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意义要重大。一般来说,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多半胸怀大志,立志成就大事业,这就决定了选题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力求研究重大问题。这个问题是科技领域的大事,如果成功,将对科技发展做出大贡献。所以,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心里想着要做大事;

第二,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有一些重大问题是人们很容易看到的。应当说,如果条件允许,要敢于选这样的问题。如何将一个冷门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化为一个热门,这显然需要技巧;

第三,技术手段于自己可行。许多重大热门课题常常要求大量人力,物力和很高的技

如何进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

从字面上看,“新”就是新东西、新事物,“创”就是造,即把这个新东西、新事物创造出来。然而,“新”这个字很有讲究,意义大不相同:一个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创造了一项新纪录,这是一个“新”;另一个人在奥运会

上创造了一项新纪录,这也是一个“新”,但这两个“新”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新”有大小、高低之分,本文讨论的创新,是指大的、高水平的创新。

科研选题的三个原则

第一,意义要重大。

一般来说,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多半胸怀大志,立志成就大事业,这就决定了选题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力求研究重大问题。这个问题是科技领域的大事,如果成功,将对科技发展做出大贡献。有些人没有这种想法,只希望有点经费,能做点研究,发表一些文章,有个职称,也就满足了。所以,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心里想着要做大事。但是,光有这点还不够,还得能分清什么是大事,是重大问题。

第二,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

有一些重大问题是人们很容易看到的,例如科技界普遍关注的一些大问题和难题。是否该选这样的问题来做呢?应当说,如果条件允许,要敢于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科学院、在重点大学、在重点实验室,就要有这样的勇气。但就多数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可能可望而不可及,硬往里钻是不明智的;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条件有限,这就应避开那些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选那些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的领域。科学研究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太热的地方挤不进去,太冷的地方不受重视。如何将一个冷门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化为一个热门,这显然需要技巧。

第三,技术手段于自己可行。

许多重大热门课题常常要求大量人力、物力和很高的技术条件,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所以,选题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一定是自己的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有一点要提出来讨论:离开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条件,是否就一定做不成大事?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不要总想着自己条件差,成不了什么气候,应相信,智慧和勤奋能弥补条件的不足。只要用心,找准一个好位置,就一定可以打开成功之门。

科研创新的三个途径

笔者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注意到,科研创新不外乎三个途径:材料新、方法新、思路新。

第一,材料新。

使用新材料必有新发现。在遗传学发展史上,Mendel用豌豆作材料研究遗传开创了遗传学,而Morgan则改用果蝇。从豌豆到果蝇,跨度非同寻常,这个新材料用的巧,让M

organ 开创了细胞遗传学,将遗传学推向一个高峰。而后, Beadle

改用红色面包霉研究遗传,开创了生化遗传学。后来的人进一步改用细菌和病毒研究遗传,一次又一次将遗传学刷新。所以,使用新材料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创新方法。但因为是新材料,别人未曾研究过,自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对研究者的智慧提出了考验。

第二,方法新。

新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设计和创造。使用新材料时,原有的方法可能不适用,研究者就需要先有一次方法的创新,上面遗传学研究中的新材料都伴随着新的研究方法。第二种是移植和借用。在遗传学的早期,人们采用杂交的方法;后来,将细胞学引入,带来遗传学的第一次革命;进一步引入化学方法,将遗传学向分子水平提升……在各个学科的发展中,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与新方法相伴。然而,新方法并非无中生有和从天而降,都是在原有基础上革新改制而成,因此,研究者要学习和了解多种多样的方法,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改造。

第三,思路新。

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

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主要是大学的任务,因为大学培养的是人才,即创新能力较强的人。笔者认为,从培养创新能力出发,大学需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最为重要。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大学重视基本概念和内容深度,这不错,但还应该充分突出“新”,即尽可能介绍新进展和新成果,以激发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不新就会让学生守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依赖教材,而是不断到文献中去寻找新材料。在突出新的同时,还要兼顾“广”,即从学科出发,力求结构的完整性,各个层面都不能缺。现在有一种偏向:重现代,轻传统,以高深为荣,将基础扔掉,这是很有害的。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改陈述为分析。笔者曾提出“分析式教学法”这一设想,以取代传统的“启发式”。启发是一种浅层的分析,适用于中小学;分析则是一种深层的启发,应为大学所用。采用分析式教学,重在交待来龙去脉,以形成一条思想路线,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到科学的思维方式。

