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五首《生查子》如下:

1、生查子·惆怅彩云飞: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总是别时情,那待分明语。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2、生查子·鞭影落春堤:鞭影落春堤,绿锦鄣泥卷。脉脉逗菱丝,嫩水吴姬眼。啮膝带香归,谁整樱桃宴。蜡泪恼东风,旧垒眠新燕。

3、生查子·东风不解愁: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4、生查子·短焰剔残花: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

纳兰性德《生查子·东风不解愁》原文及翻译赏析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原文: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爇尽水沉烟,露滴鸳鸯瓦。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翻译及注释

翻译 不解风情的东风吹来,轻拂着她的裙衩。在寂寞的夜里,背靠着丝纱的灯罩,映照出纤细身影。沉香燃尽,烟气也已消散,露珠滴落在成对的鸳鸯瓦上。夜里天气变得寒冷,但立于樱桃树下面花蕾的香气却愈加宜人。

注释 1东风:即春风。2湘裙:湖绿色的裙子。3衩:为衣裙下边的开口。4纱笼:一种以纱制成的罩子,用以罩在熏炉外面。5爇(ruo):燃烧。6水沉:即水沉香、沉香。7鸳鸯(yuān yāng)瓦:成双成对的瓦,两两相扣,如同相依的鸳鸯。8花骨:花枝。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创作背景

二十岁的纳兰性德娶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为妻。少年夫妻无限恩爱,可惜好景不长,美好的生活只过了短短三年,爱妻便香消玉殒了。这首词作于妻子卢氏死后,叙述了词人凄清孤苦的鳏居生活。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赏析

这首词的主题为咏愁之曲,词人上片画人,下片写景,无一愁叹之词,却处处渗透著情愁的气息,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同身受。

词的上片,词人勾勒出一位浅浅女子的哀婉伤春形象。在这里,词人没有直接描绘女子的容貌,而是以 清朝 贵族女子的平素所穿的湘裙和其纤纤腰身人手,从侧面展现出女子的姿态容貌,说明此女的俊秀与温柔。下句「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则交代了时间是晚上,春夜里女子一人在室,细看女子姿态,背靠着丝纱的灯罩,灯光勾勒出女子的纤腰,孤独一影,动静映衬,此画面静谧优美俨然一副思妇相。让人想入画探视,猜想女子为何人而愁,在这孤独的夜里一个人难诉愁情。上片几笔文字落在女子身上之物,而非景物描写,在于刻画女子形象,给读者以朦胧之女子容颜,清晰之愁情丝绪。此谓画人。

下片文笔重在写景,描写女子身边环境。景入眼眸的是沉香燃尽的一瞬,香烟袅袅升腾,然后弥散在空气中,犹如女子的愁丝飘散,烟已断,情不断。此处说明夜已深,女子还在孤独徘徊。鸳鸯瓦自成双。而女子却是形单影只。此处以双反衬单、以喜衬悲的效果油然而生。已是愁情极致,却还有「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的冷美景象。下片皆是景物描写,但是词人以花骨比喻女子,立于樱桃花下,静谧而清俗,因愁情而美丽动人。以景喻人,此谓写景。

整首诗在画面上,冷静优美,刻画人物形象上没有冗长的词句,寥寥数笔勾画出内涵丰富女子,笔法细腻。在环境的衬托与渲染上更是给形象增添了愁绪的内涵,让读者通过环境这一介质直通女子的心里。

诗词作品: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 诗词作者:【 清代 】 纳兰性德 诗词归类: 【写景】、【追忆】、【怀人】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原文_翻译及赏析

鞭影落春堤,绿锦鄣泥卷。脉脉逗菱丝,嫩水吴姬眼。齧膝带香归,谁整樱桃宴。蜡泪恼东风,旧垒眠新燕。——清代·纳兰性德《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生查子·鞭影落春堤 鞭影落春堤,绿锦鄣泥卷。脉脉逗菱丝,嫩水吴姬眼。

齧膝带香归,谁整樱桃宴。蜡泪恼东风,旧垒眠新燕。 春天 , 写景感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骑一匹骏马,驰过长堤,步步催马,鞭影横飞,我要看尽这春色的美。骏马飞奔,马鞍两边垂障上的轻尘腾飞。路旁女子含情脉脉,目光炯炯有神,好比吴地佳丽的眼渡。

我游遍全城,骑马归来,带回一缕春的芬芳。是谁主持了一场樱桃宴会,要来庆贺新科进士们。东风徐徐,蜡烛被吹得跳跃起来,弄得它“泪流满面”。去年的燕巢中钻进了新来的燕子,一切似乎如此春风得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性德在朝廷的殿试考中”二甲七名”后,在二十二岁仕途腾达的起点上,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作出了这首词。 赏析

