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人生三境界说出处为《査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第二章《三种变形》。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文笔绮丽,哲理深沉。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 “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

尼采人生三境界是什么

1883-1885年间,德国19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尼采写出了一部现代哲学的里程碑式作品《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在书中,尼采首次提到了超人思想并自诩为只知道给予不索求回报的太阳,而在本书中,尼采还表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生的三境界。
尼采《论三种变形》一节,尼采指出,人生的三境界分别为:骆驼、狮子和婴儿。尼采用这三种境界来譬喻人类的精神变化:骆驼是人类精神的最初阶段,敢于汲取和积累;狮子是第二阶段,勇于表现自己的才智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婴儿是最终阶段,返璞归真,随性自由。

不过人类没有永恒不变的价值框架,任何有关于价值的观念都是暂时的。骆驼总会到达忍受的极限从而向狮子进行变形和超越,而狮子也最终会以胜利结束它与旧枷锁的战斗并向婴儿转变。尼采以婴儿来隐喻新生的人类的人类精神,因为婴儿正是人类的开始与回归。

《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一书中,尼采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他的超人观点也与这精神三变相呼应,人类精神最终将回归到婴儿状态返璞归真。而尼采也期望那惨淡的社会能创造出超人,超脱于现世中的人类。

从人类精神来看,人获得了新生,诞生了新的价值。人类的精神本就是创造、游戏和愿望,人在自我肯定和自我超越的双重意义上实现了自我的生成。“人生的三境界”既表现为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也体现了人类思想的发展过程。从“坚韧负重”的骆驼精神超越为争取自由自主、否定传统的狮子精神,由此,进一步超越为实现新价值创造的孩子精神,精神境界实现了第三重攀升。

揭秘尼采为什么说我是太阳

“我是太阳。”这句话是在尼采与1883-1885年间创作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的第一卷开卷部分提出的。同时这句话也被广为流传和熟知,那么尼采为什么说我是太阳呢?尼采主张的哲学思想是“超人哲学”,主张的是唯意志主义,即是唯心主义。

尼采的超人思想是尼采提出的一个美好的假想形象。超人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生活中所有美好的概念的一个集合。从小就孤僻内敛的尼采在成长过程中对现代人、现代事物充满了失望和不理解。他想要改善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他要创造一种全新的人类,这便是“超人”。由于现代人不具备尼采理念中超人的风格和气势等特质,于是尼采认为超人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暂时是不会发生的。超人的概念给人定了一种价值框架,超人便是超越当时的人类的存在。

尼采的思想在当代社会是非常新潮以至于不被当代世人所理解的。尼采的性格与他成长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事件有必然的联系,但这些悲剧的发生却也造就了一个尼采。以至于尼采的思想在他死后的一个多世纪还能被广为流传。

尼采在《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中传递的思想就是一种回到世间的渴望。太阳没有被他照耀的人不会幸福,尼采也是这样。他渴望自己的思想被世人理解,然而他的智慧依旧得不到分享。所以尼采说“我是太阳,不知道索取,只知道给予。”

尼采的酒神精神是什么

尼采是德国19世纪的一位富有浪漫气质的哲学家。在尼采的早年生涯中曾在波恩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就读,到了1869年出任巴塞尔大学的教授一职并陆续开始出版他的著作。尼采提出许多哲学思想,其中有一个被称为“酒神精神”,那么尼采的酒神精神是什么呢?
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影响巨大的有二个人。一是同为哲学家的叔本华,二是音乐家瓦格纳。其中,尼采与瓦格纳十分的要好,对他特别的佩服并视他为自己的导师。一位评论家因此说道:“没有瓦格纳,《悲剧的诞生》也许不会有产生的机缘。”而尼采正是在他于1986年出版的这部《悲剧的诞生》中表达出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倡导酒神精神说。而尼采也为自己破天荒的把酒神现象阐述为形而上学感到十分的骄傲且自称为“酒神哲学家”。

