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乐以前,在政治上,建藩初期,王府不仅有相傅,而且武臣由勋臣担任,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王府官可兼行省参政,为地方行政首长,也可兼都指挥使,掌地方兵权。

2、经济上,藩王不仅终身有俸禄,而且待遇很优厚。岁禄单是米一项,即达5万石,是正一品大臣的50倍。此外,还有册封、宫室、婚姻、丧葬等费用,并给予厨役、斋郎、铺陈等杂役人员。

3、永乐帝即位后,鉴于前朝之失,对控制藩王极为重视,或以谋反等罪名,分别削去他们的封爵、属官、护卫,取消统领驻军的权力,

4、

明朝的藩王制度

宗室制度
编辑
皇子
据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4]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皇女
明制,乃定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馀递减有差。郡主以下,恩礼既杀,无足书者。
俸禄
亲王(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亲王爵位)
郡王(亲王之长子世袭亲王,余子皆封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之长子世袭郡王,余子皆封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皆封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5] (辅国将军之子皆封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之子皆封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之子皆封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所有儿子都世袭奉国中尉,不分长子、余子)
洪武九年定诸王公主岁供之数:
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
靖江王,米二万石,钞万贯,馀物半亲王,马料草二十匹。
公主未受封者,紵丝、纱、罗各十匹,绢、冬夏布各三十匹,绵二百两;已受封,赐庄田一所,岁收粮千五百石,钞二千贯。
亲王子未受封,视公主;女未受封者半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十匹,紵丝五十匹,纱、罗减紵丝之半,绢、冬夏布各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钞千四百贯,其缎匹于所在亲王国造给。
皇太子之次嫡子并庶子,既封郡王,必俟出阁然后岁赐,与亲王子已封郡王者同。女俟及嫁,与亲王女已嫁者同。
凡亲王世子,与已封郡王同,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者,半始封郡王。女已封县主及已嫁者,米五百石,钞五百贯,馀物半亲王女已受封者。郡王诸子年十五,各赐田六十顷,除租税为永业,其所生子世守之,后乃令止给禄米。
洪武二十八年诏以官吏军士俸给弥广,量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乃更定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自后为永制。
宗室有罪革爵者曰庶人。英宗初,颇给以粮。嘉靖中,月支米六石。万历中减至二石或一石。 [4]
袭爵
明制,
亲王的嫡长子封为世子(可以世袭亲王),长孙封世孙(可以世袭亲王)亲王的其余各子封郡王(降一等)。
郡王的嫡长子封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封镇国将军(降一等);滥妾所生之子,降二等为辅国将军的。
镇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的 所有儿子,降一等,皆封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的 所有儿子,皆封奉国中尉,以此爵位 世袭罔替。
自奉国中尉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限制继承。亲王由旁支入继者,取消旁推之恩,原为郡王者,除嫡长子外,其余各子仍袭镇国将军爵位,不得进封郡王;镇国将军入继者,其余各子仍袭辅国将军爵位。此外,由郡王入继者,原郡封再袭之例也被取消。
终明世,共有八十七亲王(含靖江王)。其中明太祖封二十五王(一王后为帝系,七王被废或自尽、两王绝嗣),明兴宗封四王(一王为追封,三王被废),明惠宗封一王(南明追封),明成祖封二王(废一王),明仁宗封九王(追封一王,绝嗣四王,废一王),明宣宗封一王(后即位为明代宗),明英宗封七王(废一王、绝嗣三王),明宪宗封九王(绝嗣六王),明孝宗封一王(追封),明睿宗封一王(追封),明世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穆宗,追封四王),明穆宗封二王(追封一王),明神宗封七王(追封三王),明光宗封六王(一王即位为明思宗,追封五王),明思宗封六王(追封四王)。 [6-8]
明朝共计实封亲王六十五位,追封亲王二十二位(指始封王而言,不包括世孙、世曾孙继位、或旁支入继后追赠父祖的亲王)。实封亲王中,十六位亲王因事被废、除封(晋王、周王、代王、岷王重新复封,齐王、谷王复而再废。岷、荆、唐府有亲王因事被废,由世子或旁支继位,因未除封而未计入),十五位亲王因绝嗣而除封。至崇祯朝明亡,共计有亲王三十四位。南明三帝及监国鲁王实封三王、追封七王、赠封(郡王死后加封亲王)一王。
明代各王府先后封924位郡王 [9] ,其中秦府封15郡王(南明另封1郡王),晋府封28郡王,燕府封1郡王(后升为亲王),周府封75郡王,楚府封20郡王(南明封1王),齐府封3郡王(后均废为庶人),鲁府封23郡王,蜀府封21郡王,代府封29郡王,肃府封10郡王,辽府封24郡王,庆府封20郡王,宁府封11郡王,岷府封27郡王,谷府封1郡王(后废为庶人),韩府封36郡王,沈府封28郡王,唐府封19郡王,伊府封8郡王,汉府封8郡王(后均废为庶人),赵府封17郡王,郑府封15郡王,襄府封13郡王,荆府封14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德府封19郡王,崇府封7郡王,吉府封7郡王,淮府封17郡王,徽府封24郡王,益府封40郡王,衡府封14郡王,荣府封8郡王,潞府封1郡王,福府封2郡王,桂府封2郡王。潭、湘、安、郢、梁、秀、兴、岐、雍、寿、汝、泾、景、瑞、惠等府仅传一世,未分封郡王 [8] 。
行辈
明太祖二十六子,八子赵王朱杞早夭,二十六子朱楠幼殇未封。为其余二十四子及靖江王各拟二十字。宗室命名以上一字为据,而下一字起五行偏旁,以五行相生之火、土、金、水、木为序(明太祖各子已取木字旁名)。靖江王为明太祖从孙辈,故同其孙辈取火字旁名,初名为朱炜;后朱元璋将其改名为守谦,并令靖江王府后代命名不拘五行之例。 [10-13]
这是说,明太祖给每个儿子二十个排辈字(实际是一首五绝),然后按照五行相生的规则起名。这个世系从朱元璋的孙辈开始排起, 而五行从儿子辈就开始算。朱元璋儿子的名字全部是木字旁的单名,孙辈则按字辈和五行取双名。比如明成祖叫朱棣,其燕王世系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按规定,朱棣的儿子必须是高字辈,木又生火,第三字便是火字旁,朱棣因此给儿子取名为朱高炽,朱高炽的儿子属“瞻”字辈,火又生土,需用土字旁的字,所以宣德皇帝叫朱瞻基。
------------------------来自百度百科
除此以外,明朝藩王除了皇帝生日及少数几个节日或者战乱原因外,平时不得踏出封地一步,否则就会被处以死刑。