上阕中写春色正浓,在这个时候横鞭策马,还有佳人含情的目光,一双“嫩水吴姬眼”把女子的美貌描绘得生动形象。“鞭影”、“绿障”、“春堤”、“菱丝”、“嫩水”,各种充满了动感、孕育着生命力的事物重合,将词人激动的心情,舒畅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阙承接写至“归”。“归”为“齧膝带香归”,踏尽繁花,享受了众人艳羡的目光,即使归来,依旧满身余香。而为了迎接归来,又有人备好了“樱桃宴”,觥筹交错,均是庆贺之词,烛光闪烁,天色已晚,流年似水,这场宴会不知举办过多少次了,但今年却是轮到“新燕”。“蜡泪”本多为悲凉之意象,但在此,一个“恼”字却将红烛也写得俏皮了起来,红烛不再是孤独垂泪,顾影自怜,却似怨恼东风不该,更为人性化,与“东风”恰似一对冤家。最后一句以“新”“旧”对比,暗喻光阴流逝,“旧垒”住进“新燕”,虽有感慨,却依旧积极明媚,因为今年的词人,正是入眠的新燕,也正是如此循环往复,世界才得以生生不息 。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纳兰性德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村居》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三百首 , 国小古诗 , 春天 , 乡村 , 写景 , 儿童早教古诗100首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宋代·左纬《春晚》

春晚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春天 , 写景 , 感伤人生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宋代·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好事近·梦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春天 , 写雨 , 写花抒怀

纳兰性德《生查子·短焰剔残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生查子·短焰剔残花原文:

短焰剔残花,夜久边声寂。倦舞却闻鸡,暗觉青绫湿。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远梦轻无力。

生查子·短焰剔残花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夜深了,还未入睡,我剔去灯花,周围明亮了些许。然而,这孤凄的氛围却没有变得暖热稍许。这离乡千里的边地深夜何其漫长,,无声无息。不愿如祖逖那般闻鸡起舞,鸡鸣却依旧声声催人。默默已觉青绫上尽是泪痕。天的尽头,似乎天水相接,晨雾朦胧。西南天边的一角渐渐露出鱼肚白色。想要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中,再次泛舟在浣花溪上。然而乡梦幽远,只任东风吹去远。

注释 1、生查子(shēngzhāzǐ):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2、短焰:指蜡烛的火焰已短。3、剔(tī)残花:把残存的灯花剪去,使烛光明亮。4、边声:边地特有的声音,如马嘶、风吼、戍角声、战鼓声等等。5、「倦舞」句:意谓在倦于起舞的时候却偏偏听到鸡鸣声。此处反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6、青绫:青色的丝织品,此指青绫被。7、冥蒙:幽暗不明。江淹《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青林结冥蒙,丹嵘被葱蒨。」8、浣花溪:在成都市西郊,为锦江支流,杜甫曾于溪旁筑草堂而居。此借指自己的家。

生查子·短焰剔残花创作背景

该篇作于词人旅居塞外之时,描写了塞外的清冷景象以及词人在半梦半醒之际的倦怠感受,其时恰逢三藩之乱,词人想要去为国效力,但无踊跃之心。

生查子·短焰剔残花鉴赏

词人纯从个人角度出发,通篇吟咏其个人情感,并不多加掩饰的将情感真实地凸显出来,体现了纳兰性德词作的完整风格。正是这样由于厌倦官场,无心于仕途,感情的细腻处又受到太大伤害,身处边塞,不能安心入睡。纳兰填词就是如此地

上阙以夜为背景。夜深无寐,边声静寂时,挑灯孤守。「倦舞却闻鸡」反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逖传》,纳兰性德反用「闻鸡起舞」的典故,说「倦舞却闻鸡」,表达出了词人真实而又矛盾的情感。好不容易有些许睡意,却又天亮,在夜与非夜的短暂缝隙里,征人偷空梦里回家,醒时泪湿青帕,乡思可谓缠绵凄切。

下阙的景色描写衬托出了睡意朦胧中在梦的边缘游荡的情形,其写景状物直至抒情,都显得丰富饱满。笔划到处,包揽无遗,沉郁而不见凝涩,全词「梦远轻无力」比喻精当,将无形的梦化作有形的时空距离来衡量,足见征人独守边地的凄苦恋家。作者胸中的离愁与款曲在迷离恍惚的氛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一首词写作者在边地夜深独处,面对残灯短焰,欲睡还醒的朦胧情态。「倦舞」句用典出新出奇,深藏了诗人的隐怨。上阕不言愁而愁苦自见,下阕以浪漫之笔法出之,从梦中思念家乡来下笔不免落于常套,但却是以梦中去浣花溪寻觅诗圣的遗迹,真是诗人之想,诗人之语。