《悲剧的诞生》这本书中的两个基本的概念是酒神和日神。太阳神阿波罗象征着一切美好,光芒万丈,而酒神则象征的情色与欲望的交织和放纵。这两个形象被尼采用来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尼采认为,只有当人们到达酒神状态的时候才会明白个体力量的渺小以及整体生命力量的强大和不可摧毁。具体来说,悲剧精神是一种硬汉精神,是一种面对艰难事物甚至死亡都能从容面对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在理解悲剧的基础上对悲剧的一种超越。酒神精神暗含着悲剧精神,悲剧精神是酒神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就是尼采的酒神精神。
尼采哲学是什么
尼采被众人所熟知,在他所有的傲人的头衔中,哲学家这个头衔是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尼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开创了西方现代哲学,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尼采哲学著作之一
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及人生价值的思考,引领人们重新定位人生,并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思潮。另一方面,尼采对理性、对传统的批判也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而这些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在尼采发表自己的哲学观点时,他的观点只在欧洲几个较小的的学术圈里流传,影响十分的小,所以尼采总是抱怨没人理解他,他也曾自负的说:“2003年人们才能理解我的学说的魅力和震颤力。”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自己,在他去世后不久,他惊世骇俗的学说就流传到了全世界,甚至有人说“上帝死了”,不仅仅是欧洲,甚至在古老的中国也受到了他的一定影响。但是随之而来对尼采的评判也褒贬不一,两极分化,有人说他是反犹太主义者,有人说他是个人至上主义者,有人说他是一个破坏者,不同的人对尼采的认同也不同。
虽然褒贬不一,但这并不影响尼采的学说流传至今。尼采一生不仅留下了许多思想,也留下了许多著作,例如《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太人性的》、《曙光》等等,都给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揭秘尼采为什么发疯
尼采是德国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等,他的诸多言论虽狂妄自大、令人震惊,但是依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一生的成就如此之多,为什么会发疯呢?
尼采像
尼采十分自负,但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发扬,仅仅在欧洲几个小国之间流传,他的学说是在他死后才被发扬光大,所以有人认为是他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又极度自负,因为尼采一直认为自己是太阳,光热无穷,却未得到自己想要的回报,才导致了他的发疯。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尼采的发疯与家庭遗传的疾病有关,他的父亲因为脑病去世,他的弟弟也因为脑病去世,不仅如此,尼采也遗传了慢性头疼病与视力衰弱症,又在普法战争时传染了赤痢白喉,导致尼采被病痛折磨发了疯。
还有人认为尼采是因为一个女人发的疯。当时尼采深爱着一个美丽的女人,但是因为自己太笨拙,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尼采天才的自尊受到了挫折,他甚至写了几首诗给那个女人:“几如果你看到我疯了,我将痛恨你的心酸的泪水;如果你看到我开心了,我将痛恨你对我的轻蔑。”
尼采为什么发疯至今也被学者们争来争去,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尼采是被这三者一起折磨发疯,导致最后在街上抱着一匹被马夫鞭打的马精神崩溃,忧郁而痛苦的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
尼采经典事例有什么
尼采是一代伟大的哲学家,关于他的经典事例有许多。1844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洛肯村的一个七代世袭牧师的宗教家庭。父亲为普鲁士四位公主的牧师,并深受普鲁士国王信赖。尼采学话很慢,两岁时才开口说第一句话。五岁左右,尼采父亲去世,紧接着,两岁的弟弟夭折。随后举家迁至南堡。

尽管父亲去世,尼采却以父亲为自己的榜样经常念诵一些圣经的章节给小伙伴们,因此被众人成为“小牧师”。此时起,尼采的周围便被女性包围着保护着,虽然外在的世界战火纷飞,尼采却置身于一片安宁祥和之中。尼采九岁时开始展露出他自身的音乐才华。他十四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并开始接受文化的熏陶,表现出了自身对于诗歌和音乐的兴趣与天赋。

