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以及本校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计划,以集体学习、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等形式,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新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并应用新课程与教学理论分析总结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
2、加强教学的规范化管理。组织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制定并实施本组教研工作计划。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本学科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检测评价、课外辅
如何加强教研组建设与管理
博得听说:(每天五分钟解决企业一个小问题,中国首个解决中小企业资本困惑的知识平台,讲好中国企业故事 发出中国企业声音)
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与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织形式。加强教研组建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具有不可低估的功能和价值。为更好地适应我县教育教学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研组工作,挖掘教研组工作的新内涵、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现就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问题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统一思想,全面认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课改精神,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切实落实课程目标成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围绕教研组建设,近几年各校都作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但反思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尤其是对如何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务实校本研究过程,丰富校本研究方式,有效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教学真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缺少有效的方法,影响了校本研究的质效。因此,为深化校本教研工作,落实有效研究、有效教学和有效管理,推进我县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必须加强教研组建设。
2.加强教研组建设是完善管理、强化研究的重要措施。教研组是学校的教学业务组织,是学校开展研究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都离不开教研组的具体落实。加强教研组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教研组织和管理网络,有利于规范学校的常规教研和教学秩序,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个体研究意识和群体研究欲望,形成研究的习惯和常态化的研究状态,提高校本研究质效,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丰厚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教研组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要途径。教研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研组是教师间“有效互动”、“合作共进”的最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帮助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技术,提高专业素养和施教水平。同时,利用教研组这一载体,有利于创设激励教师主动发展的氛围,搭建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培养教师学习反思与合作研究的习惯,使广大教师走上一条快速成长的科研之路,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成熟,在合作中成长。因此,加强教研组建设,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学习型学校的主要途径。
二、明确任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
1.组织学习培训,丰厚教师的专业理论。根据课程改革要求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采取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更新和充实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提升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施教水平。结合学习型学校建设和“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在促进教师业务理论学习的同时,组织学习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拓宽视野,提高科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2.搭建研究平台,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以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集体备课、听评课、课例研究、专题研究、反思交流等多种活动,搭建起同伴互助和交流研究经验和实践智慧的平台。在开展以上研究活动的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学科资源库建设,储备积累教学资源,为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便利;积极组织本组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做好服务。教研组要研究制定本教研组的发展规划和教研活动计划,突出研究重点,落实工作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逐步形成本组教学特色和教研文化。
3.落实教学常规,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学校最基础的教学研究和管理单位,教研组的基本责任是组织学科教学研究,抓好教学常规落实。因此,教研组要严格按照课程要求和学校的教学常规要求,加强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试等教学环节及学习、培训、研讨等教研活动的指导,并协助学校做好教学常规的管理与检查,及时发现、反馈、矫正教学教研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的做法和先进的经验,保证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正常运转。
