松自我监督的力度,谨慎自觉地按照一贯的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如既往地保持道德自觉。

4、汉朝-儒学大师-孙敬

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深夜,因为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每当自己昏昏欲睡,头垂到一定的时候头发就会被拉得很痛,从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5、战国--政治家--苏秦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

居里夫人、爱迪生、张海迪、牛根生、史蒂芬·霍金…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太多了。自律的名人典型事例: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期间,她的学业成绩总是第一名。在大学毕业前夕,她得知自己身患重病,但她仍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刻苦学习,最终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爱因斯坦:他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但在他青少年时期,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童,贪玩成性,不爱学习,不讲卫生,不爱劳动。

名人自律自觉的事例

自律故事

1.白玉霜是著名评剧演员,演技很高,被人称做“评剧皇后”。

她为了做到自知、自律,不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冬,一有时间就去练功,练嗓子。

有人对她说:“你已成名了,干嘛还这么苦练?”她笑笑说:“戏是无止境的。”并且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管什么人,只要给她指出缺点,她都非常高兴。

2.吴晗在清华大学时,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因没有钱,就赶写了一篇《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事》换取了10元稿酬,买了这部书。

但他对自己写的这篇文章不太满意,在与老师的信中说:“在暑假中仓促草成,本不想发表,因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一时凑不齐钱,所以只能送与本校周刊,拿到了10块钱,大概可买一部了。”这件事吴晗深引以为疚,第二年为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补记,进一步为这篇文章匡正与补缺,使自己的观点趋于完善。

3.张伯苓长期任南开大学校长,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学生手指被熏得焦黄,便指着他说:“你看,把手指熏得那么黄,吸烟对青年人身体有害,你应该戒掉它!”但这位学生反唇相讥:“你不也吸烟吗?怎么说我呢?”当下张伯苓将自己所存吕宋烟全数拿出来,当众销毁,并表示再不吸烟,果真如此,张伯苓再没吸过烟。

名人的自律例子有哪些?

1、屈原屈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2、吃辣椒驱寒读书的鲁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的欧阳修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4、盛情难却的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5、天知地知神知的杨震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