1864年,尼采和好友杜森进入波昂大学,在大学里,他逐渐远离基督教的信仰。到了1865年,他到了莱比锡大学任教。
冬季,尼采第一次接触到了叔本华并被他的哲学思想折服。沉醉于叔本华的思想的同时,尼采又遇见了另外一位知音华格纳,尼采欣赏华格纳富有革命性的作品;他们都对叔本华怀着一分喜爱的感情。
尼采的一生有许多的经典的事例,然而他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1876年,尼采因观看了华格纳最新的《尼布龙根的指环》这一剧作后因其带有浓厚的基督教主义色彩而与华格纳友情破裂,尼采与大学时期的只有洛德感情破裂并向荷兰女子求婚遭拒。最后孤独一生。

著名哲学家尼采的人生三境界是什么

人生的三境界分别为:骆驼、狮子和婴儿。

1、骆驼有“沙漠之舟”的外号,能背负重担,忍受考验,毅然决然向前走去。人在年轻时,谁不曾像只骆驼,接受父母师长的教导与指示,走上能成为圣贤的艰辛路?具体说来,听别人对你说,“你应该如何,你应该如何!”而我们呢?只是被动的接受命令,认真的奉行别人的指示。这种被动的情况也可能持续终生。

2、精神必须蜕变为狮子。狮子有“森林之王”的称号,抱有大无畏的精神,具有强劲的生命力与开创的勇气。狮子的比喻,是说任何环境都无法阻碍它的前进与开展。和骆驼相比,狮子的象征是:你对自己说“我要如何,我要如何!”这显然是从一个被动的自己转变为主动了。人生成败的关键就是从被动到主动。骆驼若不变味狮子,则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随人俯仰,主体未能挺立,哪有自己的生命可言?

3、三变为婴儿是说:我是。这是在肯定主体之后,准备重新开始一个新生命了。婴儿代表一切可能性的开始。 “我是”的意思就是今天大家常说的活在当下。当下则是指由一个目标所构成的一段时间。婴儿的境界并非指其无知、幼稚,而是指其能安于眼前处境,踏踏实实的活每一天,每一分钟。

尼采说,人生有三种境界

尼采说过,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

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
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

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王国维的“三境界”是来源于尼采的“精神三变”吗?知道的敬请回答。

至少可以说是深受尼采学说的启发的。人生的成长阶段和治学的三个境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道理。说白了有点像事物的发生、发展、巅峰的过程。王国维是近代将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并运用于哲学实践的第一人,他的见解可以说是开拓了诗词创作与审美意境的新的疆域。人的精神活动是建立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之上的,能否透过事物的表象而提炼出符合人性真善美的最高审美境界,是一个学人是否具有赤子之心的有力证明。超然于物外的创作和审美,在王国维看来是最高境界,也是为人治学的最高境界。故而有了他的著名的三境界说。以上是我的学习王国维学说的一点浅见,希望不致误导别人就好。若有高论,请赐教。

尼采论人生境界:骆驼般忍受一切,狮子般争取权利,最后是婴儿般

尼采论人生境界:骆驼般忍受一切,狮子般争取权利,最后是婴儿般


一个职员新到单位的时候,必须能够忍受一切,通常会受到上级的“盘剥”乃至是“欺凌”,被榨取“剩余价值”,明明是自己努力奋斗得到的成果,最终的主要功劳却成为他人的;等在单位上立稳了脚跟,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甚至成为中层或者中层以上领导,便敢于积极主动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甚至也会去主动盘剥新来的员工和自己的下属;到了最后,一切都顺理成章,也无须忍受一切,也不用主动去争取权利,恢复到无欲无求的至刚境界。


德国哲学家、思想家、作曲家尼采在其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人生有着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像骆驼般承受一切,第二重境界狮子般争取权利,第三重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是婴儿般返璞归真、无欲无求。这三重境界,不仅放在职场上可以适用,在人生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项目、每一场恋爱、每一次奋斗、每一寸肌肤,都毫无例外地适用。


