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定社会保障范畴,先从占大比例人口的弱势群体方面,考虑人力资源再利用化,确定社会保障最低水平与标准;

2、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3、建立健全完善补充社会保障体系制度;

4、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 ;

5、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

6、更好地合理保障、并挖掘利用人力资源,做好即将到来的大批退休群体基本生活、贫困弱势群体包括具有价值创造力的知识分子、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待遇水平、标准、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问题及其化解

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但要真正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任务还很艰巨。为此,《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方针、总原则和重点任务,总的方针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总的原则是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重点任务是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在完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宏山单位与个人缴费、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多少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行尘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这两项基本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上的共享。坚持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统筹的调节互济作用,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进一步统一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顺畅转移接续,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

    研究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科学方法,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调整,使保障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增长。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坚持和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在全面实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并向高龄老人倾斜。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推进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在提高蔽带中整体水平的同时,处理好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关系。

    三、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这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保险基金关系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参保人员的养命钱和保命钱。既要确保各项待遇当期支付和基金安全,切实加强基金监督,又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探索新的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努力实现保值增值。扩大和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进一步充实已经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

    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实现医疗救助城乡统筹。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金,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加快发展以养老服务为主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推动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全覆盖,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互衔接和共同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孤儿保障制度,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五、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

    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管理资源。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推进标准化建设,实行精确管理,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努力为城乡所有参保人员“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

如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会保障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是社会和谐的"安全网",是国家一项重要的社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既不利于保障民生,也不利于通过稳定消费预期、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从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健全制度等方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体地说,就是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务院批复8省市试点方案的要求,继续推进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同时再选择部分省市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研究个人账户资金的投资运营办法,逐步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今年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逐步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扩大到学生、儿童等非从业城镇居民。同时,继续加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制度建设。

    二是着力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不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使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逐步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完善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等公共基金的监管制度和预警监测机制,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专门监督、社会监督、内部控制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基金管理的政策法规,确保基金安全。加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营监管。

    三是认真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今年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将以推动建筑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为重点,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煤矿企业参保成果,继续做好制造业、商贸餐饮业农民工参保工作,力争到2007年底实现多数有相对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600万。劳动保障部门将抓紧研究制定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以及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试点。合理确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标准,严格加强土地管理,按照国家规定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征地时主要和优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资金没有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原则上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应全部用于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四是加快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按照中央的部署,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同时,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巩固应保尽保、推进分类施保、强化动态管理。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切实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深入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认真落实供养资金,着力解决好五保老人住房、医疗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

    五是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2007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安排2019亿元,比上年增加247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将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国研室提供)

(最多18字)

如何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其次,需要努力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努力的缩小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的差距,要保障农民也能够获得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国家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七十四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业务经办、统计、调查获取社会保险工作所需的数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如实提供。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为用人单位建立档案,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缴费等社会保险数据,妥善保管登记、申报的原始凭证和支付结算的会计凭证。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缴费和用人单位为其缴费,以及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等个人权益记录,定期将个人权益记录单免费寄送本人。

用人单位和个人可以免费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查询、核对其缴费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