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真实性是事态发展过程的一种表现。事态发展的每一步,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都会有所表现,当事态完结后新闻的真实性才能全部体现出来,这也是新闻过程真实性的体现。从新闻工作者和传播者的角度出发,新闻真实性是以传播主体对新闻价值的判定为基础,以专业水平和职业规范为依托,强调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在新闻报道过程序中新闻素材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具体体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地点、时间、事件、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系列的因素都要符事客观事实,并且真实的程度要经得起核准,这就要求

如何看待新闻真实与事实真实?

理解新闻真实,必须知道几组概念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与其反映对象是否符合:符合,就是真实的;不符合,就是不真实的。新闻真实既有真实性的问题,也有真实度的问题:真实性是好把握的,但真实度是难计量的。就具体的或单一的新闻报道而言,新闻真实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实有其事;二是,新闻对新闻事实的反映是全面的、正确的。

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1)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新闻报道要真实地反映一个事件,必须注意它上下左右的联系。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抽取事实,而不是带着固定的观点到现实中找例子,或者孤零零地表现一个事件。

(2)单个真实和整体真实(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

新闻真实性,不但要求每篇新闻都真实,而且要通过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反映出整个现实的真实。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闻媒介的负责人,从整个现实出发审时度势,决不漏报、瞒报重大新闻事件,力图做到新闻报道的平衡。

你知道新闻的真实性是指哪些吗?

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落到新闻传播活动的实处,就是指每一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的符合性,一定“全体”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新闻原则;

强调的正是新闻的事实性真实,新闻必须完全立足事实、引用事实,并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判断,得出的结论仍然是明显的事实。由于新闻是对真实存在的事实的报道,这就决定了事实性真实是新闻真实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

过程性真实

新闻传播的过程性决定了新闻真实是一种过程性的真实,表现为这样几个实际与逻辑相统一的环节。

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是一种“本真真实”。这种真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是自在的、外在的真实,并且成为人们衡量对它所作的各种报道的真实性的唯一标准和根据,它限定了真实的范围和程度。

对事实的反映和再现产生了“再现真实”的问题,这是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

什么是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学的基本要义。尽管中外新闻学理论在“新闻”的定义上不尽一致,但是所有新闻的定义都离不开“事实”二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说,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决定新闻存在的基础;新闻只是事实的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和写真。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按照这一基本认识,一切新闻报道都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新闻报道的不是客观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事实,而是报道者的主观想像和臆造,那么,新闻也就不成其为新闻了。因此,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客观要求。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是提高引导能力、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保证。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舆论导向。真实是导向的基本前提,离开真实,导向就成了一句空话。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立在真实的新闻报道基础上的。建立在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基础上的舆论导向,必然是错误的导向。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不但不能起到引导人的作用,反而会因为误导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新闻媒体还承担着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民意表达的责任,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真实可靠的信息提供的是正确的参考,虚假不实的信息提供的是错误的参考。在准确传播真实信息这一基本功能上,新闻媒体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一个没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媒体,也很难有影响力和引导力。新闻报道是否真实,直接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不懈追求,是赢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础。那些得到受众欢迎的媒体,都是因为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三贴近”原则,在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客观报道中提高了知名度,赢得受众信任,树立了权威性,提高了公信力。相反,那些经常制造虚假新闻、不实报道的媒体,在受众中的口碑也差。媒体失去了受众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市场,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影响社会、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作用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新闻的真实性,关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媒体的引导功能是通过具体的人来实现的。编辑记者是新闻媒体的主体,编辑记者素质的高低决定媒体和新闻水平的高低,决定媒体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高下。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把国家比作“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把新闻记者比作“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真实、全面、准确地报道事实,为社会提供正确的预警,提醒人们及时避开可能的风险,是记者这位社会“瞭望者”的职责。新闻记者代表着社会的良知,承担着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因此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但是如果私心作祟,为了一己私利,发布甚至编造虚假新闻,其个人诚信度必然大打折扣,甚至被公众唾弃,身败名裂。

总之,无论是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来看,还是从树立媒体的公信力来看,抑或是从新闻工作者的个人信誉来看,维护新闻真实性,都是提高引导能力、实现正确引导的重要保证。离开了新闻的真实性,舆论引导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水之鱼、无本之末。一切有良知、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恪守职业道德,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新闻的真实,维护新闻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切实担当起引导社会大众的责任!

你怎样理解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之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树立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是必须的,也是勿庸质疑的,否则就做不好新闻工作,当然也就不能维护好新闻的真实性。

要保证新闻要素的真实性和采编过程的客观公正,新闻工作者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要坚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真实;要力求全面地看问题,防止主观性、片面性,努力做到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要采写和发表新闻做到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不公正的报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新闻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才会获得全面、客观、真实的信息。如果记者坐在家里“策划”新闻,索要各部门的文字材料,就难以反映生活的真实,更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就背离了新闻人的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源在群众,只有走进基层、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社情民意。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采访写作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

基层是新闻工作者的广阔天地。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工作者才能关注到人民群众朴素平凡的生活,新闻报道才能更加入情入理,有血有肉,新鲜活泼,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新闻的真实性包括什么?

1、真实性

新闻报道中的每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就是要求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人物,事件的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新闻中所用的数字,资料和细节描写等等,所有的这些都必须却有其事。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简单的说新闻报道就是客观事实的原景再现。

2、新鲜性

包括内容新,形式新。可以说新闻报道是时间性极强的文学作品,有人把他称为“易碎品”他害怕的是时间,有些新闻只要迟发一步,就可能成为没有价值的东西,配不上新闻里的“新”字。

3、导向性

简单的说就是新闻对读者的引导性,它包括向读者传播什么,在什么时间传播和传播什么内容等。在有些较为重大的新闻,在报道中由于作者会流露出个人感情,表现他的倾向,发表出来后自然会影响受众对具体事实的评价,这样就产生了对这个事件认识的导向。

扩展资料:

新闻报道要确保内容真实,时效性强,同时内容上也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在报道方式上要有包装效果,强化言论和社会正面影响。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鲜、及时、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

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对客观事实的概括,这不仅因为要用语言传达客观事件的总体情况和来龙去脉,还因为新闻一般要求精炼、简明,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要立足全局,抓住特征,正确反映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