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结合互动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师的主导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学生就会摸不着头脑,二者密不可分,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与以学生为主体相互依存。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策略时抛弃那种短视的只盯住即时的考试与分数的短期行为。

语文教学应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一改往日机械灌输和条分缕析式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位,于是小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必须承认,众多的尝试和努力可圈可点,其中除了给我们带来喜悦,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进一步思考的实例,这是任何新事物产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整个实验进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解决,才可能使得我们的课改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看课评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些课乍看上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仔细琢磨起来似乎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效性方面还有点欠。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感觉到,有些工作我们做了,但在到底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上还欠考虑。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相信我们的努力是对的,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现问题的症结,剔除不利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这里,笔者把自己的发现和参考意见提供给大家,希望引起思考和讨论。

一、关于资料汇报问题

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和现代学习环境的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有越来越超前的趋势。现在走进语文课堂,教师不再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零起点”式的导语少了,新课的切人往往兼顾着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新知接受水平,体现了“因学定教”的新教学理念,这是十分可喜的。其中鼓励学生课前搜集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课文,掌握课堂四十分钟难以提供和掌握的知识,这无疑是大语文观的具体体现。

那么,是不是每每开课伊始,便让学生将所查资料不分轻重主次一股脑地全盘托出呢?我看未必。一位老师执教《将相和》,开课让孩子汇报资料就用去将近十五分钟,其中有近十分钟时间是全班共同倾听一个男孩儿照本宣科地念司马迁写《史记》的有关记载。由于孩子对材料不知取舍,又没有相关的史学知识,念起来十分费力,全班孩子听得也是云里雾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二、三学段阶段目标中又分别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这“有目的”和“根据需要”解释了搜集资料不是盲目的、毫无选择截取的。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和帮助,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孩子最初可能在搜集资料时贪多、贪杂,但如果课前布置任务时就给出范围,提出要求,相信久而久之,为什么搜集、怎样搜集、搜集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还观摩了另外一节《将相和》,汇报资料时,老师要求学生主要谈一谈有关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地位以及蔺相如和廉颇对赵国的贡献(课后知道老师在布置预习时也是这样要求的)。于是学生们的汇报很集中也很到位,为课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这位老师要求的“谈一谈”很重要,学生在汇报资料时不是不管明白与否照念就是,而是把查找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再说出来。这样哪怕说的少一些,孩子也有切实的收获,反之,只能有过眼云烟的效果。当然,一些史实的时间、地点等是不需要背诵的,照说出来也无妨。总之,资料汇报要注意教会学生既能搜集,又会根据需要整理和提取,否则费时费力劳民伤财。

二、关于回归文本问题

语文课程四大基本理念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在理解这一理念的时候,应确立“大语文”的观念,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高度出发,着眼语文课程实施的全局,使语文教学走出以往单一、闭锁、低效的困境。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也的确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更多的体验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但这是不是说语文课可以淡化或者干脆就舍弃了文本、舍弃了品词读句和情感体验呢?回答是否定的。课标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的阐述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回归文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不能丢。不仅如此,课标在着重强调语文的实践性的同时,写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那就是“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刻意追求”是针对以往“过于追求”而言的,而语感的训练和培养离不开对文本含义的准确把握。我们都知道文章是例子,而小语小语,面对的是“小”学生的最基础的“语文”学习,不抓好教材文本这个例子,又怎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又怎能给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有力的基础呢?我看过不少教师上《詹天佑》一课,报刊也登载过不少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分析评价之类,其中不乏精到之处,但是,当我发现在教师的支持下,学生们在课前或课上不惜花费九牛二虎之力,把“两端开凿法”和“中间凿井法”以及“人”字型线路包括背景画面那苍翠欲滴的青山都画得栩栩如生、逼真至极的时候,尤其有的评论文章对这种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举措大加褒赏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教者和评论者意识上的小小误区。试想,《詹天佑》是小学六年级教材,六年级学生行将小学毕业,难道不可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体会出简单的空间形象么?假使有个别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太差,那么,课堂上老师又做了哪些努力以使学生的缺憾得到弥补?或者,就剩下我们的孩子读不懂文中那些很清楚、到位的语言描述了。这就更提醒我们应该就文本而进行相应的训练,使我们的孩子能真正读懂祖国的语言,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形成“再造现象”。当然,我们不反对就文本中一些较生疏难懂的知识辅以动手做一做甚至更多的方式帮助理解,但是,若将这种动手做当成语文课的“正餐”,那就错了。还有一些课堂,用现代声像技术取代对文本的研读,甚至整节课都不看一眼课文,这也是不可取的。语文课一旦离开文本,上成了美术课、设计课、发明课和思品课(更多的是表演课)等等,便失去了语文的特点,便成了“四不像”,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或说目的是残缺不全的。所以我们说语文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教育规律,我们要在开拓创新的同时注意避免走向新的极端,要回归文本,让学生在文质兼美的教材文本中发现、理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同时受到情感的陶冶。