4.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要组织学科教师学习用科研的方法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积极承担教科研部门和学校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确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研究课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及时总结、推荐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
5.建设合作文化,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教研组是教师合作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要通过多种途径创设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和谐人际关系,努力营造人人能讲话、人人讲实话的学术研究氛围,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自觉地进行有效的对话,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以此为基础,扎实做好“师带徒”、“结对子”、“团队带教”等教师培养工作,充分发挥“本土专家”的引领作用,让教师在群体的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中,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实现个体的迅速成长与发展,提高群体的工作绩效,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三、完善机制,大力激发教研组发展的内部活力
1.合理设置教研组,构建科学的教研网络。各学校要遵循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的原则,健全完善学科教研组。教研组的设置一般以学科为单位,同学科有3名任课教师以上者,一学科设立一个教研组,不足3人的可与相近学科合并成立教研组,但学科性强的研究活动(如听评课、专题研讨、学科课题研究等)应以片级学科活动为主开展。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兼课学科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教研组,参与教研组活动。为便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各教研组教师的办公地点应相对集中。学校规模较大的,可在学科教研组下设备课组,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集中办公。教研组、备课组按各自的不同职责和活动范围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强统筹协调,使两个层面的教研组织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各片级教研中心原则上按学科设立中心学科教研组。
2.严格选聘教研组长,充分发挥其学科管理职能。教研组长是学科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带头人和责任人,教研组长作用发挥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各校要重视教研组长的选聘工作,切实选拔出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较高的群众威望、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教研组长要实行聘任制,根据工作业绩定期进行竞聘和调整。学校要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教研工作秩序。各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明确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活动要求和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研工作制度,如业务学习制度、听评课制度、公开课活动制度、教研组长例会制度、备课组活动制度、教研组工作考核及评价制度等,倡树研究氛围,浓厚研究文化,规范研究秩序,形成自己学校特色的教研和管理文化,保证教研组工作和备课组活动真正落实到位且运转高效。
4.创新教研平台,建立教研组特色工作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我市教育形势的变化,教研组建设应赋予新的内涵。各学校要针对自身实际,不断调整教研思路,完善教研策略,创新教研机制。要进一步加强片级教研中心工作,明确片级教研中心学科教研组的工作职责,并落实相应待遇,完善教研中心工作制度。还要结合教育网络建设,建立网络教研平台,打破时空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大教研组常态化对话交流机制。倡导各学校建立自己的学校博客,有条件的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借助博客平台,实现互动交流,研讨问题,拓展视野,更新理念,丰富智慧。
5.浓厚研究氛围,营造和谐民主的教研文化。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就必须重视教研组文化建设。一是从研究氛围、办公环境、学习资源、人员搭配等方面为教研组提供最有利的条件。二是注重激发广大教师的自主发展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研究、实践、思考,树立专业自觉意识。三是努力形成和谐平等的对话机制,鼓励教师之间合作交流、合作共享、合作共进,提倡教研平等,形成干部、教师、学生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启发的研究氛围。四是积极鼓励教研组特色发展,及时收集、总结各教研组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沉淀提升,形成自己的教研风格和教研思想,使学习、研究、反思成为每位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使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发展性合作团队。
6.重视考核激励,健全对教研组的评价体系。从常规工作、校本研修、队伍发展、工作绩效(包括教育教学质量、各级各类评比、课题研究等)、工作特色(如轻负高质、学业评价、学生活动策划、典型教研经验等)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强检查、督促和考核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宣传推广先进经验,表彰奖励优秀典型,激励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务实求真、开拓创新,争创佳绩。
四、加强领导,全力推进教研组工作的健康发展
1.严格目标责任,强化对教研组工作的领导。教研组是学校领导下的教学研究组织,教研组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的领导与支持。因此,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首先树立责任意识,把教研组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带头研究、谋划教研组建设的策略,积极创造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的条件;教务教研等部门的中层干部要指导帮助教研组制定发展规划,保证教研组工作科学有序、积极健康地开展。
2.加强督查指导,规范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县教研室要加强对教研组工作的指导与服务,举办教研组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探讨教研组建设策略,丰厚教研组建设理论;要定期开展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的评选,借助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各学科教研组工作的督查与指导。
