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2、墨西哥地处副热带气候区,常年受到副高和信风带的控制;

3、地形为高原,地势较高,来自于东侧太平洋沿岸的墨西哥湾暖流的暖湿难以进入内陆影响墨西哥。

热带草原气候成因 热带草原气候是怎么形成的

1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热带草原气候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具体成因。

2、季风型

(1)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信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2)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季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特征: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干季少雨,湿季多雨。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

(3)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3、热带锋型

(1)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在此符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2)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

4、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季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来自海洋上的季风影响程度减小,形成干季。

(2)澳大利亚南部(30°S至32°S);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

成因是风带气压带交替控制的结果。

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

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全年高温,且分明显干季和湿季。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自然景观为热带稀树草原。

把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归纳为:

1、季风型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2、热带锋型

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如何形成?

北美洲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墨西哥境内,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回归线附近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其次,是地形地势的影响,北美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墨西哥高原也使之受海洋的影响减弱.

另外,北美南部虽然陆地狭窄,但因地势较高,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不过面积不大,也没有非洲那么突出.

热带草原气候特征 成因是什么

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那么,热带草原气候特征是什么呢?下面我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热带草原气候有什么特征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年雨量700~1000毫米,多集中在湿季。干季的气温高于热带雨林地区,每日平均气温在24~30℃之间。

大致每年5-10月大陆低气压北移,这时北半球热带草原上盛行从几内亚湾吹来的西南季风(又称几内亚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形成湿季。11月到次年4月,大陆低气压南移,北半球热带草原盛行来自北回归高气压带的信风(哈马丹风),十分干燥,形成干季。南半球热草带草原的干、湿季节时间与北半球恰好相反。

简略说法:终年高温,降水一年可分干、湿两季,降水总量较少。(和热带季风气候相比)而如果干季延长会出现旱灾情况。

热带草原气候形成原因

季风型。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季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

热带锋型。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在此符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副高型。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季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形成干季。

垂直地带型。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季风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背风坡型。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两地由于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但干湿季明显,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夏季时,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地面树木稀疏,长着较高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