明代的藩王制度这么坑,为什么官员和皇帝都不敢触碰这项制度呢?

对于封建皇权来说几个藩王算什么,充其量也只是臣子,没有什么不敢碰的。

朱允炆(建文帝)上台后就在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协助下实行削藩,而以藩王身份靖难成功的朱棣(永乐帝)坐上皇位后也实行削藩,后续的明朝君主对于绝嗣的藩王(如徽王)或触犯律法的藩王(如辽王)实行除爵除国,不再实行过继宗亲以承王爵的制度了。

尤其是儒家道德体系经过“仁宣之治”已经建立起来了,文人开始再次登上舞台,文治的理念再一次实现,所以藩王制不是明朝皇帝和大臣敢不敢碰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碰的问题!

站在明朝皇帝的角度,这些藩王和皇室(朱棣一脉)虽然血亲已经疏远,但毕竟都是老朱的直系后代,血液里还流畅着老朱的基因,多少还是要给一点脸面的;皇室没有近邻也不需要近邻,而远亲再怎么说也是亲,所以只要藩王不出格,保留他们的王爵享受荣华富贵有什么不可呢!

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为什么敢谋反?因为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洪武帝子孙,但他出格了,所以谋反失败后只能被削系,从此世间再也没有了宁藩。

那么,明朝建立后分封藩王的意图是什么呢?这还是嫡长子制度影响的!

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有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虽然身起微末,但这样的传统反而是他最看重的。皇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那么其他儿子也不能赶出皇宫和自己年轻时候一样去流浪,去做乞丐吧!

何况明朝建立初期,局势还不是稳定,所以分封诸子到各地为王,并保留一定的王府卫队,这样有利于大明朝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但继位的朱允炆却看到了皇权有旁落的危险,才会削藩!

朱棣作为藩王自然不服,一怒之下靖难成功,但为了防止再有类似的事情在自己的后世子孙中发生,面对自己的兄弟们,以保留爵位、废除军队的策略削弱藩王势力,加强皇室权威!

当然,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也是很大的!

明朝的藩王和汉代的藩王不一样(朱棣上台后制定的策略),虽然采取的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没有地方行政、经济大权,也不允许进入士农工商抢夺资源,所有的收入和开销只能是朝廷赐予的土地和赏赐,所以藩王能做的就是在家混吃、等死、生孩子。

这也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皇室血脉)被清廷抓住后,按理说永历帝朱由榔(皇室脉系)应该继续扛起大旗的,但隆武、绍武、鲁王等明朝宗系政权(非皇族一脉,都是王族)以为都是朱家子孙,并不愿意接受永历的旗号,尤其是绍武政权还和永历争夺正统之位,只能被清军各个击破!