用心推进教研组建设 倾力强化其职能发挥
近年来,泰山实验中学秉承“适合教育”办学理念,牢固树立“教研为本,科研增效,质量立校,特色亮校”的思想,聚焦观念更新、队伍建设、课堂改革、深度教研、课题研究、质量提升、文化内涵等核心关键工作,立足教研组校本教研,以“四型”教师发展为目标,扎实开展了教师队伍建设“五项工程”“六大行动”;以深化课改教研为重点,倾力推进了“以学为主·四步八环”深度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构建“适合教育”能动课堂;大力实施了“草根式”小课题研究,使教研科研走向深入科学化;坚持“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工作策略,创新组织教研活动形式,践行“研训评一体,教研结合”的校本教研组研修模式,大力构建了“合作式”、“成长共同体”教研组成员关系,教研组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全面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形成“实中”特色教研组内涵文化。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教研组建设管理评价机制。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组织,是凝聚集体智慧、形成教育合力、实施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织管理形式。在以级部为单位的管理模式下,学校领导更加高度重视教研组建设,不断创新校本教研管理评价机制。
1.搭建竞聘平台,选好用好学科领头人。一个好学校,离不开一群好老师,一群好老师更离不开一个好的学科组长。学校一直把人才梯队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因地制宜的组织教研组长竞聘工作,把有热情、能担当、做实事、学科素养高、组织能力强、教师普遍认可的优秀教师选拔出来当组长。2018年暑假通过竞聘上岗,有9位中青年教研组长脱颖而出,增加了教研组队伍的活力和热情,为教研组建设奠定了关键的人才基础。
2.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教研组管理制度。学校为更好地适应教育形势发展和新课改的要求,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制度建设,切实改进教研组工作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教研组长作用发挥不突出、制度建设不完善、团队气氛不浓厚、常规管理不规范、教研活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研组建设的新内涵、新思路、新功能,全面提升教研组工作水平。2018年学校加强教研(备课)组管理,精心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教研(备课)组建设的意见》,建立教研(备课)组长期中、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制度,改进完善教研(备课)组长月例会制度、学期初集体业务学习制度、半天无课日集体备课教研制度和领导干部承包教研组制度,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教研组管理的规范化,强化了教研(备课)组长学习培训、能力提高、职能发挥,切实将教研(备课)组建设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研究共同体和学科质量提升的责任主体。
3.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教研组长职能发挥。客观公平的评价能够调动组长的积极性,提升教研组的工作成效。2018年学校经过多次调研制定出台了《泰山实验中学教研组考核评价办法》,严格按照评价办法每学年定期进行考核并评选表彰各级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备课)组长,在庆祝教师节大会上进行表彰,并作为推选泰山区教科研先进个人、校本研修先进个人主要依据,优先安排参加外出学习进修。
二.强化组长职能发挥,狠抓教研活动有效开展。
在教研组评价办法的引领下,在各种管理制度的保障下,各教研组立足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学科年度计划,从学科教学质量、教学常规、教研科研、教师成长等方面,扎实有效开展校本研究工作,促进了教研组建设的长足发展。
1.立足教学质量,抓实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抓实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是任课教师,基本单位是备课组、学科组,教研组长的质量意识将决定着学科组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狠抓常规,刘煜晨主任说:“常规怎么抓都不为过,什么时间都要抓常规,突出教学常规在教学中的基础性、主体性地位不动摇。”各个教研组认真遵循落实《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泰山区教学常规管理要求30条》和学校《教学常规实施细则》等制度规定,抓好教学常规的常态化规范化落实,严格执行常规管理检查“备课组—级部—教研组—教务处”四级督查责任制和常规检查月公示台账制度,实行情况描述与等级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加强反馈后的薄弱整改,将常规监管抓严做实。
2.立足课堂,深化教学改革研究。
课堂是“适合教育”的主阵地,改进课堂教学、落实课改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教研组立足课堂,基于核心素养、中考改革导向要求,持续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习为主宰、以问题导学为主线、以先学后教为策略、以“四步八环”为路径、以评价激励为保障、以当堂达标为目标、以能力发展为根本、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的“以学为主四步八环”能动课堂模式精细常态化实施的研究。
(1)抓实常规教研。有计划、高质量开展“半天无课日”课例深度教研活动。依据学校出台的《泰山实验中学“半天无课日”深度教研实施规范》,学期初教研组制定各学科“半天无课日”课例深度教研活动形象进度表(结合青年教师月汇报课、名优与青年教师“同课异构”、全员性“人人贡献一节课例”进行),领导干部围绕“以学为主四步八环”能动课堂模式精细常态化实施,深入指导教研活动,并把教师的参与情况纳入校本研修学分管理,促进了教研组常规教研的有效开展。
(2)突出主题教研。如果常规教研是必做题,那么主题教研就是选做题。学校为使教研活动更加符合学科组特点,采取自下到上或自上而下的形式,学期初各教研组申报或申领教研主题,例如聚焦作业设计与实施、考试命题、学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等主题,学校张榜明确,督促过程研究,月例会汇报交流研究情况,期末提报教研成果,并将主题特色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研组考核评价。
3.立足成长,倾力推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围绕“一年合格、三年成熟、五年骨干、十年特色”的目标定位,坚持“德能双馨、品慧共举”的发展要求,各教研组认真实施“青蓝工程”,组织实施结对帮扶活动,把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为教研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凡教龄不足3年的青年教师(部分薄弱学科的青年教师)均要拜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为指导教师,教研组不仅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上,还要在思想、工作、生活全面关心青年教师,全力促进青年教师的师德师能提升和更好更快成长。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是发挥教师集体力量,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织形式。新时期通过学校持续深化教研组建设,使教研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有效化迈进了一步,促进了实中教研组内涵文化的形成。
