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黄叶矮缩可能是黄矮病,多从顶叶下1-2叶开始发病,病斑从叶尖向基部发展,叶肉鲜黄色,叶脉绿色,病叶与茎秆夹角增大,叶鞘仍为绿色株形松散病株显著矮缩,不分蘖,多不能抽穗。
2、农业措施: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实行连片种植。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加强肥水管理,适时晒田,清除田边杂草。
3、药剂防治:病害流行的秧田用3%呋喃丹颗粒剂l.5-2千克,拌细土20千克,在稻谷播种后撒施。选用50%混灭威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100毫升,或20%叶蝉散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150-200毫升,对水40-50千克,在秧苗露青后每隔5-7天施药1次,共施2-3次。
水稻矮缩病毒病有什么症状?
水稻矮缩病毒病:病株明显矮缩,叶片上沿脉出现褪绿的黄白色虚线状条点斑,叶片僵硬,叶色暗绿。病株一般分蘖增多,但如感染发生在生长的极早期,则往往分蘖减少。根系生长极差。分蘖期以前发病的,通常不抽穗;孕穗期后发病者,往往只在剑叶及其叶鞘上出现条点斑,多成半包穗状态;抽穗后发病影响结实,颖壳表面多有暗褐色污斑。有时在田间尚可见到一些叶尖扭曲、叶缘缺刻的症状,亦属此病;由于始终没有脉肿和节生枝,不难和水稻齿叶矮缩病(RRSV所致)区别开来;而病叶上的黄白色虚线状条点,又易于与水稻簇矮病(RBSV所致)区别开来。
水稻矮缩病的特征和防治方法
水稻矮缩病的特征和防治方法:
在叶片上或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较为明显,始病叶以上的新叶出现点条,以下的老叶一般不出现;或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状缺刻,色泽淡黄。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的水稻品种,成片种植,加强管理;推广化学除草,消灭“看麦娘”等杂草,压低越冬虫源。
水稻矮缩病,又称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
水稻生长过程中叶片发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种了400亩全部发生还是其中部分发生?水稻叶片发黄常见的有生理性早衰、病虫危害、肥害或药害、缺素、中毒等其他原因引发,要对叶片发黄的症状、田间分布和发生过程进行诊断。
1、生理性早衰。一般是在水稻生长后期根部生长功能降低,根系活力衰退,或脱水、脱肥引起的一种生理性黄叶现象。水稻生理性早衰,病叶多表现为橙黄色,有一定金属光泽,一般多是由下向上蔓延。在田间可成片发生,严重时也会蔓延至全田,黄叶上没有病斑和菌脓物。
2、病虫危害。比如二化螟为害造成枯鞘,水稻条纹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细细菌性条斑病等均可造成叶片发黄。病虫为害在田间一般会成点成片或有明显的为害中心,仔细查找植株会有明显的为害症状。
药害
3、肥害或药害。若肥料或药剂施用不当,会导致植株受肥害和药害影响,引起中毒发黄,有时黄叶上有焦灼斑。受药害严重的叶片出现斑点,失绿、焦灼或枯萎、黄化,有的甚至全株枯死。周边使用过除草剂或其他药剂漂移等?
4、缺素。
一是缺钾。缺钾初期叶片挺直,顶端丛生叶片。新叶暗绿色无光泽,下部老叶尖端首先发黄,有不规则的赤褐色斑点,后沿叶脉扩展至基部,最后整株叶片变成赤褐色,有的甚至枯死,株形矮小,生长缓慢,分蘖少。也有部分农田水稻叶尖发黄主要原因是在前期不良的天气条件下,加上部分田块本身的原因,水稻根系生长不良,吸收养分的功能下降,出现生理性缺钾等症状。连续高低温频繁出现的天气条件导致水稻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再加上水稻幼穗分化期,流动性大的钾素由叶片向幼穗移动,使叶片出现生理性缺钾症致叶片发黄。
缺锌症状
二是缺锌。病叶叶片变窄,新叶生长慢且叶片细窄,基部和中脉失绿变褐色,叶脉发脆易断,叶片老化较快,一般叶基部中脉先出现黄化,后呈黄红色或红褐色斑点。
三是缺氮。主要先从老叶片的尖端开始发黄,后逐渐发展至茎叶、心叶,最后发展至全株成黄绿色。严重时由叶尖、叶缘向内枯黄,秧苗生长缓慢,远看秧苗一片黄色。
5、空气污染等原因。受周边化工厂排放的带毒的空气也可造成。这种事情我们也是经常会碰到。
水稻底下叶子变黄是什么原因?
