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如何评价王守仁?
王守仁即王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是中国这样一个几无哲学家的国度中难得出现的潜心研究哲学的著名人物。近代以来,曾国藩以及蒋介石等人对其思想的大力推崇以及文化教育的提高,现当代不断有人挖掘出其思想的内在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础的“阳明学”奉为圭臬。
但对于王阳明的军事活动及谋略等,却流传不广,即使其门下众多弟子也多有不闻,或许是其哲学思想影响过大,或许是其军事谋略等即使被记载下来,其弟子也无机会施展。
透过清人编纂的《明史》对其军事能力的极高评价“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可以发现王阳明是明朝乃至中国古代罕见的能以文士之躯而提兵建功显赫的士大夫。
后世对其哲学思想潜心著作颇多,而对于贯穿其重要的军事生涯却研究甚少,同时思想虚实之变、不便多言,笔者将叙述其指挥的主要战役,一同探究其军事思想及谋略。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剿平江西
正德十一年八月,王守仁受到时任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将其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等地。此时,南中地带农民军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各处府县。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数万农民军,占据相湖山、长富村、水竹、大重坑等险要据点。
正德十一年底,王守仁审时度势,决定从詹师富开始平叛之路,然而起初官军围剿行动并不顺利。农民军在大伞一带阻击大败从广东、福建调来的援军,同时又占据险要之地,官军兵力形势均处于下风。在这种不利的局面下,王阳明假令撤兵,扬言来年秋季率大军来剿。此时正处于冬季,官军又刚大败,因此农民军对于官军撤退消息深信不疑。王守仁利用农民军放下警惕,私下将所属兵力分为三路,全线出击,一举占据相湖山这一军事隘口,形势大转。官兵随后“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将大帽山之敌尽数剿灭。
官军取得新胜,便着手解决盘踞在赣、湘、粤三省交界处的谢志山农民军。当时有人建议先取农民军的中心地带桶冈,守仁却说:“横水之敌,见我尚未集合兵力,以为战期还远,又以为我必先去桶冈,而心存观望,乘敌不备,急速出击,必可得志”,主张先攻横水。同时采取招抚策略稳住縳头等地农民军,避免其背后偷袭。
人物评析——我看王守仁
王守仁,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弘治十二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十一月,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同时王守仁也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书塾。十三岁,母亲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在他十七岁时,他便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唯一的目标——做圣贤
王守仁刚把自己的目标定为做圣贤的时候,他认为应该去读朱熹朱圣人的书,而朱熹认为悟道就应该“格物穷理”王守仁知道了自己应该“格物穷理”后,大量的阅读朱熹的书,使劲的“格”自己家的竹子,他怀着成为圣贤的热诚和疑惑“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这就是有名的“守仁格竹”最后却什么都没有“格”出来,王守仁却生了病,他心里产生了疑问:朱熹的话到底对不对?
“格”竹失败后,他听从了父亲的话,入朝为官,却因为六部九卿上书事件,被贬到贵州龙场,当了个小小的驿丞。之后便是大家所熟悉的“龙场悟道”在这里他明白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在这里顿悟,知道了“知行合一”。
之后他又平定了朱宸濠之乱,永垂千古,永垂不朽,创立了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
之后他的父亲去世,他生了场大病,使他放下了所有的一切,一心一意搞他的哲学,他四处游历讲学,无论是贫是富,只要前来听讲,他就以诚相待,即使这些人是另有目的的,王守仁门下弟子众多,他不嫌弃弟子不挑剔门人,无论贫富贱贵,他都一视同仁,将自己几十年所学倾囊传授。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心学四诀,流传千古,至今不衰。就像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腰牌所写:一生伏首拜阳明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逝,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他的心学流传千古,“知行合一”的思想使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中受益。他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圣贤。
——侯博严
如何评价王守仁?历史上有谁可以和他比肩?
王守仁是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心学学派至今光耀古今。他也是继孔孟之后第三个可以成为圣人的人。但是他和孔孟不同之处在于,孔孟所创造的学说在他们有生之年并没有得到当时世界的认可。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儒家学说,但在当时的社会,五霸七雄闹春秋,国与国之间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利益争夺。在当时没有完成统一的中国大地,是没有办法践行孔孟的儒家学说的。所以,他们不管到哪个国家都会被礼遇,但是却得不到重用。这不能不说是二位圣贤对的悲哀。
但是王守仁不一样。他所在年代是一个统一的明朝社会,在百姓安定生活的大背景下,也充斥着一些不安定因素。而他所创造的心学更是能够在这个既安定又动荡的社会创造不朽的功业。
他所强调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现在这个社会依然被广泛的应用,甚至很多高校都将祝句话作为校训,传承给更多的天之骄子。他和宋朝程朱理学是截然不同的,他的学说更加实用,更能造福于人民。而在这一点上,儒家和理学显然更加倾向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强调要忠君爱国。
日本著名的海军司令东乡平八郎对王守仁都甚为推崇,写出“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诗句。
王守仁的一生是伟大而有光辉的,可以说是毫无污点的,完美的。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他所信奉的心学,为后世子孙留下来宝贵的遗产。在他生活的年代,他也曾遭遇贬谪,也曾遭遇人生的不如意。但正是这些坎坷,让他成就了自己的伟业,他扫山寇,平叛乱。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怎样评价王守仁先生?
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处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最后说一句~陶行知就是因为看到他“知行合一”的思想才改名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