前边说道,新职员得忍受许多,通过日积月累才能“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表面上是接受了父母长辈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其实他是在像骆驼般忍受一切。初生儿想动,想活动筋骨,但父母不给动,用襁褓把他包得严严实实,反抗也是完全无用的,也不会说话,只能以哭的方式表示自己不舒服,但是家长们根本听不懂他想干什么。


待新生儿成为孩子,成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依然需要忍受一切,忍受众多的学业,忍受长辈们、老师们的批判和指指点点,不少小孩和青少年一天到晚就是在父母的唾骂中度过的。

小孩和年轻人,需要承受的“重担”很多,但无论这些“重担”有多重,都必须忍受。当然了,有部分人无法忍受,就或许成为天上的天才,或许成为 社会 的“地才”。


而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是主动承受“重担”的,我们对此的说法是“有担当精神”、“敢于担当”,按照尼采的说法,“骆驼”们会说:“全部让我来背,全部让我来承受,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的才华、我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挥,才能更好地激发我的潜能。”一个积极主动的员工也是这样的:“让我多干点。我愿意多干。”


一个人成为骆驼之后,他又会成为狮子,努力争取权利。

一个人的青春期总会有些“叛逆”,这是为什么?这是他在反抗,反抗他小时候、新生的时候受到了父母长辈的“严重制约”,他是想成为狮子,想争取权利。只不过,青春期“青春的火焰”,往往成不了气候,仅仅是“火焰”而已,并非“实火”,所以一般是燃烧不起来的,即便“起火”,也会被充当“消防队”的父母师长们湮灭掉。


羽毛逐步丰满起来的人们会说:“我们要争取自由,让你们的那些‘你应当如何如何’之类的鬼话见鬼去吧,我们需要自由,我们需要权利,我们需要狮子的精神。”

于是,狮子们开始统治、支配、压榨、盘剥骆驼。


人生的第三重境界:婴儿般返璞归真

骆驼变成狮子之后,狮子逐步掌握了“权力”,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利”。但是狮子终将明白,所谓金钱、财富、地位、权力和权利,都是身外之物。还未拥有金钱财富、地位权力的骆驼,觉得那真让人垂涎三尺。但是一旦骆驼变成狮子,掌握了权力,拥有了权利,坐拥豪宅,家里金钱堆积如山的时候,狮子觉得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对增进自己的幸福毫无用处。于是,狮子又变回到婴儿,重新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正如尼采所说:“狮子无法做到的事情,只有婴儿才能做到。”

还是如尼采所说:“婴儿天真又善忘,婴儿是新生,是一个神圣的肯定。”


尼采:人的精神三层境界

骆驼代表精神第一层境界,刻骨耐劳,负重前行,背负传统的包袱任劳任怨,面对外界因素的约束和命令承载着自身承担的责任,精神层面针对来自外界压力和环境影响所做出的反映更多的是“我应该”的默许,尚未形成自我需求的精神期望,或者是即使存在这种期望也被现实压迫的没有抗争的能力和伸展的空间。当今社会多数人的精神境界处于这一层面,但其约束和压迫力量并非主要来自不可抗争的外界强权力量,而是更多的产生于自身过分追求物欲和肉体享受的非正常价值观,是这种内在的力量限制了人们精神境界由第一层向第二层的转变升级。
狮子代表精神第二层境界,充满了力量,敢于突破传统和客观环境的枷锁去追求自我价值观的实现。与骆驼相比,争取到了更多自由,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骆驼可以躲在外界设置的封闭空间内服从命令,无需承担做抉择的后果,但狮子突破了传统也同时失去了外界的保护,必须自己做抉择并承担责任。正如佛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的:“给我自由吗?千万不要给我自由!因为随着自由而来的是要负责任啊!我一有自由之后就自己作选择,选择之后就作我自己,但是我作不起啊”! 当今社会,我们有多少人内心渴望着做狮子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却无法摆脱骆驼般的保守和习惯于被约束以及害怕去承担责任。
说到自由,千百年来,无数人都在为了自由而抗争、牺牲。但是当拥有自由时,我们又是怎样行驶自由的权利的? 纵然社会赋予了我们思想自由,可又有多少人能在思想的领域进行独立思考后大声喊出自己的主张,到处都是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盲目跟从,不知思想自由为何物! 同样,我们拥有了语言自由,却被追名逐利的物质欲望淹没,不知所踪,到处都是言不由衷的谎话连篇、阿谀奉承!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金钱故,二者皆可抛! 当人类的历史,无数的抗争,换来的仅仅是从“身体的奴隶,精神的主人”变为“ 自由的社会,奴隶的个人”,该是多么可悲!
婴儿代表精神第三层境界,是新的轮回、新生命的开始。可以说是涅槃重生,以狮子般的抗争打破压迫骆驼的旧秩序,用婴儿般的赤子之心重新构建新的秩序。人们通过自我理想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开创人生新的局面。当多数人迷茫的活在当下时,总有一些人在遥望远方,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以高瞻远瞩的姿态、积极上进的精神在奋勇前行!