水稻底下叶子变黄可能是水稻恶苗病,水稻赤枯病或确素造成,应该及早防治。
一、水稻恶苗病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水稻恶苗病的病菌在谷粒和稻草上越冬,次年使用了带病的种子或稻草,病菌随着种子萌发而繁殖,从秧苗的芽鞘或伤口侵入,引起秧苗发病徒长。
发病秧苗常枯萎死亡。
未枯死的病苗为淡黄绿色,生长细长,一般高出健苗三分之一左右;根部发育不良,分蘖少,甚至不分蘖。
带病的秧苗移栽后,把病菌带到大田,引起稻苗发病。
当水稻抽穗开花时,病菌经风雨传到花器上,使谷粒和稻草带病菌,循环侵染为害水稻。
病菌易从伤口侵入,播了受机械损伤的稻种,或秧苗根部受伤重的,发病就重。
旱育秧发病常比水育秧重。
防治方法:防治水稻恶苗病重点放在种子的处理上。
选用无病的种子留种。这是比较可靠而最有效的方法。
严格消毒种子。用强氯精浸种、50%的多菌灵100克,加水50千克浸种;或35%的恶苗灵120克,加水50千克浸种;或3%的生石灰水浸种48小时。药液浸咱必须注意的是,液面一定要高出种子层面15厘米-20厘米,供种子吸收。同时,在浸种过程中,药液面保持静止状态,中途不能搅拌,也不能重复使用,以保证闷死病菌。
不管是在秧田还是大田里,发现病株应及时拔掉,防止扩大侵染。
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能随便乱扔,也不能堆放在田边地头,不能作种子催芽的覆盖物,不能用来捆扎秧把,可集中高温堆沤,严重的用火烧。
二、水稻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俗称“红僵苗”、“铁锈病”。近年来该病在各地发生加重,一般受害田减产1-2成。
该病一般在秧苗移栽后10-15天开始发生,病程短的1个月左右,长的达两个月。症状为秧苗迟迟不返青,或返青后生长不良,僵苗不发,甚至发生死苗。
病株地上部分矮小,分蘖减少或不分蘖。开始时叶色浓绿,以后下部叶片沿中脉出现赤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致使整张叶片干枯、变焦,远望像“火烧田”。
稻根开始为深褐色,后变黑、腐烂发臭。
引发赤枯病的原因,一是施用生肥过多,稻苗根系中毒;二是土壤严重缺少磷、钾、锌,稻株营养失调;三是长期深水灌溉,耕层糊烂,根不下扎,土壤缺氧;四是土壤瘠薄,冷、板、瘦,致使水稻根系发育不良。
防治措施:
见病后立即喷施惠满丰,每亩用100-125毫升,对水500倍,同时每亩施硫酸锌1公斤,降解有毒物质,增强根系活力,促进秧苗转化。
增施磷钾锌肥。缺磷的每亩施过磷酸钙25公斤,缺钾的每亩施氯化钾或硫酸钾10公斤,缺锌的每亩施硫酸锌1公斤。提倡基施磷钾锌肥,因为赤枯病大多数发生在苗期,基施效果好。也可以在见病后追施。
排水露田,透气增氧。如果稻田浮泥深,冒气泡,有臭味,应及时排水软蹲,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秧苗新根发生。
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施用。
大力推行秸秆还田。
三、缺锌
水稻秧苗移栽后迟迟不发棵,甚至不返青,或返青后不分蘖以至萎缩,群众一般称之为“坐兜”。
“坐兜”田大多出现于低洼阴湿地区和冷、烂、瘦田,但有时肥田也发生。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缺锌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水稻缺锌“坐兜”症状表现为“稻株基部叶子的叶尖干枯,在叶片的中段出现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不规则斑块,并从老叶逐渐向上部邻近叶片发展。
病情严重时,老叶上的锈斑扩大成片,呈条状,出叶速度呈著减慢,新出叶叶片变小,褪绿发白,植株矮缩,叶色褪淡。
容易出现缺锌症状的土壤主要有:比较肥沃的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1%或大量施用绿肥的石灰性水稻土容易发生缺锌现象;强烈淋溶的酸性土壤,尤其好似砂质土中含锌量较少,易出现缺锌现象,大量施用氮肥会使作物需锌量增加,易引起缺锌。
缺锌可导致作物产量的品质的下降,必须及时补锌。但土壤中锌含量过多也会导致农作物中毒。
因此,对缺锌田块补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使用量和浓度,否则,会矫枉过正,适得其反。
正确的施锌方法是:
在确诊为秧苗缺锌“坐兜”时,用0.1%~0.3%的硫酸锌溶液,对发病稻苗连续喷2~3次,每次间隔7天。
也可每亩用硫酸锌1~1.5千克,拌干细土后均匀撒于田面,并人工耕田1次。
水稻叶子黄是什么病
是水稻赤枯病,叶尖发黄,并有褐色细小病斑。原因:土壤缺磷、钾肥田块容易发病;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容易发病。根系不好,长期保水田块容易发病。干旱缺水田块容易发病。 药剂防治:用生根剂+稻瘟酰胺或富士一号+磷酸二氢钾喷雾防治,间隔5-7天再喷一次,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