李清
2020年11月26日
如何加强教研室团队建设
我国高校的教研室,直接承担教学、科研和教师培养工作,是我国高校的教学基层组织。我们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教研室示范建设工作,使高等教育走上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一、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基本条件
校级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起步之年,各大院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推动,详细制定了拟入选示范性教研室的基本条件,如提出“教研室能够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能积极组织开展科研活动,并能完成相应职称的科研工作量;教研室管理规范,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教研活动开展正常且有记录;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明显成效;教研室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有成效,重视课程教学质量分析和评价,及时总结和交流教学先进经验;”等入选条件。在申报和遴选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进行了限额初步审查,最后才确定示范性建设教研室。
二、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注意事项
1.重视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宣传工作
充分做好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宣传工作,让全体教师认识到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重要性,明确示范性教研室的任务和职责,改变教研室教师的思想观念,形成“人人为示范,人人建设示范”的局面。同时,要及时报道建设工作进展情况,为示范建设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示范性教研室是建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并让宣传工作跟进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整个过程。
2.注重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实施工作
在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申报过程中,教研室要充分展现本教研室的优势条件,形成比较完备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和建设方案。但是,最科学和完满的规划,如果不能付诸实施或者是不能有效实施,都将是一纸空文,示范性建设就出不了成果,教研室依然成不了示范性教研室,甚至还有被淘汰和取代的危险。因此,在立项建设示范性教研室开始后,教研室应该充分认识到,建设方案只是示范性建设的开始而不是终点。教研室应该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由专职人员来负责各项建设工作的实施,确保教研室的各项示范性建设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
3.强化示范性教研室建设成果的示范辐射能力
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示范建设成果应对其他普通教研室建设的发展起到示范推动作用。示范性教研室建设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研室,发挥它们的示范性、引领性和辐射性作用,让它们带动其他教研室建设的发展,使其他普通教研室建设都能以它们为榜样,向它们看齐。因此,示范性教研室建设在形成示范成果之后,应该将这些成果全面推广开来,让更多的教研室、更多人了解到示范性教研室的成果,对成果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从而吸引更多的教研室建设关注示范,试点示范成果,以求共同发展。
三、示范性教研室建设战略的具体措施
1.教研室制度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基础
教研室制度是教研室内部的契约和准则,制定制度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体制是工作的保障,完善的规章制度,好的管理体制才能出好的效益和成果。制定教研室制度和规范的原则,必须有利于教研室成员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对事物、过程、要求、结果、质量等的描述要具体,且操作简便,应为大家所共同接受,并具备执行和检查的可能性。其内容主要是规范教研室管理,明确教研室主任职责,针对本教研室教学工作和人员结构实际,制定出教、学、研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如制订教研室活动、集体备课、听课、教学研究、教研室资料管理、教研室奖惩等制度。通过管理制度来强化示范性教研室的工作职责,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效运行。 2.专业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核心
专业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教研室建设增强教学实力、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专业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性工作。示范性教研室建设主要是专业内涵建设,所以教研室建设要紧紧围绕专业建设进行,使专业建设成为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平台。示范性教研室的专业建设不仅要解决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学校办学实力问题,同时还必须为其他普通教研室建设提供宝贵经验。示范性教研室的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3.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教研室要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能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鼓励在职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重视教师的外出进修和学习,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聘任专家和能工巧匠来校任教或开展讲座,对新人员进行教学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4.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内在要求
