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祯皇帝的想法不明朗,大臣不敢承担抽调四方重兵的责任,调兵勤王的事由于大臣们的反对又搁浅;

2、从江南调军队时间太长:3月1日,李自成的农民军已攻陷大同,即将兵抵宣府,离北京只有二三百公里,从江南调兵已经来不及;

3、崇祯皇帝疑心较重,在袁崇焕出事之后,除了太监谁也不信;

4、李自成用兵神速,南方兵马一直在其后面;

5、吴三桂当时接手了袁崇焕的战斗力极强的军队,所以崇祯对吴三桂非常有信心。

明朝末年江南那么多军队,朝廷为什么不北调攻打农民军和后金?

对于这个问题,在回答你之前,我觉得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故事要专门讲一下。说的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清政府决定从四川调兵过来,作为外战无敌的川军听到有架打,马上马不停蹄的出发去京城勤王。结果这帮哥们,在走到半道,突然有人来传消息,说是京城陷落了,赶紧回吧。这个小故事很搞笑吧,那么接下来就让咱们一起来聊聊为啥南军不北上。

三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一切,首先是太远,当时再怎么打江南都离京城有段距离,而其中最为无奈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本身当时的朝廷就穷了,叫这帮兄弟上来还没钱没饭吃,不如就让他们在哪里呆着,然后自己带兵莽一波。毕竟怎么说对方是化外民,怎么都不可能输吧。结果,就这么没了。

其次就是江南是整个南明的经济重镇,这会那可是乱世,农民起义一大堆。而作为经济重镇的大后方,万一是给这帮农民给偷了家,岂不是打都不用打了,直接就是要投降了?既然如此,那么干脆就直接把这帮人留在后方,守住钱财再说吧。结果这帮人在最后,成为了吴三桂的资本之一。

最后的原因,其实还是崇祯自己的问题,崇祯这个人多疑。哪怕他很勤勉,但是在做事上总是举棋不定,经常被人耍。也正是因为他多疑的性格,特别害怕南兵上来以后不会听话,反倒是影响他的统治地位。

崇祯在南方有一支几十万的神秘大军,但为何他至死也不愿调其北上?

这支南方的神秘大军就是左良玉所率领的八十万军队,并且号称百万。当时这支军队驻扎南昌用来抵御农民起义部队,而崇祯皇帝当时在李自成军队来临之时,没有调其北上,是因为崇祯皇帝自己也没有想到,会那么快沦陷。

左玉良当时手握大军在南昌镇压农民起义,而在京城沦陷之前就已经张献忠打过一仗,结果以惨败而告终。虽然左玉良依旧拥有大军,但是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已经远远不如以前,军中将士也以老弱病残居多。面对着这些战斗力低下的士兵,崇祯也无可奈何。试想着带这些人回京救援,去抵抗李自成势头正盛的大顺军,根本就没有胜利的把握。与其回去送死,不如静观其变,以待局势变化。

另外明朝末期国库空虚,朝廷为左玉良发不出军饷,当时左玉良有不少部队已经发生哗变,也就是说左玉良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当主将没有绝对的权威调动军队时,手下即使有在多的士兵又有什么用?这些人随时都有可能倒戈到起义军队伍中,若左玉良真的将这些人带到京城,那到时候就不是勤王,反而是壮大李自成的势力,更加速明朝的灭亡。

崇祯没有调这八十万军队回京,是因为他自己知道,明朝此时不是仅仅这八十万人能够挽救的,积贫积弱的现实不是区区一个左玉良能扭转的。面对攻破京城的农民军,崇祯皇帝选择保留大明朝最后的尊严。

靖难之役,建文帝为什么不调30万云南沐家军进京勤王?

沐家军,是沐英家族掌握的庞大军队,而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深受朱元璋信任,所以被委以重任,拥重兵镇守云南。当时的沐家军易主,且路途的遥远,还力不从心。再加上未的宣召擅自进京是大罪。所以没有进京勤王。

朱允炆在位期间,做的唯一一件大事就是削藩,但也是葬送了自己。在削藩的重压下,“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夺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

首先,当时的沐英与朱标感情甚好,也是忠实的拥护者。在朱标离世后,悲痛欲绝,不久就死于云南任所。起兵的时候,沐英已经去世了,当时的首领是他的二儿子沐晟。沐晟与朱允炆也算是发小,但是没有父辈的感情深厚,所以沐晟更多的是为自己和沐家考虑。



第二是,沐晟才刚刚承袭了西平侯爵的位置,当时他根基未稳,即便有意进京勤王,实力也是不允许的,毕竟力不从心。

第三是距离太远,中间隔着两千多公里的距离。信息闭塞,当沐家军得知消息的时候,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再整顿进军的话,至少要几个月的时间,根本来不及了。

第四是,未的宣召。除了以上原因,更是建文帝的原因,自始至终没有宣召沐家军进京,再者,当时的时代,如若没有君王的宣召,擅自带兵进京,弄不好就是趁机谋反的罪名,殃及九族。显然,沐晟不愿意冒此风险。

再者朱棣和朱允炆的争斗,算的是朱家的内斗。沐家军忠于明朝,对于两人不管是谁做君王的位置,只要是姓朱就好了,所以沐家军持观望态度就好。

明朝末年,南方还有百万大军,崇祯为什么不调

从南方调兵时间长啊……人家赶过来黄花菜都凉了。再说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久经沙场,南方的士兵可能连人都没杀过,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在冷兵器时代,其实包括现在,打过仗的兵和没打过的兵素质差距很大啊。当时崇祯也不知道吴三桂会反,就近调兵,调精兵,很正确的选择啊。 有人说当时崇祯根本没想到皇城会被攻破,因为三大营分毫未动,打几个蟊贼不是手到擒来? 貌似是当时北京城爆发了鼠疫神马的,反正北京的失守非常戏剧化。最后崇祯自己都觉得是天亡了…

李自成进攻北京城,崇祯降旨勤王,为何南方军队不听调令?

