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学生分组实验的次数目前,许多学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除了开设课本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之外,很少进行其他实验。针对这种情况,理化生教师应为学生增加一些分组实验;让课本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主要是由教师完成操作的,教师在这方面可以把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发挥的作用实验室实验室是学生在学校动手做实验的主要场所,如果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实验仪器和进行实验,这显然又是增加学生实验活动的重要途径。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对自己所设计的一些实验加以验证。

怎样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增加学生分组实验的次数

目前,许多学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除了开设课本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之外,很少进行其他实验,使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这也是当前学生实验能力普遍低下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理化生教师应为学生增加一些分组实验。如在测固体、液体密度之后,教师可以就课本提到的“如何测蜡块密度”的实验再开设学生分组实验课,这既能验证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也能使学生多一次机会练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提高实验能力。又如在刚学习电路连接时,虽然按课本安排有“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实验,但毕竟只时进行一次连接实验,许多学生对电路连接还是很生疏。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电路图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连接实验,这对提高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也是很必要的。

2、让课本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

演示实验主要是由教师完成操作的,即使有让学生参与,但毕竟每次只有一两个同学,大部分还是没有动手的机会。教师在这方面也应有所改进,可以把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对一些操作较复杂的实验,教师可以在课堂演示的基础上再另外把它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如:阿米基德原理实验,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的实验,电磁感应实验等。把这些实验安排为学生实验,既验证了理化生规律,又练习了实验操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另外,对于操作简单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如: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奥斯特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等,安排更多的边学边实验,使学生在学习理化生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

3、发挥的作用实验室

实验室是学生在学校动手做实验的主要场所,如果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实验仪器和进行实验,这显然又是增加学生实验活动的重要途径。

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对自己所设计的一些实验加以验证。如有的学生设计了一种水位报警器:当水位升到某一高度时,红灯亮,电铃响,他要用到的器材有:电磁继电器、电铃、小灯泡、金属块、电源、导线等,象这样的实验在家里很难做到,但一到实验室就非常容易实现了。另外,学生也可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有疑难的问题到实验室验证。如有的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了一个实像,用一块不透明的硬纸板将凸透镜的上半部遮住,结果像是亮度减弱而不是剩下一半,觉得不可能的,于是便会到实验室去验证一下,解决了学习上的疑点。

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的较大的作用。

教师从多方面增加学生的实验,使学生在课堂、实验课和课余时间都有更多的机会熟悉仪器、训练实验操作和改进实验方法,从而逐渐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中,用实验说明物理原理,实验现象往往出乎学生的意料,教师喜欢演示,学生乐于观察、思考,这些实验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比如,在讲授大气压的存在时,可以做覆杯实验,演示瓶吞鸡蛋等。 

2.注重常规训练,培养良好实验行为。在课上的教师演示时,应完全按要求来正规操作,培养学生的严谨态度。教师充分强调实验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和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突出作用。在学生进实验室前,首先学习实验规则,实验室管理制度,并在以后实验中照章要求,严格执行,以培养学生良好实验行为。

3.课间多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强化课堂管理。除了课堂的教学以外,课间多与学生接触,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让教师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指导教师接下来如何开展实验教学。课前5分钟进教室,课后5分钟离开,这10分钟干什么?就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后续的教学做准备。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的教学,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由于凸透镜、光屏都易碎,实现应告知一些好动的同学,降低了“意外风险”。  

 4、合理安排课外活动,多途径培养动手能力。课后练习中的小实验、小制作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实验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学课是以学习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型课程。它不是空洞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学学做做、玩玩乐乐中,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向学生宣传科技知识,带领学生搜集科技信息,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上科学课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能马虎对待,为今后学好科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为重要。例如教学《声音的产生》,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然后老师播放课件:无声的大自然。我们刚才看到的画面仿佛缺了点什么?谁能告诉大家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吗?然后再将课件 画面添上声音,学生兴趣十足。觉得有了声音,这个世界真美好。这样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敢于作出假设,进行验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因此我就在以下两个方面多下了功夫:一是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我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出发,允许出错,从不嘲笑、挖苦、讽刺。如《声音的产生》,师:关于声音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就有可能提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那你们觉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请大家猜想一下。生说出自己的假设如拍打、敲击、摩擦、碰撞、拨动、振动等。师:能讲出你们的理由吗?生:像鼓,我一敲就有声音。师:你认为声音是敲打产生的,不敲打可以产生声音吗?生:能。师: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声音是碰撞产生的。师:不碰撞可以产生声音吗?师:你说说看为什么不能产生声音?生:弹像皮筋时橡皮筋没有碰撞,但是产生了声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看来我们只猜还不行,要用实验去证明。师:我敲击的是鼓,为什么豆子在跳动?生:因为鼓面在振动。反面验证:你能让一个物体发声,但不振动吗?讨论一下。汇报讨论结果。学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根据刚才正反两方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 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同”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装着多少不一的水,用筷子敲击杯子的边缘,发出声音最高的是哪个杯子?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关于发声现象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物体发声高低的规律。有些学生还根据这一规律,制作可以弹奏乐曲呢,并于第二节课上演奏动听的乐曲。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我通过尝试探究式教学,体验了从被动的传授者到主动的研究者,在教学中注重用研究和改革的观念开展教学。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和方法形成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对我来说,是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