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考生发挥个人见解,以达到严格控制士人思想的目的。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
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大明朝的科举考试的形式主要是沿用唐宋科举的方式,只不过考试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史载: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也就是说基本上,学子只要学好这几门书籍之后,就可以参加考试了。
明朝继续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同时规定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A.诗赋与算术 B.时务策 C.文学与时政 D.
D |
试题分析:根据科举制度的发展可知,明朝科举考试范围就是“四书五经”,答卷问题叫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故选D项。 点评: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唐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是主要是为了控制士人的思想,从而达到消除人民的反抗意识,维护统治的目的,说明了科举制已经趋于僵化,到了1905年被废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