三、关于阅读个性化问题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经历、处境与积淀,才有千差万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阅读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也正因为如此,新课标从人本的角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此,我们语文教师的尝试也是很成功的。课堂上不再只是教师硬性指令学生一定要读什么、背什么,一定要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寻求整齐划一的答案,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和条件,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老师往往用这样的语气说: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哪篇文章、哪个段落让你感动?为什么?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你喜欢哪个段落或部分的描写?你想背诵哪一部分?诸如此类极其人本的交流谈话,体现了对学生多元理解和个性感受的尊重,是完全符合语文课文的文本特点和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发展要求的,无疑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尊重不等于盲从,多元的理解也应有个不违背文本原义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底线。根据发现我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表见解、自由积累语言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甚至放弃对学生的引导。

首先,学生选择的读书方法很多,在本课、本篇文章的学习中到底哪种更适用,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其次,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毕竟有限,发表见解磁有时会偏离文本本义,甚至由于生活阅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使他们的理解走向片面和错误。一个孩子学完《挑山工》后,非常遗憾地谈到:挑山工啊挑山工,人生在世有七十二行,你干什么不好,却干这个苦差事?另一个女孩子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愤愤地指责小女孩的父亲是多么的不负责,而她自己的爸爸又是多么爱她。在这种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及时出手,帮助孩子从认识上得以提升,不能以尊重孩子的理解感受为由听之任之,以免误导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取向,而应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并学会做人。

另外,小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语言知识作为积累的时候,也应该有所引领。很多看课者都不止一次发现孩子们选择的背涌往往是简单易背的,到底是否是他真心喜爱、确有价值还很难说。有的孩子就天真地说,哪个段落字数少就选哪段。如果老师经常过问一下,对正确的好的选择加以鼓励提倡,对不理想的以完成作业为目的的选择予以指正,相信学生就不会曲解了自主选择的意义,真正达到自主阅读、自主积累的目的。

四、关于创新教育问题

提到创新教育,一线的实践给我许多好的启发,也留下两种极端的印象:老师们要么望而生畏,觉得很难操作,有时为所谓“创新点”在那儿挖空心思,要么将课堂搞得热热闹闹,一味追求花样翻新,有的即便发现学生在海阔天空乱说一通也不予以制止。其实创新教育本身是朴实而具体的,在语文教学中也是有章可循的。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为是一种“价值取向”,就应该理解为它是在一个人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呢?我个人认为,一要加强基础教学,二要大力提倡主体性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小”指的是它的基础性,“语”指的是它的语言、学习语言训练的特点。语文教学创新教育首先要过好语文基础这一关,因为,没有基础,创新就毫无根基。人类所有的发明无不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获得成功的。如果小学生连一篇课文还没读懂,对文本本身的理解还做不到,你怎么苛求他去创新?所以,离开文本、离开语言训练、不凭借学生原有知识和基础、任学生漫无边际地“遐(瞎)想”的创新是不足取的。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加强主体性阅读成为语文创新教育的首选。我们知道,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孕育在对文本的主体思考里的。首先是自主性阅读。这是符合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心理的读书方式,因为越是高度自主,学生的读书热情就越高,所获就越多,产生的思想碰撞就越激烈,思维就越活跃,创造性品质就越容易突现。其二是探究性阅读,这是自主阅读的较高层次。所谓探究阅读,是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疑点并就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自我的或同伴间的再阅读的过程。我们目前语文课堂上大都有让学生带着某种疑问去读书思考的环节,体现的就是探究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都将得到很大的发展。其三是批判性阅读。这是自主阅读的最高境界,当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去判断一篇文章的优劣真伪,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去判断一篇文章的优劣真伪,并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需要进行割舍与添加的时候,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急剧发展的时候。不是有个小学生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的组合画面提出过质疑吗?我国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犯过的诸多“关于月亮的错误”竟然被一个小学生一针见血地指正,这正是我们渴求的创新意识啊!所以,语文创新教育并不多么神秘和高不可攀,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更多地体现在学生主体阅读中的个性感受,体现在阅读理解的见仁见智,体现在不受束缚的大胆想象和批判。