诗词作品: 生查子·短焰剔残花 诗词作者:【 清代 】 纳兰性德 诗词归类: 【边塞】、【思乡】、【惆怅】、【离愁】

生查子?东风不解愁纳兰性德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

爇尽水沈烟,露滴鸳鸯瓦。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

赏析《生查子》词是一首颇有韵味的咏愁佳构。在纳兰性德之前的词作已有不少咏愁名句。南唐后主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把愁写成可用刀剪之物,想象奇妙;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与宋代诗人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踏莎行》“候馆梅残”),均以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宋代词人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水边沙外”),于夸张、比喻的结合中表达了愁之多、愁之深;而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则于夸张与比较中衬出了愁之多、愁之重。如此佳句,不胜枚举。尽管有大量佳句在前,但纳兰性德填词咏愁,却能不落窠臼,而匠心独具。他虽为堂堂大丈夫,却是个善于刻画女子形象、抒发女子愁情的大家。其笔触之细腻、传神,丝毫不让宋代号称“压倒须眉”的“巾帼”李清照。这首《生查子》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生查子》,词牌名。原出唐教坊曲。旧说“查”为古“槎”字,《生查子》词名取自汉代张骞乘“槎”(木排)去天河之传说。又名《楚云深》、《梅和柳》等。纳兰性德以《生查子》词牌填了5首词,此处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词的上阕,寥寥数语,便使一个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采用的是一组颇似现代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开篇推出的是一个女子的长裙之特写镜头:“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东风”,即春风;“湘裙”,指女子的长裙,“衩”为衣裙下边的开口。这里,词人以“东风”交代季节--春天,并以“不解愁”、“偷展”等字加以状写,使之人格化,著上了人之感情色彩,从而,在不经意间映衬出了女子的“愁”。继而,由此镜头叠化出一个女子背影纤腰的特写镜头:“独夜背纱笼,影著纤腰画。”“纱笼”,系一种以纱制成的罩子,用以罩在熏炉外面。夜间,一个女子孤零零地背立在纱笼边,熏炉的火光映出她“纤腰”的身影。这一特写镜头,显现春夜一女子之背影,突出其“纤腰”,包孕了这样的潜台词:此女子,愁情深长。何以见得?她独自一人,夜而不寐,必有心思。其心思何在?这从首句“东风不解愁”可推知她心中含愁。何愁之有?从其腰肢纤细的背影,读者自可领悟到此乃相思之愁情。宋代词人柳永不就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竚倚危楼风细细”)的名句吗?纳兰性德也有“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相见欢》)之词句,可参读。

词的下阕,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仍是一个个相连接的镜头。首先,推出的是沉香燃尽一刹那的镜头:“爇尽水沈烟。”沉香之烟是袅袅升腾的,由此,又引出了另一个镜头:“露滴鸳鸯瓦。”镜头之间的切换自然,也让人一目了然。“爇”,燃烧之意;水沈,即沉香;“鸳鸯瓦”,指成对的瓦。这两个镜头,承接词的上阕,勾勒女子所处的环境,进而衬托其愁情。“爇尽水沈烟”,沉香已燃烧尽了,烟也散失了,照应上文的“纱笼”,暗示此女子夜间独立不寐时间之久。“露滴鸳鸯瓦”,露已生成,滴在成对的瓦上,暗示夜已很深,更见出此女子独立不寐时间之久,从而,进一步地渲染其愁情之深、相思之苦。“鸳鸯瓦”成对,而人不成双,怎不令人倍增愁苦?唐代诗人白居易便有“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长恨歌》)之诗句。词至此,已颇有境界,而词人似乎并不满足,又于词的卒章处摇出一个“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的镜头。宋代诗人苏轼《雨中看牡丹》有“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之诗句。纳兰性德以花骨比喻女子弱骨,此女独立于樱桃花下,与花香颇为相称。在词人的笔下,此女子与花融为一体,其相思之愁情也随着镜头的移动越旋越深。词人另有“瘦骨不禁秋,总成愁”(《昭君怨》)之词句,似乎可视为“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之注脚。

纳兰性德的这首《生查子》词,写的是女子相思之愁情,虽非重大题材,但并不影响其审美价值。因为它以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镜头再现了一个春夜独立不寐的女子形象,且以”东风不解愁“与”露滴鸳鸯瓦“等作衬托,以”花骨为比喻,将女子的相思之愁情写得真切动人,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