人生三境

人生三境
余杰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若干个阶段,哲人们有各自的划分办法。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而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人生有三个时期,即: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合群时期,自我尚未苏醒,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沙漠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开始在寂寞中思索;创造时期,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从两位西哲的邃思联想开去,在中国古代的禅宗、诗学、美学诸领域,也有好些关于人生三境的妙论。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有“空”字,三个境界就是对“空”的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境界中的“寻”,表明人向上天追问自身起源,追问所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三个千古难题。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自成一独立世界。而第三境界中的“万古”与“一朝”的融合同一,则说明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学诗的三境:“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至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也。”就诗人的主体而言,心灵最初是自由自在的,不辨美丑,处于童贞状态;当认识到规矩和成法之后,就陷入束缚和捆绑之中;最后摆脱一切外在的桎梏,获得了主体与客体的契合,也获得了真正的、纯粹的自由。这时,方能“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严羽之后,诗人潘德兴又云:“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先取清通,次宜警炼,终尚自然,诗之三境也。”潘氏是在说诗,其实何尝不是在说人生呢?返朴归真的人生,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最终将禅学、诗学与人生哲学融会贯通,铸为一体的,是晚清一代宗师王国维。王氏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与齐克果、尼采的描述相比,王国维的论述是典型的中国式的,是诗意的凝聚,是精神的贯注。它包蕴了一种纯粹的生命体验,使人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它设定了生命气息充盈的坐标,引导人达到一种永恒的自由之境。
有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何必惧怕脚下的淤泥呢?
(责任编辑:副主编)

人生三大境界是什么?

是: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代几位大词人的词作中摘引出这几段名句来讲做学问的三境界。 原来的词意,很明显大多写人间儿女私情。然而王国维先生却很巧妙地借用来讲做学问的境界。一语中的,讲得非常透彻。

扩展资料

1、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北宋)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译文: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

2、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北宋)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译文:我日渐消瘦也不觉得懊悔,为了你我情愿一身憔悴。

3、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译文: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生三境界

尼采说的精神三境你应,我要,我是的解释

尼采以骆驼,狮子和婴儿比喻人生的精神阶段。

骆驼,狮子很容易理解。

骆驼,使他们的困难重。人们总是看到“沙漠之舟”苦短缺的干旱荒漠戈壁跋涉的形象。尼采认为,人生来吃苦,很像中国古代的儒家说,“天将降大任的世界,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国民间也劝孩子要学会吃苦小时有句谚语:“小时不晒太阳,会吃亏的时候老了。”来自一个勤劳,经历了一些起伏,超越身体的健康,更强壮,“问鼎”,直到长,遇到挫折不易碎。骆驼是强者人生的第一步。