以上作为笔者个人的发现与思考,难免有失偏颇,只是想提请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对诸多教育现象的不断思考,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不浮躁,不务虚,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怎样理解语文教学的,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语文教学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目的以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就是对“有效性”的最好注释。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深入钻研文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这‘火药'就是兴趣。”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小伙伴,从而形成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支持型氛围,让学生真正拥有一个“能学”的环境,才会有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学习中,“说”是学生学习思维外显性行为。那么,教师就可以以“说”为突破口,在课堂中创设民主的范围。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提倡“敢说”主要为性格内向的学生、为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开“放胆”的通道;对学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见,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大声说”旨在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究的精神;“人人说”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正确地说,流利地说,愉快地说”,促使学生不但乐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并要求趋于正确、完善。为达到通过“说”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自主探索、研讨与创见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我教学《三打白骨精》,上课刚开始,我就忍不住给大家唱了几句“猴哥,猴哥……”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劲纷纷讲述他所了解的孙悟空故事和他眼中的孙悟空形象。于是准确地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学生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三、 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

1.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

2.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

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的一般过程

不同的方法过程不完全相同.

有效教学方法探究

* “自主过关”教学法

* “立体式阅读”教学法

* “单元授课”教学法

* “六吧趣味语文”教学法

* “编排课本剧”教学法

* “合作竞争”教学法

* 主题丛书“五步赏读法”教学法

* “文本细读”教学法

一、“自主过关”教学法

* “自主过关”教学法内质是“自读自悟、大量阅读”.是以一个单元为一个单位学习,按先后顺序先是识字课,再是过关课,最后是精读课.这种教学方法把主动读书学习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探究的主人.

二、“立体式阅读”教学法

* 其主要做法是在课内,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补充资料,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成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对课本知识进行了较好的延伸、补充和拓展.

三、“单元授课”教学法

* 一般一个单元课文学习的时间是三个课时.其具体做法是:第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课文;第二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自主互助学习课文;第三课时,拓展积累,展示风采.

四、“六吧趣味语文”教学法

* “一起读吧”:读通课文,查字词典解决不理解的词意,扫除理解课文的障碍

* 二是“大家说吧”:通过学生的交流读懂课文

* 三是“老师讲吧”: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经典讲解

* 四是“文学氧吧”:学生背诵精彩段落与篇章或有感情朗读课文

* 五是“字词练吧”:学生自主学习并积累生字词

* 六是“精彩擂吧”:借助各种形式评比展示,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墙报的形式展示擂吧结果.

五、“编排课本剧”教学法

* 主要做法是通过编排课本剧促进语文教学,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表演,形式翻新,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自觉完成阅读,而且能够正确理解.

六、“合作竞争”教学法

* “合作竞争”教学法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主动适应团体生活,具有人际交往的能力,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帮助、互相监督,在参与集体活动中主动学习.

七、主题丛书“五步赏读法”

* 第一赏是孤芳自“赏”.

* 第二赏是对读共“赏”.

* 第三赏是个性欣“赏”.

* 第四赏是雅俗共“赏”.

* 第五赏是我写你“赏”.

八、“文本细读”教学法

* 文本细读首先要静下心来,暂时忘掉自己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放松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文本细读的关键在潜心涵咏,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

第三章 教学基本流程

* 第一节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 第二节 教学流程 :

* 低年级识字教学

* 低年级阅读教学

* 中年级高效阅读教学

* 高年级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 1.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2.遵循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原则

* 3.遵循学生语文学习规律

* 4.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5. 积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描一对二写三”写字练习流程

* “描一对二写三”练字法,即学生练一个字的过程包括空描一遍,把自己写的字和范字对照两遍,写三遍字.练字过程为“空描一遍——写第一遍字——对照——写第二遍字——再对照——写第三遍字”.

低年级识字教学一般流程

* 一、识字教学流程

*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 2.看图学词,初步感知

* 3.自读韵文,认读生字

* 4.朗读理解,抒发感情

* 5.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 6.学会积累,拓展升华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

* 每个步骤因课型、文章内容等不同,在方法上又各有不同.

* 阅读教学流程

* 1.导入新课

* 2.初读识字

* 3.精读感悟

* 4.回味品读

* 5. 课内外拓展

* 6. 指导写字

中年级高效阅读教学流程

* 一、中年级阅读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课文的能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地预习课文,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中年级高效阅读教学流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二)自主互助,预习课文

* (三)学习课文

* (四)畅所欲言,谈收获

* (五)拓展积累,展示风采

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一般流程

* 1.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 (1)运用阅读期待,激起阅读兴趣.

* (2)放手阅读课文,留下“第一印象”.

* (3)交流阅读心得,了解学生起点.

* 2.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 (1)提出疑难问题,确定研读方向.