明朝藩王制度弊端如此严重,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视而不见呢?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国祚276年。纵观历朝历代,大一统王朝中统治时间超过200年的,也仅仅是汉、唐、明、清四朝,由此可见明朝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朝代。

说起明朝,其藩王制度的弊端,在中后期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可谓是被很多人所诟病。

首先来说明朝藩王制度失败的这个锅,并不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背,应该是明成祖朱棣来背。因为明成祖对于藩王制度的改革,是明朝藩王成为什么也不干,就坐吃等死的根本原因所在。

众所周知明朝藩王制度是出了名的待遇好,不只是可以世袭罔替。就是普通宗室成员的待遇也很好。诸如洪武二十八年规定:亲王岁禄一万石,以下开始依次递减,减至奉国中尉也还有二百石。

当然相比于大家熟悉的藩王待遇,还有很多人下意识忽略了藩王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时代的藩王,笼统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燕王朱棣为代表的九大塞王,主要抵御北方边患,兵权相对来说大一些。二是其他分封于全国各地的藩王。

这些藩王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都拥有三护卫,也就是说他们拥有兵权。朱元璋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考虑,那便是以塞王以取代功臣镇守边境,避免出现唐朝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还有就是全国各地的藩王都拥有兵权,在危难时刻,可以起到供卫中央朝廷的作用。

所以说明太祖朱元璋设计的藩王制度,虽然藩王待遇很好,但必须要承担起供卫皇权的作用。并非是明成祖朱棣以后不干活,只是坐吃等死的藩王那般。

还有就是藩王有兵权,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提前预防?

其实认真来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的藩王虽然都有兵权,但对于中央朝廷来说根本没有威胁。可以说中央朝廷对于藩王有着碾压性的优势,不然燕王朱棣面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早就反了,何必又是送儿子当人质又是装疯卖傻才反呢?


只能说建文帝朱允炆的水平太差了,使燕王朱棣逆袭成功。所以很多人下意识认为明朝的藩王,对于中央朝廷威胁很大,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再来看看明朝藩王制度特色,是“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也就是说这些藩王手中只有一定的兵权,只负责统领军队,并没有领地和人口,更是不能干涉地方政事。

再对比一下西汉的分封,那些藩王是有着自己的领土,可以自置官属,自己铸钱,自己征收租赋,简直是国中之国。

可以说明太祖朱元璋借鉴了西汉的七王之乱,又参考了唐宋皇室孤立的情况。所以下定决心以藩王来供卫皇权,但害怕藩王威胁中央朝廷,所以对藩王的权力进行了诸多限制,使藩王不至于威胁到中央朝廷。

而且建文帝朱允炆就曾问过明太祖朱元璋如果藩王威胁朝廷这个问题,明太祖朱元璋问到朱允炆是什么想法,朱允炆的意思是先礼后兵,实在不行就削藩,朱元璋也同意了。自始至终爷孙两个都没有考虑过藩王兵权问题,中央朝廷好不好削的问题,说明当时藩王是威胁不到中央朝廷的。

明朝藩王多少年历史

明朝的藩王制度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在朱元璋时藩王只有五千到三万的王府卫兵并规定在外敌入侵时可以负责一切大小事务。第二阶段,在朱棣之后藩王只有一个显赫的身份和富贵并无实权。整个明王朝一代,朱元璋的子孙们封为亲王的83人,除了年幼殇亡未能确定封地共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五十个亲王府。封为郡王至奉国中尉的,则多得不可胜数。有明一代,在这五十个藩王府系中,除去无子除封,因罪夺爵者外,均延续至明朝灭亡。两百多年间,共册封亲王289位、靖江王11位。其中8位未就藩即薨逝,10位因罪被废,24位至明亡时的末王或被起义军所害、或不知所终,未能按明代亲王规制修建陵寝。还有一位兴献王,因为儿子朱厚熜入继大统,陵寝升格为皇陵。其余246位亲王、10位靖江王均建有各自的陵寝。现在只有位于桂林的靖江王墓10座保存比较完好。

明朝王室的分封制度?

