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是卵是粘性的,带青色,没有毒。鲶鱼是卵中营养成分很高,但胆固醇含量高。

鱼籽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其中有大量的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和核黄素,也富有胆固醇,是人类大脑和骨髓的良好补充剂、滋长剂。一般人群均能食用鲶鱼鱼籽。多吃鱼籽,有利于促进发育、增强体质、健脑等作用,少年儿童宜食;鱼籽富含胆固醇,老人不宜多食。鱼籽乃发物,肿瘤患者不能多食或者少食,有炎症的患者也要注意少食。

鲶鱼的卵有没有毒

没有,其繁殖季节为4~7月,较适产卵水温为9~30℃。鲶鱼产卵类型特殊,其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是同步的,但非同批产出,而是分为多次产出。

人工情况下,一尾亲鱼一年可催产3~4次,每次平均产卵2000粒左右,年产卵总量略低于怀卵量。繁殖后期所产卵的卵径较前期所产卵的卵径略小。

卵沉性,呈绿色,具黏性,卵径通常为1.4~1.8 mm,产卵环境要求在水草较多的水域中,卵产出后即黏附在水草上,孵出的仔鱼常分散生活。

扩展资料:

鲶鱼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水质情况及时换水,通常换水的频率为半个月一次,水质不是非常脏的情况下只需要换30%池水即可。

保证水质有利于鲶鱼的生长,定期观察水质情况,黄绿色代表比较正常,如果发现经常有鲶鱼跳出水面。那就表示水质太肥了,水中的溶氧量不足,这时应该及时换水,提高溶氧量。

遇到闷热或是阴雨天气,也要注意向池塘中增氧,防止溶氧量不足出现死鱼的现象,可以在水面上种植一些水浮莲,既能调节水质,又能起到遮阳的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鲶鱼

鲶鱼、鲶鱼鱼卵真的有毒嘛?

据水产站的专家介绍,鲶鱼是属于卵毒鱼类,鱼卵中有毒素,但是加热能破坏其毒素,只要将鱼烧熟了,就可以放心食用。但烧煮时间过短,食后会引起中毒,引发腹痛和腹泻。据有关资料记载,5月至7月初是鲶鱼的生殖期,所以鱼卵的毒性应该是最强的。专家说,现在已经10月份了,照理鱼卵的毒性相对减弱,再经过充分加热烹调,应该不会引起食物中毒。有人说,鲶鱼一直以来是湖州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但从没有听说过有人因食用而中毒。 据了解,此次事件中的中毒人临床症状均相似,出现恶心、呕吐、大汗、抽筋等症状。其中食用过鲶鱼鱼卵的5人,症状较重,均有意识不清等症状,与资料显示的中毒症状不太相符。经将病人的呕吐物及剩余食物采样送检,检测出有农药成分,但含量极低,据说不至于使人中毒。

鲶鱼籽到底有没有毒

鲶鱼籽有毒。

虽然鲶鱼本身是无毒的,但鲶鱼籽却是有毒的,而且毒性是比较强的。若是人类食用了的话,可能会中毒。不同的人在误食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症状较轻者,可能会出现眩晕、呕吐、腹痛、难于呼吸等症状。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会瘫痪。所以,鲶鱼籽是一定不能吃的。

注意事项

因此,在食用鲶鱼的时候,需要将鱼籽处理一下。可以直接将鱼籽去掉,若是想食用鱼籽的话可以只把鱼籽之中的杂质去掉,这些杂质是有毒的,之后的鱼籽就可以吃了。在选择鲶鱼的时候,同样也得选择优质的鲶鱼,不然鲶鱼的体内会累计很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鲶鱼籽能不能吃

鲶鱼籽不能吃。

鲶鱼虽然味道鲜美但其鱼子有毒,因为鲶鱼的鱼子含有卵毒,食用100~200克鲶鱼鱼子就会导致中毒,食用者会表现为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中毒者则会瘫痪。这种卵毒叫做珠朊型蛋白,它的稳定性相当地好,对紫外线照射、电离辐射、超声波以及80~100℃高温均有相当的耐受能力。

主要价值

食用及经济:鲇为养殖食用鱼种,肉嫩味美,刺少、开胃、易消化,富含营养,通常以煮汤或红烧,亦可炖中药食之。为中型经济鱼类,是主要捕捞鱼类。

鲇的产卵活动一般在4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临时水域(稻田)进行,一般与降雨有关。在生殖活动中,雄性先是用头靠近雌性腹部,大力追赶雌性,然后开始从侧面紧贴雌性身体,弯曲尾巴或头部(紧贴)。最后,雄性拥抱雌性的身体,其肛门靠近雌性(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