凶猛的狮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骆驼最能吃苦,但不能打。即使一类的竞争对手狼相遇,往往也难逃。生活经验的对手,敌手,挫折,实在是太多了,没有狮子的身体,齿爪及勇气,就很难应付。像狮子一样的学习,应该是不错的。教师的许多国家大力倡导,一些国家的狮子画上标志。我国雕刻狮子镇宅,西安,其传统一直没有改变。

然而,尼采也从狮子,然后宝宝的人。宝宝的软弱,无知的,没有学习吗?学习!由于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第一个动作,一个神圣的肯定。可爱的宝宝就在于在价钱,照片:

天真。这是人性的真实。无卫尸,没有欺骗,没有恶意。请记住你的宝宝始终保持有人类来源无污染。

健忘。不是一切都得记住,很多事情总比忘了记。忘了,你可以从头开始,可以轻装前进。

无知。无知不是一个缺点。因为把它,它会产生一个无限希望的位置,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是问,想学。人们经常说“充满了伤害,”所以建议人们预留空间的知识,往往跳进“无知”看世界。

增长。婴儿是生命的起点,始终以惊人的速度在成长,成长永远是愉快的。老人的烦恼,只是你不长大,甚至增长,但同时也意味着下降。

人生的三重境界是啥意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从字面意思上解释就是,看见山就认为是山,看见水就认为是水。我们在来到世界的最初都是处于这种境界,是人性最本真的时刻。

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便是说的此时。处于这个境界的人一般是还不谙世事的少年,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经历难以言说的痛楚,没有体会到生命中有些无法改变的无奈。

没有被人欺骗,没有被人下套,没有领略到社会的黑暗面,没有理由的选择相信,认为怀疑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我们看过很多的偶像剧,其中赞扬的女主角一般都是处于这个境界,虽然是假的,但却将这一时刻的性格诠释的很好。如《海豚湾恋人》中的易天边,在海边成长,一心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一心等待童年时的达达回来。如《天国的阶梯》中的陶艾青,依然相信许愿,喜欢动物,对人毫不设防。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看见山觉得山不是山,看见水觉得水不是水。这是一般人在经历一些事后对待人生的一个态度。

被人骗后,选择了不再相信,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身边的人,看待社会,不愿但又觉得必须怀疑。受伤害后选择了自卫心理,不会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真性情隐藏在面具之下。有些时候宁愿忍着泪滴看着自己珍视的东西渐渐失去,也不愿意说出自己原来在意,不愿意让人看见自己的脆弱。

这个时候的人最可悲,原本对世界充满爱,对人热情的心,渐渐被冷漠填充,不再相信,不在善良,不愿再去付出。认为一切与人的交集都是功利化的,没有人之初的善良,也没有原本对梦想天真的执著。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般处于这个境界的人都是经历过很多事情后,看穿世事的人。

古代的隐士,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以及一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伯牙,不屑于权势的梅妻鹤子。

处在这种状态的人看透了人生的各种无奈,了解了其中的辛苦,却能够脱离其中的苦楚,好似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他们脱离了世俗的苦海,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快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佛语怕是他们淡然心态的最好写照。一切毫不在意,万事放下,不为世俗所苦,真正得到超脱。

扩展资料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涉世之初,懵懂彷徨。但志存高远。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感。儿童少年还处在这个阶段。他们阅历有限,但是潮气蓬勃。

学有所得,有所悟。想成为大学问者、大文学家、大成功者,最开始都是借鉴总结前人的经验。是吸收的过程,是研究和创作的起点。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确定了人生奋斗的方向之后,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就会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学习工作,就是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们这些青壮年绝大部分处在这个阶段。为了家庭事业在不停的忙碌奔波,从不埋怨。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可能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仍一无所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这是种很高也很难得境界。许多中老年人历经世事沉浮,终究也就明白生活是怎么回事,洞察世事,醒悟人生。

有所创,顿悟。有自己的看法,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发现并开辟出前人未曾得出的学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人生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