明朝的藩王制度分为两个时期。第一阶段,在朱元璋时藩王只有五千到三万的王府卫兵并规定在外敌入侵时可以负责一切大小事务。第二阶段,在朱棣之后藩王只有一个显赫的身份和富贵并无实权。 明朝各藩王封地略述 晋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燕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北平,后为帝系,是为明成祖。 周王:明太祖子,初封为吴王,建国于浙江钱塘府,后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府。 楚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武昌府。 齐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青州,因罪被禁锢京师,不久即被正式废为庶人,取消齐王封爵,藩国也被废除。 鲁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山东兖州府。 蜀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四川成都府。 湘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后获罪削去湘王爵位,废除封国。 代王:明太祖子,初封为豫王,后改封为代王,建藩国于山西太原府。 肃王:明太祖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为肃王,初建藩国于平凉府,又就藩甘州府,后建藩国于甘肃兰州府。 辽王:明太祖子,初封为卫王,初建藩于辽宁广宁府,后建藩国于湖广荆州府。 庆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宁夏卫(今宁夏银川市)。 宁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大宁卫,后建藩国于江西南昌府。 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甘肃岷州府,后建藩国于湖广武冈府。 谷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在上谷宣府(今河北宣化县),后改建藩国于长沙。后阴谋政变,获罪削去谷王爵位,废除封国。 韩王:明太祖子,初建藩国于开源,后改建藩国于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县)。 沈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开源潞州府(今山西长治市)。 安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市)。 唐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河南南阳府。 郢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湖广安陆府。 伊王:明太祖子,建藩国于河南洛阳府,明世宗时削去伊王爵位,废除封国。 靖江王(明太祖朱元璋侄子):建藩国于广西桂林府
满意请采纳

明清藩王制度的区别是什么呢?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借鉴了唐宋灭亡的历史教训,他认为唐宋灭亡在于没有把皇室宗亲分到地方各地拱卫王室,所以他是分了藩王的,给藩王一定兵权驻守边防重地。他也借鉴了以前七王之乱、八王之乱的教训,只给予藩王一定的兵权,藩王手头只有2到3万人,掀不起什么惊涛骇浪,没有给藩王土地人口。

朱元璋这套藩王制度设计还是不错的,但他孙子朱允文实在太无能,居然让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抢夺了自己的皇位。朱棣上台之后,便对原先朱元璋定下的藩王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至此,坐镇各地的藩王成为了被圈养的高级动物,手头仅有的兵权也被没收。在明朝当藩王以及各级宗氏子弟,所有的生活用度全部是国家报销,待遇贼好,但朱棣明令宗室子弟不得参政,不得当官,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封地,甚至出城扫墓都得请示。

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光明皇室的供养费用就占财政收入的50%,供养的人口接近30万人,很多人说,明朝是被明宗室子弟给吃死的,有一定道理。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所有制度,但对其藩王制度是做出了很大调整的。清朝在开国过程中,藩王出力最大,比如多铎消灭了南明最强大的弘光政权,豪格消灭了囤居四川的张献忠政权。甚至出现了多尔衮架空顺治皇权的情况,如果多尔衮不早亡的话,很有可能篡夺顺治的地位。

鉴于这些血淋淋的历史教训,顺治去世时留下的辅政大臣没有用一个藩王。清朝的藩王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像明朝的藩王驻守全国各地,清朝的藩王一律要求驻京,不准离开北京,必须待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接受监视。顺治帝以后的藩王是没有任何兵权的,除了几个极特殊的情况,比如康熙第14 子胤禵带兵在边疆平叛。清朝藩王虽然没有带兵权,但可以参政议政,如咸丰死后,整个大清风雨飘摇,恭亲王奕䜣为稳定政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代初期的藩封制度有什么作用?

朱元璋在明初期建立王朝,正式宣布确立藩封制度,所谓的藩封制度就是把自己孩子和个别宗亲分为藩王,让他们带领精兵,驻扎在全国各个要塞,建立起了由皇权直接集中统一的局面。一方面可以用来保护国家边疆,而另一方面可以用来消弱。功臣将领兵权,还可以监视全国各地官员。通过这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皇权。所以说明代初期分藩制度,是为了强化皇权。

一、藩封制度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在军事方面,各个藩王都驻守着国家战略要地,有着节制各地权力,每个藩王在属地都有军权,藩封制度在军权上有着严格管理制度,一方面保障了国家安全,另一方面还可以节制地方势力发展,将国家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制优势。还在政治上体现出皇帝对文官武吏恩情,可以将大量功臣分配下去掌管各个地方权力,来体现皇帝的恩惠。

二、藩封制度能带来什么样的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用广大人民赖保障自己子孙后代可以荣华富贵,所以在经济上对皇室来说是很有好处。但也有一定劣势,这样造成了很多藩王只顾自己利益,大肆侵吞土地,掠夺人民土地,为自己富甲一方,而不管人民死活。

三、结局怎么样

明代初期刚开始这种制度,有利于国家掌控局面,有利于国家迅速稳定,但是随着矛盾逐渐加深,个个藩王掌握了强大军权和政治力,对待皇帝没有那么尊敬,特别靖难之役之后,朱棣对于藩王宗亲管理越来越严厉,导致藩王之间,怨声载道。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明代初期所建立这种制度,有利于国家稳定,维护边疆和平,但对国家长期发展有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