公元1644年,居庸关被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其兵锋直指京师北京,在北京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快崇祯皇帝下达死守北京城的作战命令,想效法于谦一样,来个北京保卫战,顺利击退李自成的大军。

李自成在攻下西安之后,在进军到北京城,这之间大概有大半年的时间,那为何在南方的明军没有援助中央王朝呢?明朝的南方可是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精兵粮足的,统计显示,江北四镇有20万军队,武昌有40万,福建也有20万,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散步全国的朱姓藩王,像桂王、福王、潞王等等,顺着运河也能在这几个月内顺利到达北京,可是为什么没有北上勤王呢?

1.令人唏嘘的是,李自成进攻北京沿途,所到之处明军基本都是出城投降,除了在潼关遇到抵抗之外,那是相当顺利,在攻打潼关时,李自成费了好大劲才打下来!反映了两个问题,打潼关说明李自成的战斗力并不强,但为什么所到之处官兵都放弃抵抗呢?

2.各地官员遇到这么大的事,竟然不知道如何处置,更别说进京勤王了,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虽有能力勤王,但是也是慢吞吞的!

3.崇祯皇帝的猜疑心太重了,当时说要迁都南京的,可是又反悔不走了,当李自成攻到北京城下时,还把不迁都的责任都归结到大臣的身上,让人心凉了一大截!

在崇祯当皇帝的这段时间,其实也就关宁铁骑、九大边镇和四川的白杆兵有点战斗力,其他的军队实力真的不咋滴,长期不打仗,导致很多吃空额的,一些士兵的年纪也不行了,战斗力几乎丧失了,想想东南倭乱,小股倭寇都能打到南京城下,也真是醉了,怎么去打仗啊!

明朝中央政府没钱,打仗没有钱打什么仗啊!为了调动吴三桂军队进京勤王的百万两军饷都拿不出,南方的军队那么远更困难。

崇祯太喜欢甩锅,导致文臣武将都不愿出力,袁崇焕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真是寒了臣子的心,导致南方不听崇祯的调令。

不论如何,崇祯皇帝在城破之后自杀,也算是做到了:天子守国门的祖训!

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明朝还有半壁江,为何没有一支勤王部队驰援京师呢?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军包围京师,明朝最后一位帝王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就此灭亡,当时明朝至少拥有半壁江山在手里,还有百万大军,为何没有一直勤王部队驰援京师,主要还是各个将领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惧怕崇祯皇帝等原因。

李自成包围京师之时明朝军队势力如何

在李自成包围京师之时,明朝各地的军队至少有百万大军。

最大的一支为左良玉统领的军队,左良玉号称有八十万大军,其军队在练兵之时,旗帜可插满山野,军队所到之处地动山摇,正儿八经的足有八十万之众。

吴三桂的大军虽然少也有十万之众,吴三桂大军虽然少,但是当时吴三桂大军的战力也是不可小觑,后来以十万大军对李自成二十万大军打成平手。

另外还有高杰和刘泽清的部队,都有几万的军士,总体下来在明朝灭亡之时,明朝军队至少有百万之众。

京师下达勤王命令之时他们心还鬼胎并未全力勤王

在得到勤王诏令之时,拥有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谎称自己不慎坠马拒不奉诏,高杰与刘泽清则是呈现出观望态度,只有吴三桂在接到勤王诏令后出兵京师。

在各种压力之下,左良玉、高杰、刘泽清、他们才把递交出兵计划,出兵勤王的整个部队都是龟速行军,还未到京师已经得到崇祯自缢的消息。

当时崇祯让各地将领出兵勤王之时,下诏都是各种封赏,不但加官进爵,还有重金奖励,可奇怪的他们居然这样来敷衍京师,完全违背了我们一直说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认知。

勤王之师进度缓慢的原因

首先虽然他们合起来拥有百万大军对于打败李自成没有必胜的把握。

左良玉曾经是李自成的手下败将,对李自成大军有心里恐惧感,人一有恐惧心里自然做事不会积极,对待京师勤王能敷衍就敷衍。

刘泽清不但军队数量少,而且其整体不过一帮乌合之众,自然不敢首当其冲的去京师勤王。

高杰更不用说,本身就是李自成部将知道李自成的军队实力,不可能做出头鸟,拿鸡蛋碰石头。

吴三桂不用说大家自然也知道,他已经为自己留了一手,投降清军。有后路自然对京师勤王的诏令也是不积极应对,也不愿意把军队投入京师勤王。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崇祯帝人不行呀,刚腹自用,疑心病严重。

当年皇太极的十万八旗精锐部队,绕道草原,出人意料的出现在京师城下。当时袁崇焕得到勤王命令后,亲率大军日夜兼程的感到京师勤王,在各路大军的配合下把皇太极打得落荒而逃。

但是崇祯皇帝以通敌之名把袁崇焕抓捕入狱,并凌迟处死。有这样的前车之鉴,谁还敢去京师勤王,辛苦打败李自成说不好闹个身死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