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已死”是德国哲学家尼采最常被误解的名言之一。它在尼采《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出现三次,后来又在其名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出现,成为名句。

“上帝已死”并不能照字面所述而解释,尼采并不是说上帝在形而下的层面已死;相反地,尼采希望表达的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现存道德标准的危机,因为当一个人放弃基督信仰的时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观从自己脚底下抽出来。

尼采所说的“上帝已死”是什么意思?

他的意思是上帝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再有一席之地。

上帝住在哪里?如果你在500年前问一个人这个问题,他会说上帝住在天堂里。天堂在哪里?天堂就在天上,就在那些云的上面。

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启蒙运动之前,上帝和其他存在并没有区别。上帝不是超自然的、形而上学的、精神的、隐喻的,也不是现代有神论者随便用的那些时髦词。上帝只是。他是真实的,就像你,我,或者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电脑一样确定。

下雨是因为上帝想要下雨。自然灾害是上帝表达不悦的方式。好运是他表示幸福的方式。神就在我们周围,他的同在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后启蒙运动开始了。科学方法被编成了法典。人们开始区分科学和废话。我们曾经相信上帝负责的一切,都被证明是纯粹自然现象的产物。

下雨是因为水循环。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好运气遵循概率的规则。等等。有人甚至在某一时刻做了计算,发现客观地说,祈祷并没有增加它发生的可能性。

上帝对世界没有经验上的影响。这个世界完全没有上帝的干预。你的祈祷没有得到回应。上帝已经死了。自然神论第一次作为一种哲学出现在启蒙运动时期,这并不奇怪。上帝存在,但对世界完全没有影响,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一个不干涉世界的神和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神之间有什么实际的区别呢?

这就是尼采说上帝死了的意思。他的意思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在我们的思想、世界观和生活中的地位一直在不断缩小。自然神论只是个开始。在尼采笔下的德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不信教的,而且他们偏重年轻人,所以这个数字只会继续增长。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因为一千多年来,基督教一直是西方思想的中心。自古以来,众神就是一切思想的中心。那么我们现在要去哪里?

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因为一千多年来,基督教一直是西方思想的中心。自古以来,众神就是一切思想的中心。那么我们现在要去哪里?

如果基督只是一个人,那么有什么能使他的教导比佛陀、苏格拉底或希特勒的更正确呢?如果所有的证据都指向道德的最终仲裁者并不存在,我们的道德又基于什么呢。如果没有某种神来执行,客观道德还能存在吗?尼采当然不这么认为。

尼采关于“上帝已死”的言论是什么意思

"上帝已死"并不能照字面所述而解释,尼采并不是说上帝在形而下的层面已死;相反地尼采,尼采希望表达的是,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现存道德标准的危机,因为"当一个人放弃基督信仰的时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观从自己脚底下抽出来。这种道德观完全不是不证自明的……当对上帝的信心这种基督教的主要信念被打破时,整个信仰就崩溃了:人的手中可以什么都没有。"

上帝已死是说明人类再不能相信这种宇宙秩序的方法,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识别这种秩序是否真正存在。尼采认为,上帝已死不单对人对宇宙或物质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绝对价值--不再相信一种客观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个个体都包括在内。这种绝对道德观的失去,就是虚无主义的开端。这种虚无主义令尼采尽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类基本价值的方法。意思是,尼采找寻的是比基督教价值更深入的宇宙观。

尼采相信,大部份人都不认同(或拒绝认识)"上帝已死"这种观念,因为他们内心深处都有深层的恐惧或愤怒。所以,当这种死亡被广泛认识之时,他们会觉得十分痛苦,然后虚无主义变得猖獗,而且相对主义会在人类社会中成为法律--所有事物都是被许可的。这是尼采认为基督教相当虚无的部份原因。对尼采而言,虚无主义是所有理想化了的哲学体系的必然后果,因为所有理想主义都有像基督教道德观一般的弱点--没有"基础"。所以他形容自己为"地下工作者",发掘地底下的通道。

“上帝死了”具体咋理解?我要个人见解。

这是一句醉话,胡话,无需认真去分析。

上帝是永恒的,有2个含义,如果上帝本身是永恒的,那么自然成立,就算上帝只是人类善良意愿的体现而非真实的个体,那么同样是永恒的。除非人类灭绝,否则作为人类(很大一部分人)共同的理想,不会灭亡。

我是学佛的,上帝作为广义的概念,与任何人有关,还记得曾经流行过“顾客是上帝”等等吗?就是狭隘意义上的基督上帝,也不是让人随意诋毁的,毕竟是世界数十亿人的信仰,你能与十几亿人为敌吗?当你毫无顾忌的时候也许无所谓,中国有句话:千夫所指,无疾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