互助合作是示范性教研室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的支持力量,每当教师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寻求同事们的帮助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所以,营造互助合作的教研文化,是教研室教师自身发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内在要求。教研室内的教师要以教研活动、专业建设、教研科研课题等为纽带,互相团结,既合作共事,又彼此学术交流、观念碰撞、思想沟通,促进能力提高和素质提升。在教研室内,要鼓励教师真诚、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在互助合作的交往中展现自我,在集体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升中实现自我超越,增长智慧。
5.教科研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动力
大力宣传示范性教研室建设中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教研室全体成员重视科研,形成科研工作大环境。教研室内部要将科研工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内容,广泛宣传科研积极分子,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形成一种人人搞科研的良好氛围。教研室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多样化活动。如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比赛、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长处,使所有教师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为教研室做贡献,从而提升示范性教研室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6.档案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重要内容
教研室档案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文件、教学大纲、教研室工作计划和教研室工作总结、教学活动资料、教师科研档案、获奖资料等等。开展示范性教研室建设后,
教研室更应建立教研室档案专柜,进行分门别类管理。教学档案管理逐渐有序化、标准化、并创造条件实现计算机档案管理,以便资料的提取、检索与使用。
7.硬件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外在表现
硬件建设是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外延建设,示范性教研室建设除进行内涵建设以外,还应在学校和院系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强教研室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办公场所,
每年给教研室划拨一定的教研活动经费。这样做有利于教研室组织集体活动和教学资料的管理;有利于教研室教师的交流和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
四、结论
加强示范性教研室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工作,需要学校及院系领导高度重视,
既要重视教研室的外延建设, 也要重视教研室的内涵建设,只有以内涵建设带动教研室全面发展,
才能真正凸显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重要性。在教研室示范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示范性教研室建设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提升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
如何加强区级教研团队建设,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管理要特别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教研组队伍建设是其中之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证明,教研组在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变革的作用也显而易见。从学校管理中,让我们认识到: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基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展示的平台。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环节,并且教研组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市区各级相应出台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我校在《意见》的指导下,不断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增强教研组的有效功能的发挥。
一、 打造魅力教研组长,带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研组建设的基础内容。
“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就是一个好的教研组”,在教研组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学校首先重视教研组长建设,着力培养打造一支过得硬的教研组长团队。学校在教研组长人才的选用上,定位在一定的基础上,即:教研组长有个人独特的人格个性魅力、业务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凝聚力、有组织号召力和有指导能力等。在教研组长的培养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打造专家型、名师型教研组长,带动教研组的建设,促进教研组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我校教研组组长在几年的团队建设中,专业发展表现较为突出,专业素养提升较为迅速。
1、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促教研组长人格魅力的形成和业务基础的夯实。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方式对教师队伍或某个团队进行培训的最普遍的方式。我校每学期的校本培训中,都会安排教研组建设内容的版块。专题的师徳报告、有魅力的教研组长故事会、教研组课堂教学的研讨能力展示、先进教研组的经验交流等主题的教研组建设校本培训,促进了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也促进了教研组长人格魅力的形成。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教研组长解读文本的能力、钻研教材的能力、评讲的能力不断增强,业务基础得到夯实。
2、以校外培训为载体,促教研组长专业化的发展和“话语权”的提升。
校外培训是校本培训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又把教研组的专业化成长放在首位。各类区市及以上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报告会、交流活动,教研组长首先参与,通过培训活动开阔视野,了解新的教育信息。2008年5月,学校就组织12名教研组长前往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组长们在参加校外培训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借鉴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使教研组长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教研组长业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在教师中的专业化权威意识也不断增强,当老师们为某个问题展开争论无结果的时候,教研组长的意见能起到评判的作用,具有可信赖的“话语权”。
