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阅读教材文本,小学阶段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看图,读懂图意,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看图;中高年级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阅读理解各类练习题,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读题,并画出题中有用的解题信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课外读物,通过阅读具有文化价值的数学课外读物,逐渐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一、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特点

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可见数学也是一门语言。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要求在阅读中语言转换频繁,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数学定义或定理等,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样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

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数学材料主要是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想要读懂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鉴于数学阅读有别于其它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阅读教学,应加强研究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很少有学生会把阅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这就需要将数学阅读真正引进课堂,数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的阅读理解能力

 提取码: ay3j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学生在自主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式的偏差而且产生思维阻碍,这时学生用心阅读教材,经常会使学生突破自己暂时的思维定势,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快来看看吧!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一)读与想结合,读懂文本含义。阅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读懂数学文本编写的意图。阅读的过程首先是求知欲的激发。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驱动学生进入认真独立思考状态。有了面对困惑的体验,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增强了阅读的动机。如我把一道枯燥乏味的文字题编成了一道数学小故事:自从上次乌龟和兔子赛跑之后,兔子一直感到很羞愧,总想找个机会和乌龟再比一次。这不,机会来了,森林里又要举行一次以“智力大比拼”为主题的活动。比赛开始了,第一道题:“最小的三位数和最大的两位数的和与差的积是多少?”老师要求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来做龟兔本次比赛的裁判。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让学生带着好奇心粗读题目,初步了解题意。此题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对有些学生来说读了一遍并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其次是任务驱动。由于学生们肩负着裁判的重任,大家不能掉以轻心,所以需把题目再次认真的阅读。二次读题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阅读要求:题中要求的是什么?你会怎样计算?学生带着问题再读题目,边读边思考问题,并找出问题的答案。接着呈现龟兔各自的做法,龟:(100+10)×(100-10)=110×90=9900;兔:(100+99)×(100-99)=110×1=199。然后让学生三读给出的两种解题方法,做出裁判,并说明理由。最后再思考“100+99×100-99=199×1=199”这样写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二)读与画结合,帮助学生建模学习并非一个被动的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新的学习中,学习者往往基于以往的经验去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新知识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而连接起来。而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无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动手、动脑内化成自己的理解。接着讲龟兔比赛的故事,比赛的第二题是:“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6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4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一次兔子和乌龟都谨慎了起来,他俩都在认真地读题,唯独不同的是:乌龟用笔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而兔子没有。乌龟很快就解答完了,并说出他的理由:“解这道题时,我首先从读题开始,了解了其中的题意,并对里面的关键字眼‘同时’、‘相对’、‘相遇’,还有‘相距’作了相对应的标记。”‘同时’及‘相遇’说明两辆车用的时间是一样的;‘相对’及‘相距’说明两辆车从甲、乙两地出发再到相遇时两车所行的路程之和就是甲、乙两地的距离;而‘相距’一词说明相隔的距离。一辆车3小时行了多少千米?46×3=138(千米),另一辆车3小行了多少千米?54×3=16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38+162=300(千米)。”乌龟刚说完,兔子也呈现出他的做法。他通过大脑对整道题的数量关系做出分析,但由于他没有进行相对应的标记,做起来可能相对要慢些。

(三)读与算结合,培养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小学数学“数与代数” 领域中的不少结论,如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商不变的规律、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分数的性质、比的性质、比例的性质等内容都是极好的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素材,教师要抓住这些知识点的教学,通过的感性学习材料,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对简单问题进行归纳、类比、猜想,在发现规律、概括总结中提高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同时在运用规律、性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在一年级时就开始培养的,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如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在学5以内的加减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想一想 ,填一填。 ●●●● ● 4+□=□ 1+□=□ 4+□=1+□ 学生计算后,可让他们读读上面的两道算式,看看自己能发现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了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接着出示要求:再读上面的两道算式,思考为什么它们的得数会相同呢?学生会发现两个算式都有4和1,只不过是位置变了。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得出:4+1=1+4这一结论。再学生举出类的例子与同桌交流。为今后学习加法的交换律做下铺垫。而这一教学过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再如:99-81=18 99-72=27 99-63=36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写出哪些?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读一两遍后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但他们会很快发现:被减数都是99。因而这道题需多读几遍,并需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通过多读又发现:减数与差的十位、个位上的数字互相交换了位置。是不是99减任何数,都可以呢?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同时进一步引发学生继续找出81、72、63之间的共同特点,它们都是9的倍数……。再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们最后发现:减数和差的个位、十位上的数相加刚好等于9。这时学生不仅写出99-45=54,还写出88-17=71,77-43=34,66-15=51等类似的算式。读算结合这一教学过程运用了类比的合情推理,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怎样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

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要么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么就是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或是讨论、汇报、交流。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阅读教材中例题的分析、公式推导、概念、结论等内容。下课后,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在教材的什么地方是常见的事,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阅读教材这个教学环节。教材上的内容,最常用的做法就是用课件出示,教材越来越多的被当成了学生的练习册。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更不会想到通过阅读教材来自主构建新知,遇到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或同学或家长,不会想去通过阅读教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

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应该说,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但是,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活动多、讨论多、课件多,而回归课本进行阅读的少。其实,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

为此,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把阅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

一、 用阅读的方法来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里提到“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个活动机会指的是什么?是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那是当然了。可是笔者认为,阅读,也应该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课堂上除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机会外,同样也应该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机会,这种做法不也充分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吗?

的确,在数学教材上,有一些内容的教学,教师感到很难处理,通常只好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着。可细想一想,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最多就是能够如期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只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初级的教学目标,如果能够考虑到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就有可能会采用更合理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中位数的认识》这节课时,考虑到“中位数”这个概念的特殊性,在“新授”这个环节,笔者摈弃了讲授式教学模式,而是设计出阅读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来初步感知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求中位数的一般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