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酮体定性实验,常与糖尿病、妊娠、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有关。一般用“加号”多少表示,但仪器测定的结果常用半定量的方式表达。

酮体阳性可能有以下情况:

糖尿病病人、糖尿病酸中毒时会出现强阳性( 以上),此时应引起注意,易发生中毒性昏迷,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严重呕吐、腹泻、长期营养不良、饥饿、剧烈运动后。妊娠妇女因妊娠反应而剧烈呕吐、子痫、消化吸收障碍等。

试述酮体的来源、生理意义及与临床的关系?

脂酸在线粒体中经β-氧化生成大量的乙酰辅酶A,是合成酮体的原料,肝线粒体内含有许多合成酮体的酶类,因此生成酮体是肝特有的功能。

生理意义: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方式,因其可溶于水、分子小、能通过血脑屏障及肌肉毛细血管,因此,它是肌肉,尤其是脑的重要能源,脑组织不能氧化脂酸,但可以利用酮体。所以,在长期饥饿、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替代葡萄糖成为脑组织和肌肉的能源。

临床上有尿酮体检查,尿中的酮体是三种不同成分的总成,它们是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他们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产生极少,用我们现行的常规方法检测不出,因此正常人通体定性试验为阴性。但在饥饿、各种原因引起的糖代谢发生障碍脂分解增加及糖尿病酸中毒时,因产生酮体速度大于组织利用速度,可出现酮血症,继而发生酮尿

血浆酮体检测,在不同类型的代谢性酸中毒中酮体亦不同。代谢性酸中毒通常起因于下列情况之一①有机酸如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产生的增加与糖尿病或酒精或乳酸酮症酸中毒相关,例如在组织灌流紊乱中可见。尿中排泄阳离子和酮体增加。②HCO3-丢失,例如十二指肠液丢失所引起的腹泻。随着血钠浓度减少,血氯浓度通常是增加的。③酸排泄的降低,如作为肾功能不全或肾小管性酸中毒的结果。

酮体的生理意义

1、酮体易运输:长链脂肪酸穿过线粒体内膜需要载体肉毒碱转运,脂肪酸在血中转运需要与白蛋白结合生成脂酸白蛋白,而酮体通过线粒体内膜以及在血中转运并不需要载体。

2、易利用:脂肪酸活化后进入β-氧化,每经4步反应才能生成一分子乙酰CoA,而乙酰乙酸活化后只需一步反应就可以生成两分子乙酰CoA,β-羟丁酸的利用只比乙酰乙酸多一步氧化反应。因此,可以把酮体看作是脂肪酸在肝脏加工生成的半成品。

3、节省葡萄糖供脑和红细胞利用:肝外组织利用酮体会生成大量的乙酰CoA,大量乙酰CoA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系活性,限制糖的利用。同时乙酰CoA还能激活丙酮酸羧化酶,促进糖异生。

肝外组织利用酮体氧化供能,就减少了对葡萄糖的需求,以保证脑组织、红细胞对葡萄糖的需要。脑组织不能利用长链脂肪酸,但在饥饿时可利用酮体供能,饥饿5周时酮体供能可多达70%。

4、肌肉组织利用酮体,可以抑制肌肉蛋白质的分解,防止蛋白质过多消耗,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5、酮体生成增多常见于饥饿、妊娠中毒症、糖尿病等情况下。低糖高脂饮食也可使酮体生成增多。当肝内酮体的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时,可使血中酮体升高,称酮血症,如果尿中出现酮血症称酮尿症。

扩展资料:

尿酮体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就注意:

1、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因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结果或结果偏低;

2、干学法与酮体粉法灵敏度存在差异:酮体粉法对乙酰乙酸与丙酮的敏感性分别为80mg/L和100mg/L。不如试带法敏感,故同一病理标本两面种方法可能出现结果的差异,分析结果时应特别注意;

3、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酮体的成分不同,即使一病人不同病程也可有差异,例如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病命名中,主要酮体成分β羟丁酸,很少或缺乏乙酰乙酸,此时测得结果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

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β-羟丁酸转变为乙酰乙酸,反而使乙酰乙酸含量比初始急性期增高,易对病情估计过重。因此检验人员必须注意病程发展,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尿酮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酮体

尿蛋白、尿糖、尿酮体检查有何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内仅有少量蛋白,常规定性检查阴性,24小时尿蛋白< 100mg。当尿内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或常规定性方法阳性时,称为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见于发热、寒冷、高温、剧烈运动或劳动后以及体位性蛋白尿;病理性蛋白尿为各种原发或继发性疾病所致的蛋白尿,可因肾小球滤过膜负电荷消失和基膜化学成分改变,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大量中分子量蛋白质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如各类肾小球疾病、肾血管病变、肾瘀血、淀粉样肾病、糖尿病肾病、肾缺血和缺氧等);或因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见于各种肾小管疾病、慢性失钾、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或重金属中毒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间质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等。 正常人尿内仅含微量葡萄糖(生理性尿糖),常规尿糖定性检查阴性。葡萄糖在尿中排出过多主要是由于血糖浓度过高和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降低所致。前者称高血糖糖尿,见于糖尿病、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下丘脑病变等。后者为肾性糖尿,可见于慢性肾炎、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病综合征、家族性肾性糖尿及妊娠等。 酮体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人尿中酮体含量极微,定性试验为阴性。尿中酮体过多称酮尿症,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剧烈呕吐、子痫、剧烈运动、饥饿、应急状态等。

酮体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肝脏输出酮体为肝外组织提供了能源,肝脏输出酮体对低血糖时保证脑的供能,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酮体的合成首先是两个乙酰辅酶A缩合生成乙酰乙酰辅酶A。这个反应可以看作β-氧化最后一步的逆转,但所用的酶是另外一个酶,线粒体乙酰乙酰辅酶A硫解酶(mThiolase),或称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acetyl-CoA acetyltransferase),由ACAT1基因编码。这样有利于两个过程的分别调控。

酮体检查注意事项

酮体+-不严重,尿酮体一个加号一个减号,说明是弱阳性。酮体是人类的脂肪代谢的产物,一般尿中是没有的。但是在饥饿时或糖代谢紊乱时,比如糖尿病时会在尿中出现。

体检一般是空腹检查的,在过于饥饿的状态下,机体会分解脂肪,而产生酮体,随尿排出。这种情况不用过于担心,建议一周左右再去复查一下。平时注意规律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