3、以专题培训为契机,促教研组长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技巧的优化。
从教研组长职能需求出发,教研组长除了在教学业务上过得硬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应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教研组常规管理是提高教研组长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专题培训能更具系统性地让教研组长更快地成长起来。所以学校能利用各级教研组长专题培训的契机,选派组长参加培训,并关注他们培训的内容、效果,指导他们将所培训的内容适时地用到本组的管理中。上学期,有4名教研组长先后参加了武汉市教师工作处组织的学科教研组长培训。本学期,上海方略培训机构进入我区,与3所学校签定了培训计划和合同,我校也陆续选派组长参加他们教研组的培训活动。已组织参与的两期培训,参与的组长均反映收获很大。
二、 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和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是教研组建设的关键内容。
教研组功能的发挥,能促进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从各项教学流程工作的落实、教学秩序的井然、集体备课互听互评的研讨、学科课题的研究等,又可反观出教研组建设的成效。在教研组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都深深领悟到“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在校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教研组除了实现好常规教学流程管理的目标,另外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作为自身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1、抓好教研组常规管理,促进教学流程工作的落实和教学常规的有序。
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检查落实好本组成员备、教、改、导、析等常规教学流程工作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是教研组的基本职能之一。学校教务处要求各教研组长每周检查一次,并在组员的文本上签章留下检查横迹,在教务处下发的记载本上填写好登记。这样,组长对本组教师的教学流程工作在“量”的落实上一清二楚,在教研组工作的推进上也可整体调控。教务处在月抽查时,既关注教研组长的检查,又关注教师个体教学流程工作“质”,适时作出指导。在期中和期末流程检查后,认真地对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教学常规进行总结分析,在教师大会上进行通报,推广好的做法,指出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用这样的方式督促和激励各教研组发挥自身职能,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保证教学常规的有序。
2、抓实教研组集体备课,为实现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学校教学流程管理中提出的最基础的环节。备好课也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集体备课是教研组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校几年前的“集体备课”,以备课时内容为主,在“备”上下工夫,教研组长提前定好时间、内容、主讲人,要求主讲人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拟定教学设计,设计时要做到全面,分析出课时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混淆、易错误)、交点(前后知识的联系),其他组员收集与该课时有关的资料。集体备课时,组长还要求大家要与组内课题相结合,能具体解决某一个问题。集体备课后实践课堂、跟踪听课,再集中反思评议教研组集体备课时教学流程的设计和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否合理等等,研讨后再进入课堂实践。
在单课时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的教研组形成了相应的模式,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我校指导教研组尝试单元整组备课,并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流程,教研组在执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具体流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步:准备阶段。
分三个环节:教研(备课)组长协调分工,确定单元主备人-------集体初步研究单元重难点及课时分解------主备人依据课标及商讨建议,备出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主要要求有两点:一是主备人须独立深入地研究教材,对本单元的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课时分解等内容进行整组分析,完成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实施集体备课阶段前两三天形成初步的研讨文本,并分发至本组参备成员阅读。二是参备人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针对文本提出初步的个人修改意见,为集中研讨积累素材。
第二步:实施阶段。
分四个环节:主备人解读单元备课,参备人共同研讨、交流修改意见-----主备人整理完善备课,形成统一的课堂教学的文本-------课堂中实施经个人修改以后的集体研讨制定的教学设计-----结合班级学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写好课堂实践中的个性化修改意见
本阶段主要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主备人对备课的解读,不是宣读,应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参备人对其呈现的文本有最清晰的认识。二是参备人在集中研讨前必须很深入地分析教材、阅读主备人提供的教学设计文本,并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为集中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最后形成的虽是统一的文本,但课堂实施过程中却是会有差异的,就要求各位实践课堂的教师对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出个性化的修改意见。
第三步:总结阶段。
分三个环节:交流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个性化的修改意见------商讨修改及补充-----形成教学反思
第三阶段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主备人在综合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整理,形成较为合理的单元整组分析及课时教学设计,个别环节可吸收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形成备选方案,该成果提供给下一轮执教教师借鉴使用。二是教研组(备课组)在每学期结束前,要将本年级各单元的备课研讨成果以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的形式上交教务处备存。
