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小组成员根据性别、成绩、个性等方面来组合,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相合作。
2、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了想法,才能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多元化理解,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3、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使学生厌倦。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下:
1、重“小组”,轻“目标”。教师很容易将合作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划分小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于是划分完小组便认为大功告成了。很多时候,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有效的目标设置,学生往往更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来完成学习。
2、重“学生”,轻“老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容易形成“放羊式”的课堂状况。教师不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失去了对合作学习的及时监控与实时评估。
3、重“优生”,轻“后进生”。如果缺乏合理的分组标准和活动规则,学生们的合作学习往往成为尖子生的个人舞台,更多的成员无法充分体现其价值,从而无法体会到共同学习的乐趣,在小组中“随大流”,懒于思考,迷失自我。
4、重“讨论”,轻“思考”。有些教师出示问题之后,马上要求学生讨论、合作,并没有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个体进行思考,致使部分学生不动脑筋思考,讨论不够深刻,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5、科学组建学习小组。一般四到六人为一组,小组成员的编排采取就近原则,人员要相对稳定,优差搭配,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可轮流作为代表发言,一般是学困生先发言,不足之处学优生再作补充。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洋溢着生机和活力,为每名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困生的自信心、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
如何进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为了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克服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弊端,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这是走进新课改后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谈以下几点想法。
一、 考虑是否必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只有与实际的教学效果结合起来才能评价是否必要。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认知水平、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对课上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估测:为什么这节课(这个环节)要用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么?如果要用,要解决哪些问题?什么时候进行?哪些内容适合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有所选择,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避免“把所有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二、 把握恰当时机
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共同参与探究、讨论,相互启发、互补,以集体智慧解决个体无法解决或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产生了交流与合作的心理需求时,再安排合作与交流,可能更有实效。同时,学生要参与小组讨论或研究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因此,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时,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学生的个人力量才能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出来,学生也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三、 让学生学会倾听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当一个同学发言时,还有许多同学举手,嘴里不住地喊着“老师,我、我”,有的甚至就直接打断别人,大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是需要的,但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也是非常必要的。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者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相反,有人发言而无人倾听时,将极大地挫伤发言者的积极性。同时,倾听别人发言能使自己从中得到启发,以触类旁通,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要求学生具体做到:一要耐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特别是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恰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二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三是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学会倾听不仅是学会学习的需要,而且也是学会尊重、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需要
四、 不要冷落了学困生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意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学得主动,形成深刻的体验。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亦常常看见这样的现象: 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的事实。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目标。而教师的评价不仅面向个体,更注重对小组集体成就的肯定,让小组成员在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增强集体荣誉感。
其次,小组“代言人”要轮换。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通常由学优生担任),作为本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能获得同伴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做得好些。然而对于小组内其他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呢?他们也有一种获得尊重、获得表现的需要。因此小组“代言人”不应固定,要进行角色轮换,尤其要关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有些自卑感的学困生。
再次,从纵向发展的角度关注学困生。教师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困生的长处并加以表扬,使其能扬起自信的风帆,从而主动参与小组学习,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对学优生要进行教育,鼓励他们主动帮助学困生,在小组内形成良好的协作关系,感受学习的乐趣
五、 教师要转换角色
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 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比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知识的情境。
六、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
1、将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
2、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我们这些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
3、教师参与到学生们的小组合作中去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我们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具有团体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数学知识,给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讨论、释疑解难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加合理,更富实效。
如何有效组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合理分组,明确分工\x0d\x0a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有快有慢,非常不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小组成员的基础不同,水平不一。所以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我们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小组成员根据性别、成绩、个性等方面来组合,以保证组内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和互相合作。所谓“组间同质”是指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大体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的开展。\x0d\x0a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如果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学生自由发挥,就会出现只是几个好学生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的局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指导小组成员分好工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需要给每个小组成员明确的分工。比如: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合作学习的成果;一名汇报员,负责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这样每次合作时,每个成员就能各尽其责,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当然,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一次,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四个角色所担任的工作都有了解,都会做,并明白每一项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x0d\x0a二、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x0d\x0a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砝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x0d\x0a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并且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组织探讨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地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多元化理解,才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从而为进一步的合作学习做好铺垫。\x0d\x0a三、选择适当的合作时机\x0d\x0a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对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使学生厌倦。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等情况选择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安排合作学习:\x0d\x0a1、学生遇到困难时\x0d\x0a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恰恰是开展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此时,由于思维受阻,学生内心产生了困惑感,自然而然地渴望与伙伴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渴望下的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探究,合作交流。\x0d\x0a2、单凭个人力量无法完成时\x0d\x0a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些学习任务比较复杂,单凭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这时教师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理分工,共同探讨,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使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体验合作思维的丰富性。在我们的教材中,编者精心设计了许多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责任分工,需要几人密切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这无疑是我们的首选内容。如: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关注我们的活动空间”这一实践活动,可让小组成员分头到操场、舞蹈室、教室前空地等活动场所去测量,回来后共同整理数据,汇报测量的方法、过程,并计算活动空间是否达标等。通过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口语表达能力。\x0d\x0a3、学生认识出现分歧时\x0d\x0a由于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思考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都存在差异,因此学生的意见往往会出现分歧,此时正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好时机,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通过互相讨论与争辩,彼此之间的思维就会产生碰撞,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之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更加深入,思维角度也会更加全面。\x0d\x0a四、老师参与合作,及时指导\x0d\x0a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充当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是无所事事,而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掌握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及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了解各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且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x0d\x0a总之,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做到认真考虑、准确运用。在有“必要”的前提下,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勇于“探究”的欲望,使小组合作学习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有效果,真正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服务,真正为学生今后在社会生活中适应竞争、学会生存奠定基石。
如何有效组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为了有效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结构合理、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是基础,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
二、激发强烈的合作欲望
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带着迫切的欲望投入合作学习之中。
三、 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五、注重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失去了评价的制约,合作学习也将难以落到实处。
苏派课改中心认为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将班组文化体系、生训体系、导学案和课堂流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推进体系都做到位,缺一不可,他们指导的学校也是严格按照五大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去做的,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