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职称谓。明朝中枢设六部。吏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每司各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户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户部另有一些直辖机构,如宝钞提举司、印钞局、广盈库、军储仓等。礼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铸印局等。兵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会文馆等机构。刑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

明朝司马大夫是什么意思

官职称谓。

明朝中枢设六部。吏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文选、验封、稽勋、考功),每司各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一人等官。吏部职权特重,为六部之首。户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户部另有一些直辖机构,如宝钞提举司、印钞局、广盈库、军储仓等。礼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仪制、祀祭、主客、精膳),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铸印局等。兵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会文馆等机构。刑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十三清吏司(分司同户部)。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工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个清吏司(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另辖宝源局、军器局等机构。

《明史•职官志》:“初置藩司,与六部均重。布政使入为尚书、侍郎,副都御史每出为布政使。” 行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有按察使一人及副使、佥事等官。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为一省的最高行政、司法机构,合称“二司”。

司马,大夫,司徒在古代是什么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大夫不是特定的,不好对应

司徒:汉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为大司徒。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隋唐时期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户部尚书的别称,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民政部长、税务局长等

大司马在古代是什么样的官职?相当于如今的什么职位?

左都御史。左都御史官秩为从一品,总领监察之责,统辖六科、御史就是喷子,专门找茬的,要么找皇帝的茬,要么找同行的茬!跟今天的记者一个样,天天挖掘社会主义的下水道,解开社会阴暗面;十五道等诸多官员,可弹劾王公大臣的一切不法行为。作为朝廷命官,左都御史日常也要参加朝政事务。

清王朝为了避免都察院在行使监察权时受到外部的干扰,给了监察御史非常高的独立性。监察御史在弹劾某官员时,可以不经过任何人,直接上奏给皇上。也就是说即使是左都御史,也无权干涉下属的弹劾行为。

大理寺并立为三法司,主要掌监察弹劾百官、风闻言事,遇有重大案件会同刑部、大理寺会审,说白了就是御史言官们的头头,专门负责替皇帝盯着百官的,当然有时也会向皇帝劝谏。

都察院是明清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其官员设置,现在社会,负责教授士兵基础战斗技能的,多为能力出众的高级军士以及返聘的文职人员(欧美)。所以,水浒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就等同于全军优秀四会教练员,或者是全军优秀文职教练员。明清两代有所不同,但基本结构一致。明朝的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为最高长官。相当于汉唐时期的御史大夫,俗称堂上官或坐堂官。

左都御史掌管都察院,初制,满员为一品,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都察院是古代封建社会设立的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各级工作人员被称为御史汉员为二品。顺治十六年并改二品。康熙六年仍升满员为一品,九年并定正二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要任务是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保证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

古代官职司马和大司马有什么区别?司空和大司空呢?

它们设置的时间不同,在每个朝代的职能也不一样。

司马:是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军职。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马,古代官名,职责是掌邦政。《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 西汉一朝,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初为三公之一,后改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并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司空掌水利、营建之事,春秋、战国时沿置,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管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有“三有司”,春秋战国时诸侯也设置。

大司空。相传少昊时所置, 周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到了汉成帝在位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与大司马、大司徒并列为三公,此时的大司空主要行使的监督的职责,也即和西周时期的司空存在明显的区别。汉光武刘秀建立东汉后,改大司空为司空。汉献帝刘协在位时,撤销司空,改为御史大夫。三国时期的魏国,又设立了司空这一官职。此外,在明清时期,大司空还成为工部尚书的别称,对于三省六部制中的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