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革新,以达到对学生实施全方位培养的目的。目前,各个大学竞争激烈,特别注重教师的研究创新,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未给予特别关注,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总之,创新是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还需要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基金》供稿)

如何进行高水平的科研创新 郭厚良

第一,意义要重大。

一般来说,有重大发明创造的人多半胸怀大志,立志成就大事业,这就决定了选题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力求研究重大问题。这个问题是科技领域的大事,如果成功,将对科技发展做出大贡献。有些人没有这种想法,只希望有点经费,能做点研究,发表一些文章,有个职称,也就满足了。所以,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心里想着要做大事。但是,光有这点还不够,还得能分清什么是大事,是重大问题。

第二,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

有一些重大问题是人们很容易看到的,例如科技界普遍关注的一些大问题和难题。是否该选这样的问题来做呢?应当说,如果条件允许,要敢于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科学院、在重点大学、在重点实验室,就要有这样的勇气。但就多数人而言,这样的问题可能可望而不可及,硬往里钻是不明智的;特别是在起步阶段,条件有限,这就应避开那些竞争过于激烈的问题,选那些研究的人比较少、竞争较为缓和的领域。科学研究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太热的地方挤不进去,太冷的地方不受重视。如何将一个冷门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化为一个热门,这显然需要技巧。

第三,技术手段于自己可行。

许多重大热门课题常常要求大量人力、物力和很高的技术条件,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所以,选题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一定是自己的技术手段可以达到的。有一点要提出来讨论:离开了现代化的高新技术条件,是否就一定做不成大事?笔者认为并非如此。不要总想着自己条件差,成不了什么气候,应相信,智慧和勤奋能弥补条件的不足。只要用心,找准一个好位置,就一定可以打开成功之门。

从方法论的角度,谈谈如何进行科技创新

主要观点:

1、坚持勇于创新,积极引领科技加快发展。

2、坚持服务发展,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3、坚持创新为民,积极促进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4、坚持锐意改革,积极推动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5、积极培养与提携优秀青年才俊。

6、坚持建言献策,积极发挥决策咨询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正确思想作指导。对于年轻人来说,应早立志,立大志。因为志向是人生的灯塔,有什么样的理想和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所以搞科学研究,首先应以祖国建设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同时,在这个进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在从事研究生学习和研究时,专家要求我们把“科学院院士作为我们奋斗目标”没有奋斗目标的人生是糊涂的人生,很难有大的作为。

搞科学研究同样要有明确的目标,所谓目标就是科学研究的方向,方向正确,不会走错路。

科技创新方法论的特点:

1)有现代科学哲学思想,即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具体的要求。

4)有切实的内容。

5)有正确的态度。

6)有理想的程序。

7)有科学的方法。

8 )重视主观潜能的发挥。

9 )重视客观因素的影响。

10)重视动态因素的作用。

科技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繁荣。

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管理创新:

知识社会环境下的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的价值实现,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科技创新

如何有效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1、搞好科技创新,加强体系建设是基础:企业主要领导要有科技创新的强烈意识,真正把科技创新当作企业的第一生产力抓紧抓好。要健全科技创新领导体系,主要领导亲自抓创新,并有得力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要健全科技管理组织和科技机构,并把科技管理与科技开发区分开来。

2、搞好科技创新,完善激励机制是保障:科技创新的过程,是从企业决策开始的一系列以市场为导向的引进式研发、投资管理、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作为决策者,起到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所有企业负责人必须更新观念、统一思想、高举科技创新的大旗。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意义

推动科技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势在必行。从科技自身来看,近些年我国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量均高速增长,国际论文和国际专利申请量均居世界第二。

这样的增长速度令人欣喜,但也必须看到,科技创新长期存在的短板,并没有随数量的快速增长而同步变长,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和关键核心技术缺乏仍是严峻挑战。因此科技创新必须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原创能力提升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推动科技高质量发展(创新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