总之,不论是单课时的还是单元整组的集体备课,都是力求通过集中的“备”,为很好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做准备。
3、加强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促课堂四十分钟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
课备好了,不等于课上好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驾驭、执教的技巧和艺术决定着课堂的实效。同时备好的教学设计需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才能验证其可行性和实效性,我校就是通过多次的互听互评活动来检测和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设计的。经过这样反复的研讨修改,强化了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增强了。
我校课堂教学研讨的方式有三种:组内的互听互评、校级观摩说评以及观课议评。第一种,组内的互听互评是大家熟知的方式,也是学校中采用较多、较为普遍的教学研讨形式,限于本组成员就本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或开发的校本内容展开研讨。
第二种方式校级观摩评说,是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学科研讨活动,形式为:集中观摩某教研组提供的课堂教学演示——执教教师说课——其他教师评课。每学期初,教务处就将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研讨计划拟定出来,并在学校工作行事历中标示出来,教研组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就按计划实施。这样的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让各位教师能更清楚地认识本学科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规律,并注意到年段教学的衔接,也促进了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团队集中研讨成果和个人教学技艺展示的机会。
第三种课堂教学研讨方式就是观课议评,这种方式的活动面很广,能促使各位教师上好常规课,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很有帮助。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除专家引领外,同伴互助是有效的成长方式。为了扩大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习的机会,学校本学期引领教研组实施了观课议评的研讨方式。把着力点定位在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上。首先组建了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观课组”。
“观课组”成员两人一组,每周均要深入课堂观课,所观的课堂是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而定。观课成员按照目标内容要求及观课评价标准认真观课,观课后阅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执教教师就“目标的达成”这一主题进行个别的交流研讨,并填写好评价表,于当日上交教务处备存。为增强观课效果,扩大观课面,学校鼓励授课教师本组其他教师也参与和观课成员一同观课、研讨。通过一学期的活动实践,让我们看到教研组研讨的氛围更浓了。在学校管理层面,力图通过“观课议评”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高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能意识。下一阶段,我们会尝试增加观课的“观测点”,提高观课组的“观课频率”,在此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中,为求得体现理念更新和细节完善,学校还适时邀请市区教研室的专家及特级教师亲临课堂,从实实在在的课堂评点进行延伸拓展式的指导,让老师们从案例中感悟、反思,不仅视野更开阔了,而且指导实践在理论上也找到了支撑点和融合点。这样教师们课堂教学的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质量自然也会得到落实和提高。
4、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和推广教学科研成果。
通过几年的教研组建设,各教研组会从自身实际出发,借助一定的教学研究来提升本组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一种方式是“教学问题的研讨”,主要是总结课堂,交流各自的做法,提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并确定后期的研究方向及任务。低年级语文组教师在口语交际的指导中,普遍认为学生不能自主将话说得完整和有条理,而教师在指导的过程又要避免自身语言过多和提示过细,该组就以此问题的突破作为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符合学情的口语交际指导策略。
我们的另一种方式是“专题研究”,大家共同讨论拟定专题,进行课题研究。高段语文组拟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组拟题“在学唱中激发学生的创编欲望”、体育组拟题“利用校园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资源”展开研究等。我们反思,一个课题的研究,教研组带领老师参与,通过几年的努力,在研究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课题实质就演化成了教师专业提升的一个载体和平台。所以学校不拒绝任何一个课题的申报,积极调动教研组团队和教师个人参与课题研究。事实也证明,“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课题的研究,通过教研组的努力,在各专题研究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无形地将教研组的研讨成果推广了。
三、评选先进教研组,推介优秀团队典型,是教研组建设的推动手段。
“评选先进”是激励的手段,对于团队的建设也不例外。我校每学期都会很慎重地进行先进教研组的评选,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评比的过程中,依据标准,注重教研组平时工作的积累和绩效。教研组的自评、教研组长的互评推荐、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现了民主集中和公正公平的原则。
学校会安排评选出的先进教研组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展示建设情况,将优秀的教研组团队的典型经验提供给大家学习借鉴。并将最优秀的教研组推荐参加区级、市级的评先。本年度,我校的低段数学组和六年级语文组就通过选拔,参加区的“十佳(先进)”先进教研组(组长)的评比,这是机会,也是荣誉。在推动教研组的建设手段上,我校还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尝试。
我校教研组团队,通过自身的建设,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组内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升了教学的技艺,最终达到了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教也无止境,我们将充分调动教研组团队建设,发挥好教研组团队功能,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教师醉心于课堂教学研究,培育一大批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