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生于1525,死于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进士,隆庆元年入阁。穆宗死,他和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为人善谋,独揽朝政,是明代最有权威的一个首辅,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当政期间,面对吏治败坏、财政危机、赋役不均、军心涣散的局面,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1582年6月,张居正病死,一些改革的反对派重新聚集,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改革基本失败。

明朝最高的官职是什么?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师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太子三师为从一品,太子三孤为正二品,以上官员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明朝没有丞相,那除了皇上最大的官是什么?

明代没有丞相,除了皇帝之外最大的是虚衔,也就是荣誉官职即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下来是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不过这些都是虚职,不管实际事务。再下来管实际事务的比较大的官有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正一品),左、右都督同知(正二品),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尚书(正二品),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大理寺卿(正三品)。以上都是品级大的官,真正有实权、有能量的官如下:内阁首辅(正五品),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六部尚书(正二品),大理寺卿(正三品),吏、礼、兵、刑、户、工六科都给事中(正七品),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正一品),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御马监太监(兵符),东厂提督太监(特务),锦衣卫长官[这个职位比较特殊,前期是由『锦衣卫指挥使』掌权,后期是由『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掌锦衣卫事』主管]。注:内阁首辅虽然按制为正五品,但由于明仁宗昭皇帝、宣宗章皇帝(洪熙、宣德)以后内阁首辅一般都兼任六部中某一部的尚书或御史长官(都察院都御史),所以基本上都是二品衔,但权力的主要来源确是内阁首辅职位。明朝中后期内阁的实际权力很大的,大到能在皇帝活着的时候左右皇位继承人人选(明神宗显皇帝(万历)中后期的“争国本”),在明光宗贞皇帝(泰昌)死后,明熹宗悊皇帝(天启)年幼的时候追究先皇死因(“红丸案”)和后宫的一帮寡妇争权夺利(“移宫案”),总之是很强势的。

明朝最有名的大臣排行

明朝历经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的王朝,共历经16位皇帝。

明朝君主的气节一直为大家所称道,而明朝的名臣更是为大家广为知晓,今天就从第十位开始说起。

第十位两朝首辅杨廷河,虽然他的名气不如其他名称,但作为两朝首辅的他,为官清正,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很受时人称道。

第九位20载首辅杨士奇,杨世琦在内阁为辅臣40余年,首辅21年。

第八位是大明第一清官海瑞,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海瑞被称为大明第一清官,他为官清廉的故事与戏剧影视作品等形式广为流传。

第七位是卧薪尝胆的徐阶。她用了20年时间的隐忍才扳倒了严嵩,他厉精图治,整治,边情民政给过去受冤枉的大臣平反抗击,蒙古并取得胜利。

第六位是七下西洋的郑和

第五位视是抗倭英雄戚继光

第四位是神机妙算,刘伯温

第三位是大明,第一首辅张居正

第二位是力挽狂澜的于谦

第一位是知行合一的王阳明

明朝官职按品级排名

1、宗人府

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设立大宗正院。

洪武二十二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樉为第一任宗人令。此后,均以元勋外戚大臣兼领,不再专设官员,其负责事务转移至礼部。

2、三公

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

宣德三年,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3、中书省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

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4、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明太祖废除宰相。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

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5、六部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

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官制

明朝第一任丞相是谁?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丞相,统率百官,只对皇帝负责.明朝中书省第一任左、右丞相是李善长和徐达,他们处事小心谨慎,和朱元璋没有冲突.洪武六年(1373),胡惟庸升为中书省丞相后,皇帝和丞相的矛盾日益尖锐.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以“胡党谋逆”为借口,下令废除中书省,罢丞相;提高中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奉行皇帝的命令.这一措施确实加强了皇权.

明朝官职品级分别有哪些?

明朝(中央官员品级)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1)吏部(人事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正二品吏部尚书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2)户部(财政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正二品户部尚书1名,正三品户部左右侍郎2名

(3)礼部(礼仪部0: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正二品礼部尚书1名,正三品礼部左右侍郎2名

(4)兵部(国防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书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5)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6)工部(建设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书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1)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2)太常寺:主管祭祀

(3)光禄寺:主管宴享

(4)太仆寺:管马

(5)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9、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

扩展资料

明朝(地方官员品级)

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

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2、州——最早出现在西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