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也只有他能真正爬上高楼。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
人生的境界四种境界是什么?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提出,哲学的任务包括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做各种事的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的人生境界。从低到高,那么人生的境界四种境界是什么呢?
1、 自然境界:一个人做事只是顺着其本能或其社会风俗习惯,其所做之事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此事于其没有意义或很少有意义,这个人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
2、 功利境界:一个人可能意识到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其所做之事,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动机则是利己,于己有功利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即功利境界。
3、 道德境界:一个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并成为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解并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即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是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其所做的符合严格的道德行为,有道德意义。这种人生境界,即道德境界。
4、 天地境界:一个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各种事的意义,自觉地做他正在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
关于人生的境界四种境界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人生的不同境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终于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立志于此;三十岁时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四十岁时,我已经不会轻易被外物诱惑;五十岁时,我学会和自己和解;六十岁时,一些冒犯我的话,我也能听得进去了;七十岁时,我已经能够做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是不会给他人造成伤害,也不会越出规矩。”
“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并不代表孔子之前没有学,而是指在这个年龄明白了学习的意义。是突然爱上了学习这件事,终于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终于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因为在此之前,还处于一个懵懵懂懂的状态,以玩为主,到了十五岁,突然觉得玩没有学习有吸引力,学习中所获得的乐趣和满足感超过了玩乐。
“三十而立”,孔子在三十岁时就被人问礼,很多人向孔子请教,问孔子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那件事应该如何应对,说明孔子到了三十岁时,已经能够自立,有了自己的专长和立足之地。
“四十而不惑”,“不惑”并不是“不困惑”之意,而是不惑于外物的意思。人在四十岁以前经常被外在的事物吸引,比如很多年轻人在找工作时,首先考虑的是工资。我们到了四十岁以后就不能这样,正如前面我们所讲的,“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四十岁以后要稳重下来,要有根基,要有价值观,要有使命。四十不惑,代表着人生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不再被外在的事物所牵绊,干扰,做自己该做的事。
“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不是认命,“知天命”是一种和解的状态,不是颓废,漠然的状态。一个人五十岁的时候,要能够与自己和解,安安稳稳的做自己该做的事,内心平和,不再与自己较劲,不再痛苦,不再怨天尤人。
“六十而耳顺”,“耳顺”的意思是不论别人在你面前说多难听的话,你都能够听到其中有道理的部分。比如孔子被人说“累累若丧家之狗”,这话多难听啊,但孔子听了完全不恼,反而觉得太形象了。他不排斥别人把自己比喻成丧家狗,他觉得自己在某种状态下就是这样的,别人说的话在某个部分上是合理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一个人很自由的状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也不会违反社会规则。七十岁之后,孔子回到鲁国,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老人,此时的他早已与自己、与世界和解,不需要逾越任何边界。每天都活的很畅意,能够自得其乐。
活得通透的人会发现法律、道德、伦理、礼法不是约束自己的,而是保护自己的。当我们认为道德、礼法、规范等不合自己心意,觉得被管束很痛苦,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境界还不够高,需要不断的修炼。
人生有不同的境界。孔子所说的这一句话,是他对自己人生不同境界的总结。我们无须去跟孔子作比较,但是我们应该了解人生境界提高的次第。孔夫子的境界,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参考,让我们知道人生修炼的方向,能够挖掘出的潜力,一步一步的进行自我完善。
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而立之年我才发现学习的乐趣,愿一直这样学习下去,不断的来修炼自己,为自己的人生作指导。
人生的3种境界是什么?
【境界】指人们从认知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自我认识所及的层次。境界既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即修为,人生感悟,对于境界来说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故境界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人生的三重境界是:凡人境界、君子境界、圣贤境界。
一、凡人境界——物质世界
——居于生存这个最基本的原因,物质作为人类生存根本性的前提,于是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修养成为凡人普遍的生活形态;
二、君子境界——精神世界
——古人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之后,人们就拥有你追求精神需求的余地。就是从精神上追求个人的觉悟,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信仰,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理念。鞭策自我努力向上,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自觉用社会公序良俗原则来规范、约束自身的言行;
三、圣贤境界——灵魂世界
——探讨人生的价值及其意义,研究人类、意识、自然的起源。如: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到何处去?意识是怎样产生的?宇宙是什么?宇宙从何而来?宇宙会演变成什么样?等终极问题,以求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高度觉悟,由此瞻望生命及自然那遥远的未来。用自身知识及其悟道来反哺社会,如:孔子、孟子两位圣贤。
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是什么?
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如下:
1、自然境界,何为自然境界,这一境界是最基本的物欲需要,就是人类本身的动物属性,动物与人最基本的共通特点是食与色。
2、功利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的人们懂得了拼搏奋斗的重要性,除了维持自己基本的生存之外,还要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们,但是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当中,也会暴露出人性最根本的劣根性。
3、道德境界,在这一境界中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了,他们有着较高的道德修养,不一样有着很好的物质条件,但懂得以一个君子的处世标准阅世。
这类人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认知,来避免人性中恶的出现,从而被称作君子,也就是社会中的道德楷模。
4、天地境界,在这一境界中的人,可以称之为圣人了!自古以来也许只有孔子、老子可以到达这一境界,还其实还可以加上庄子和颜回。在《论语》中,有一个这样的说法,被称之为孔颜之乐。
老子便是超脱于这三士之外的人,他明阴洞阳,彻悟一切至理,是中国人最伟大的人格典范,孔子与老人是中国哲学的两个最高峰,一个是有为之为,一个是无为之为,皆是到达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的两个人。