* (2)师生合作探究,围绕重点研读.

* (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 3.巩固梳理,拓展运用

* (1)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

*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

* (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习作教学一般流程

* 教学流程

* (一)作前准备,搜选材料

* 1.资料的来源

* 2.指导搜集、选择材料

* (二)启导思维,指导写作

* 1.教师指导

* 2.学生写作

* (三)引导自改,誊写初稿

* (四)引导评改,赏析佳作

高年级(5-6年级)习作教学一般流程

* 流程

* 每次习作所经历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 1、准备阶段

* 2、指导阶段

* 3、拟作阶段

* 4、赏评阶段

* (一)准备阶段

* 可分为三步:

* 第一步是审题.也就是要引导学生细读习作要求.

*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写作资料,意在丰富写作素材.

* 第三步是处处留心,选择时机,以备有组织地创设情境,组织实地考察.

* (二)指导阶段

* 可分为二步:

* 第一步是引导学生列写作提纲.即,先确定好写作中心,然后再明确写作顺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

* 第二步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具体操作程序如下:教师激情点拨→学生组内畅谈→全班倾情交流→师生相互启发.

* 本阶段意在帮助学生明确表达顺序,激发表达欲望,为下一步的行文奠定基础.

* (三)拟作阶段

* 此阶段是学生把自己所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材料、知识,按自己喜欢的顺序,有选择地独立写下来的过程.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要求学生一气呵成,不得抄袭乱编.

* 拟作要课内完成,尽量在一节课内写成.

* (四)赏评阶段

* 分二步.

* 第一步是初稿赏评.通过评导、修改使学生能依据本次的写作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是教师结合实例进行的一次有针对性的、更具体的点拨.

* 操作程序:

* 1.先完成初稿的同学自己修改作文.

* 2.先完成初稿的同学到台前阅读自己的习作.根据标准大家共同点评.

* 3.评导习作,典型引路.找两篇较好的习作,大家共赏评.继而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点拨”到位,使学生认识提高,明确修改的方法和方向.

* 第二步是完稿赏评.通过各种评批方式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系统地批改.

口语交际教学一般流程

* 一、交流激趣,引入话题,快乐参与

* 二、情境再现,尝试交流,明确要求

* 三、创设情境,层层深入,互动交流

* 四、畅谈收获,适时评价,深化认识

* 五、课外拓展,运用实践

第四章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

*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 三、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一、什么是课程资源

* 从广义来看,只要有助于课程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之物,无论校内还是校外,也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均为课程资源;

* 从狭义来看,指可以直接为课程实施服务之物.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 (一)语文课姓“语”原则

* (二)着眼于学生原则

* (三)目标统领原则

* (四)提炼整合原则

三、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二)充分挖掘广泛的生活资源

* (三)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教学媒体”

* (四) 调整充实课外读物资源

* (五)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课程资源

* (六)学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 (七)教师本身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1.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以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 2.以某一篇目为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

* 3.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单元.

* 4.将相关资料引入课本,如一些背景材料等.

(二)充分挖掘广泛的生活资源

* 1.挖掘历史生活资源

* 2.挖掘自然生活资源

* 3.挖掘风俗民情生活资源

(三)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教学媒体”

* 网络资源是一个神奇广大的世界,它不仅是课程资源的手段,而且本身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课程资源库.它打破了教室的相对封闭性,使教室成为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场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网上学习,碰到疑难问题还可以给教师、同伴、专家发电子邮件进行请教,学生学得更加生动活泼.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

(四) 调整充实课外读物资源

*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改革突飞猛进,有的老师把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有计划地纳入到语文课堂中学习,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资源,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些优秀的、成熟的经验做法语文老师要积极学习借鉴,促进自己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课程资源

*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通过实践应用去获得.

* 在教师指导和同伴启发下,学生会发现无处不有课外学习资源,并让一切学习资源为“自己”所用,使他们真正成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六)学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 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师最需要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宝库.而学生这种课程资源有其特殊性,他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

* 学生身上确实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课程资源,关键在于老师们怎样开发和利用.

(七)教师本身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施者,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本身就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它的表现是隐性的,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生成和建构.

在语文教学中你中如何理解并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的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单纯以教师为主体,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其实质是师生教与学结合互动的过程,过程中相互形成的方法。教与学的过程与方法,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好比是“行船”与“风帆”,掌控风帆,乘风行船,顺利驶向成功学习的彼岸。

古人云:“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不管知识多么渊博的老师,他的知识都还是很有限的,仅靠老师教给的知识,今后进入社会是不够用的,所以,老师必须教给学生学习新知识、练就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